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天渠”下的沉思

2020-02-06 02:33宋文琴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修渠大发乡亲们

宋文琴

黄大发同志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一、穷则思变,愚公立志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民1995年以前的生活状况。那时村头有口“井”,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地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由于缺少水利设施,种养殖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不通公路,村民们终年以苞谷和红苕代替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缺水成了有过相同经历的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被群众推举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第二年,由于工作出色,被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他清楚得很,是无水无电无路,让草王坝穷得叮当响,男人都娶不到媳妇。而缺水就是最大的穷根。要改变面貌,就必须拔穷根,就必须修渠。他想,就算拿他的命来抵也值,这是他真正的誓言,这是他义无反顾的使命。20世纪60年代初,在上级的支持下,他带领大山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叩问大山。红旗水利开工建设。然而,欢欢喜喜开工,却因技术欠缺而中途被迫停工。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只能是这个贱命,一辈子也别想吃上白米饭。这样的话,别人或许只是随口一说。黄大发听了却是撕心的疼,望着停下的工程,黄大发在冷静中思考,而后寻找新的出路。

二、万众一心,誓破楼兰

黄大发不信命,他想,天下事只要敢干,没有迈不过的坎。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水利技术。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人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的修渠知识,也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时光一晃就到了1992年,修渠工程再次启动,就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黄大发带领200余位村民,再一次向巍巍大山向悬崖绝壁发起挑战。修渠的艰难可想而知。不通公路,建材全靠人背马驮,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一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黄大发精打细算,能不花钱的地方从不乱花一分钱。撒落的水泥,他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水泥来补一补,他却坚决拒绝。修渠期间,黄大发二十出头的二女儿患了肾炎,躺了几个月就走了。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又走了。埋葬完亲人,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抹掉悲痛的泪水,又带着工具上山了。整整1000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靠的是坚定信仰,靠的是执着信念。终于引来穿岩破洞的清清甘泉,将祖祖辈辈缤纷的梦想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三、青山作证,流水有情

1995年春,带着零伤亡的骄人战绩,一条横跨3个村11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草王坝大渠宣告竣工。草王坝生产生活的历史也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通渠那天,当汩汩清水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向自家的旱地飞奔而去,欣喜地看着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成稻田。从此,草王坝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水通之后,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展“坡改梯”。“我们村耕地少,要想真正富起来,就要搞‘坡改梯’。”农闲拼命干,农忙抽空干,草王坝村的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村民每家每年收获的稻谷都够吃两年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上,10万株温州蜜橘、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家家户户的猪、羊、牛、马、鸡、鸭也大大增加……

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坝也通了电,不少人家里买了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通电那天,村民们通宵开着灯,一直唱啊跳啊,高兴得睡不着觉;紧接着又修了通村路,通路那天,大人领着小孩在路上跑来跑去,蹦跶着不想停下来;再往后,村里的小学新址落成。近三年来,草王坝接二连三出了30多个大学生,在当地传为佳话。

多少年滴水贵如油,如今一渠春水流入草王坝家家户户。

多少年天黑孤村闭,如今这里夜晚如同掉下星星一片。

多少年山深绝人音,如今通村路将草王坝与外面紧紧相连。

青山不负英雄志,流水有情入心田,奔腾不歇的渠水悠悠长长,拍得悬崖直作响,崇山峻岭再难阻隔。阳光下的草王坝,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四、灵魂叩问,砥砺前行

36年,如果从时间长度来说,是13140天,比好多人的职业生涯还长,几乎养育了两代人;如果从时间厚度来说,黄大发同志在36年中饱尝了多少酸甜苦辣、承受了多少无端委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一问:他为什么有如此坚定的信念?他的力量源泉到底从哪里来呢?

黄大发巡查、清理水渠

因为他不忘初心,忠诚为民。这要从黄大发同志的身世说起。1935年11月出生于草王坝村的黄大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多病的母亲在床上躺了三年后也撒手人寰。时年九岁的黄大发就这样成了孤儿。他靠吃百家饭、睡滚草窝长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大发分到了一亩七分地,自己当家作了主人。从那时起,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跟着共产党干,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好日子。这是他对党的最初的赤子之心。1959年,黄大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帮助群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要一直干到生命的尽头!”

黄大发的第一个妻子和他一样,也是一个孤儿,两人结婚后育有一个男孩,妻子在小孩两岁时就去世了。家里穷,又带着一个时常生病的孩子,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邻居四处张罗帮助他撮合了现在的老伴。当时黄大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住在大队食堂里。乡亲们凑了108元钱买了别家的旧房给他住,又在结婚那天将玉米连同芯子碾碎煮成糊糊,招待了帮忙的客人,让他再次有了一个完整的家。所以,黄大发十分感谢乡亲们,他说:“乡亲们对我太好了,我要报恩。”他将这种感恩之情体现在实际行动上,1958年,当他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时,就向乡亲们承诺:通水、通路、通电。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几乎耗费了一生的心血。黄大发的感恩之情,源于党的关心、乡亲们的关爱,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党组织和乡亲们的恩情,真正做到了用恒心守初心、用生命担使命。

二问:他为什么有如此不折不挠的精神?

因为他以信念为基石,有坚贞不屈的志气和一颗勇敢的心。1989年,已经54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枫香水利站跟班学习。学习期间,枫香镇一次干部聚餐时,在座的一个人嘲笑他:“大发呀,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苞谷沙好吃呢?”当时他坐立不安,苍老的脸显得很尴尬,内心难过得想哭。他下定决心:哪怕用命来换也要把水引过来,让草王坝的乡亲们都吃上白米饭。作为一个50多岁只上过几天夜校的老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不向失败屈服,而是勤奋求学,这份执着心和责任感,这种一心干事、不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第二次修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事就是测量。在300多米高的悬崖上测量,没有任何借力的地方,这事想想都让人心惊肉跳,没有谁敢第一个去尝试。关键时刻,黄大发大声说:“让我先来!”腰上系上绳索慢慢向悬崖滑了下去,小伙子们受到他的鼓舞,也跟着一个个滑了下去。无私则无畏。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这句话用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三问:45年村干部生涯,每次换届他都全票当选,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1992年初,他再次组织修渠,村民们纷纷阻拦,就连他的舅公也讥讽他:“大发呀,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煮饭给你吃,水里铲锅巴。”黄大发当即向大家保证:“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一定要把水引过来!”还号召大家:“要吃大米饭,大家一起干!”

在动工前一天,水利站却出了一个难题,让他在一天之内自筹一万元现金,作为规划押金,才会派技术人员前来。明知这个规定不合理,但黄大发没有吭气。当天赶回去,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挨家挨户收钱,但就是每家39元的集资款,也没有几家拿得出现钱来。他发动大家找亲戚、找朋友借,凑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去卖,到第二天中午12点,1万元集资款不差一分地交到了水利站负责人的手里。不仅保证了项目开工,还凝聚了村民的力量。

四问:一位离任多年的村干部,为什么至今仍然一呼百应?

因为他公道正派、克己奉公,心中时刻装着群众。黄老支书给自己定的规矩:“下乡去,不要吃别人的酒、不要吃别人的饭,更不能在家中吃了酒去开展工作。”他说: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得了别人的好处,处理事情就无法做到公正。

修渠时,他签出的流动资金就近20万元,但是每次出差,饿了竟舍不得下馆子吃一碗粉,就买一个泡粑充饥,有时,向餐馆老板要一碗不要钱的汤喝了,就是一顿。住也是最便宜3元一晚的旅社。一次到县城南白,脚上穿的解放鞋,脚趾都露了出来,炸药厂的老板看见异常感动,递上20元钱嘱咐他一定买双鞋穿上,但后来鞋也没有买成。正如他的老搭档、村会计杨春友所说:“黄大发,抠啊,真是抠得狠!”每次水泥运来的时候,车后颠落的水泥他都要清扫入库。他的老伴说:家里的灶台破了需要一碗水泥补补,也被坚决拒绝!他经常说一句话“群众的事怎么硬都成,自家的事怎么软都行”。修渠这些年,他的家人没有沾上一丁半点儿好处。修渠创造了没有一例伤亡的战绩,他却失去了两位亲人……这些都足以证明:正是他严以律己、清白干净,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才凝聚了当地干群同心的强大合力,才让一位离任多年的村干部、一位80多岁的耄耋老人,至今还深深烙印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里!

201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当代愚公”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颁奖词写道: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黄大发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当下,我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学习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要把他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找出自己与老支书的差距,发扬“忠诚勇敢、永不放弃、清白干净、一心为民”的“大发渠”精神,去攻克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关!

猜你喜欢
修渠大发乡亲们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间谍修渠反助秦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三姐妹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最后一次机会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