浅析霍去病墓石刻对当代雕塑创作的影响

2020-02-04 07:41曹煦晨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
关键词:石刻创作

曹煦晨

摘要: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雕塑的杰出代表,在雕塑史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笔者将以霍去病墓为例子,结合当代雕塑的创作来浅析霍去病墓的造型手法特点对当代雕塑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刻;当代雕塑;创作

汉代雕塑琳琅满目,霍去病墓石刻作为汉代雕塑的经典代表作品,其风格粗犷大气、古拙简练、记录和颂扬了霍去病将军率领军队匈奴的不朽业绩,也展示出了汉代雕塑阳刚之美。在当代雕塑中,作品百花齐放,形式层出不穷,艺术家作品重新发掘、认识、总结中国汉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石刻中找寻灵感,结合时代特征,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

一、霍去病墓石刻的写意性

汉代霍去病墓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现存陕西兴平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6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刻,现存的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牛、卧象、卧虎、野人、石蛙等共16件。

以《马踏匈奴》为例,作品轮廓概括简洁,作者运用写意的处理手法,不拘于细节的雕刻,将线刻、浮雕、圆雕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加以运用,力求“以形写神”和“以意传神”,使作品形象醒目呈现出古朴生动且浑然天成的大气。造型的不求形似而求意韵,最大保留了材料的完整性,创作者将绘画中的“写意性”运用在雕塑创作中,凸显了东方独特的写意精神,表达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尊重。这种“写意洒脱”、“不拘一格”的创作方法为当代许多雕塑家所追求。其中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就强调:雕塑中的写意性,体现在神、韵、气的统一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理论。在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尊尊或夸张或概括的人物雕塑,每尊雕塑中都有其富有诗意的线条,且都不做过于精细的雕刻,动态的夸张和神情的传神描绘出了他作品中的神韵。南齐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理论“六法”,其首的“气韵生动”强调作画风致韵度,精神气质,达到自然生动。这虽然说的是绘画,但也完全适用于雕塑,吴为山抓住这一点并充分体现在作品中。

二、霍去病墓石刻的自然美

霍去病墓石刻除了生动的写意趣味外,它的“自然美”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特点。秦代的写实陶塑兵马俑在创作中是做雕塑体量的“加法”,兵马俑造型写实严谨、比例合理,较之霍去病墓石刻更具有庄重威严之势,有更多塑造的空间。而汉代石刻在造型塑造上运用朴实无华的自然材料石头进行雕刻,汉代浪漫的风格与秦代写实的陶塑大相径庭,霍去病墓石刻循石造型并稍加刻画,就意味着创作时必须做“减法”。因此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美”便体现在这些粗犷肌理的石材轮廓、一气呵成的阴线线刻、比例不合的动态造型中。

天然美是基于对原材料的保留和运用,尽可能突出材料其本身表达的艺术语言,石材的语言可以表达出朴实无,质朴雄厚的特点。这种视觉感官上的天然美在审美活动中是促进的人与自然物的契合,不管是从石刻整体的布局来或是单组石刻的设计来看,整个霍去病墓石刻所呈现出的场域,并没有传统帝王陵墓严格对称所带来的威严庄重之感,而是充满天真浪漫之韵。那些卧马、卧牛、卧象等石刻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人观之在心里产生审美意象,给与人充分的遐想。

三、霍去病墓的美学思想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道家的自然质朴的美学思想,在霍去病墓雕塑的创作上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作者对自然材料的形态、色彩、纹理、质地,循石造型巧妙地利用,使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创作出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艺术作品。道家代表庄子所主张“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正也是体现在质拙霍去病墓石刻中。可以想象出创作者通过所谓的 “澄怀”以“味象”,来摆脱物质牵绊,让个人的性情得以解脱,在创作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家理想境界。这也表明庄子的美学理念中提倡“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是保持事物原本面貌,接近质朴、自然的本质的天然美在石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表现手法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影响

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周国桢称赞汉代石刻自然美——朴实、大方、毫无娇柔做作,充盈着东方美学和生命力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汉代石刻的的熏陶下,他不断在创作中突破,材料表现上他没有延续景德镇之前的传统青白瓷釉色装饰手法,改之突出和强调了泥料在作品中的拙朴特点。他在《落叶归根》作品上表现出了雄韵的汉风同时,又注入了博大的现代意识。创作中保留了汉代浑拙天真的写意手法,把握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几处印压而成的刻线,恰好雕刻出弯腰弓背,踌躇徘徊的老猩猩形象,这种天然生动的造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难以言说的沉思,让观者能感觉到朴拙的气质同时又引发对作品的联想。

他认为陶瓷中的匣钵土材料能表现粗犷的气魄和质拙的情感,通过材料语言本身,让人在视觉体验上产生一种原始的、浑厚的、毫无修饰的自然美。2000年创作的《静观》,在创作中将陶泥摔打并提炼造型,最后用融化后的铁质装饰,渲染出斑驳的肌理衬托出造型的原始韵味,但作品的眼睛是用白瓷作为点缀,形成强烈的对比且炯炯有神。可以说,作者不断发掘和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中的表现手法,在“宁拙毋巧”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在作品中既能体现“返璞归真”又能体现“拙中带巧”,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浪漫天然风貌,与其他雕塑作品中的巧、细、轻相比,《静观》的拙、重、粗深具朴拙美和天然美反而由之优越和高明。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说到:“汉代艺术形象特点看起来稚拙粗苯,不符合常情的姿态,长短結构不成比例,团块又是那样的突出,缺乏柔和感。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还加上了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种笨拙,那就很难显示出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雕塑家姚永康把握了汉代石刻中的古拙,在表现上大胆、夸张、高度概括。进行雕塑作品创作时,其作品有着汉代陵墓石刻写意随性的造型,不以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古拙的外貌,一气呵成,以泥循形在保留造型整体的完整上,不做过多的加法破坏其作品意境。面对赞赏姚永康老师还谦虚地说道:自己是个土人,内心纠集着很深的民族陶艺情节,自己只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着西方的艺术思潮原创精神,以一种不脱离本土的情怀在创作。

五、结语

霍去病墓石刻作品具有丰富的题材、质朴简练、精巧的构思的创作手法,是中国雕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浅析了霍去病墓石刻的造型表现特点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影响,可以看出,雕塑艺术是需要在传承和发展上相互延续。当今许多艺术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不断吸收、发掘汉代石刻中艺术造型语言,并在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上发现艺术的民族传承性。中国美术历经千年洗礼而屹立不倒,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其中的“传承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霍去病墓作为民族石刻艺术的瑰宝,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依旧对当代雕塑家具有意义,如何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下继承和创新,是每个雕塑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应要把握好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内涵,深度研究发掘传统雕塑造型的美学特点,在继承中发扬,从而在雕塑创作中完成高水准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陈耀军.大朴不雕 浑然天成[D].南昌大学,2016.

[2] 夏金凤.汉代动物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成因[ J].艺术家,2018(05).

[3] 张红霞,林朗明.周国桢:中国现代陶艺之先驱和巨擘[J].雕塑,2019(06).

[4] 吴为山.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J].美术观察,2020(09).

猜你喜欢
石刻创作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创作失败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关于《翔》的创作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