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资本论》生态观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0-02-06 04:02唐坚
决策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观资本论

?唐坚

【摘要】《资本论》生态观是在19世纪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生态问题逐渐暴露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其核心内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我党始终坚持以《资本论》生态观为指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文以分析《资本论》生态观为基础,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资本论》;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进入20世纪后,人类凭借自身独有的才能与智慧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人们在为工业技术的繁荣而喜悦时,却不得不面对自然被破坏而带来的问题,比如生态破坏严重、全球气温变暖、大气污染严重等。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资本论》生态观概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资本论》强调,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有效化解生态环境问题。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物质资料是先决条件。人类通过劳动实现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物质资料正是人类劳动所作用的具体对象,因此,人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人是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但是,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毫无顾忌地过度开发、运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全球各国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解决好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为了有效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然后通过劳动将其转变成实现自身需求的劳动产品,从而使人与自然间形成直接的关联。随着人类劳动生产能力的逐渐加强,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差距,有些人占据的生产资料较多,有些人较少,占有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人类在欲望的推动下,虽然会以增强自身生产能力的方式取得更多的生产资料,但也会因为差距的逐渐加大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利益纠葛。工业革命爆发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较为先进的科技对外大肆掠夺人力与资本,造成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而生态文明体系的创建,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通过制止人类在互相竞争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目标。其次需要化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矛盾,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理念,通过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物质资料与生产、再生产的关系

在传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将物质资料视作根本,使得物质资料因其特殊性成为人类创造财富与改造自然的开端。《资本论》将物质资料划分成以下两种形式:第一,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诉求的消费资料;第二,为了再生产而长期存在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提出,消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帮助劳动人员保存体力,还能再生产出劳动人员所需的新一批產品,在人类保持本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资料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生产以及再生产,人类的这种生产实践是为了保证持续开展其他方面的生产与再生产。马克思指出,人类想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处于这种关系中,唯有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确保生产活动的持续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一)六项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严格遵守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避免在自然开发与运用方面走弯路。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格局。

2.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思想,还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准则。经济建设不能是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竭泽而渔”,而自然环境保护也不是对经济建设的“缘木求鱼”,应始终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等有机结合、相互交融。这就需要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将人类活动、经济行为等约束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为生态、自然留足休养空间,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共同进步。

3.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优良的生态环境代表着“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宜居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决定着广大民众根本的发展权与生存权,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产品。我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为广大民众谋求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使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群众生活水平的全新增长点,让人民群众能够直接体会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4.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以“命脉”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相互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地论述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生态是高度统一的自然系统,需要依靠系统工程的思维去探索治理修复的途径,需要根据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基本规律,综合施策、多策发力,从宏观上进行整体调控、综合保护、全面治理,提高生态系统的循环力,保持生态环境均衡性,以达到生态系统治理的最好成效。

5.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正规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人们生活模式、生产模式、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任何集体或个人都不可“越法律的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受到处罚,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政府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此外,政府需加速制度创新的步伐,创建起“多元参与、产权明确、系统全面、激励与限制共存”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以消除迟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障碍,将各项制度落实好,扎紧制度的“笼子”。

6.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所有国家均无法置身事外。世界各国理应加强合作,共同撑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伞,创建美丽、和谐的世界。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与支持。毕竟,在生态环境问题面前,人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互相协作,才有可能妥善处理海洋污染、气候变暖、生物消亡等相关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新体系

加速“五大体系”的建设步伐,以健全生态文明新体系。所谓“五大体系”,也就是“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此“五大体系”不但有思想基础、价值指导,更有制度保证、责任目标,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生态文化体系摆在第一位进行强调,就是为了突出对其引领功能的高度重视。

(三)新目标

第一步: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从根本上有所好转,基本上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第二步:到21世纪中叶,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整体性提升,全面形成绿色生活模式与发展形式,建成美丽中国。

(四)新任务

第一,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处理污染问题的关键途径;第二,需高效预防生态环境风险,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生态环境风险预防机制;第三,需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加强对于重大生态项目的科技攻关,针对重特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科学技术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四,需全面贯彻国家为应对自然环境变化所制定的方针战略,指引与推进创建“科学、公正、协作、共赢”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以展现出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五)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必须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这就明确了领导干部责任制。其核心要义就是,创建相对健全的领导干部绿色考评机制: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党政领导干部需做到“敢追责、严追责、真追责、终身追责”,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转变成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真正避免为追求高GDP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资本论》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生态政治观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将生态问题提升至重大社会问题与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并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上重要论述均来自《资本论》生态观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要求人们在了解社会各类政治现象的同时,将其与生态环境充分融合起来,需从“人—自然—社会”组成的综合系统来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及主流趋势。《资本论》生态观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看作是统一的共生体,那些试图改变自然规律以及盲目征服自然的行为不仅是极其幼稚、天真、错误的,而且还会引起非常严重的社会与政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界必定会受到自然界报复”“所有事物都有着其独特的否定形式”,阐述了各类自然灾难背后隐藏的真相,都存在着人类对于自然不友好的政治因素,与政治动荡形势的出现、不正确的政治路线、失误的政治决策等都密切关联。唯有将生态问题看作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才能促使人们自觉将生态保护提升至政治高度,积极主动调整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对生态权益观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其浓厚的人民情怀对待生态文明建设,他提出:“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反映出了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有效回应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诉求,从根本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态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是与人类解放相关的学说,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理念是其核心命题与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视作实现人的各类权益的重要环节,其中生态权益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权益因素。马克思提出,生态权益是在人与自然界产生的关系上,对自然环境的基础权利及运用这些权利所形成的各类利益,比如,运用水能产生电力、运用热能晾晒衣物、运用生物能发展农业等。生态权益贯穿于所有人的一生,存在于人类社会从形成至消逝的整体环节。争取人的生态权益,尤其是争取劳动人民与无产阶级的生态权益,是个人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这是启发人们要更加关注生态文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三者间的关联,严格遵守“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的基本原则,着重处理严重影响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确保民众的生态权益,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与生态环境间矛盾的升级,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不再符合国际主流趋势,经济建设需要以环境友好与生态健康为基础,要在保护好生态文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说,要充分掌握生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若纯粹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却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那就是“竭泽而渔”;相反,若仅关注保护生态却忽视了经济建设质量,那就是“缘木求鱼”。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色经济发展观”必定会逐步代替以前的“唯GDP经济发展观”,“低碳、绿色、生态、循环”的新经济体制将会不断发展壮大,开启“生态红利”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颠覆和纠正,是将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路灯,在社会城镇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广大民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更加强烈的诉求,将“绿水青山”转化成生产力的举措,正是融合自然、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

(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句话表示政府要以政策来落实理念,构建最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从文化角度来看,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通过增强舆论导向与教育培训,能够广泛培育与强化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唯有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保护融入行为自觉,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迈上更高的台阶。因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创建全民环保的社会环境,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风尚,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社会角度来看,创建了绿色的生活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人民生活的指导思想,还是政府部门进行生态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因。然而,政府部门的推动仅仅发挥着外因的作用,只有广大民众积极融入生态社会建设才能发挥内因的作用。这就要求所有人肩负起相应的责任,摒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模式,创建绿色的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多次强调,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核心,全力创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全新模式,积极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秉承这一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为人类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度责任心,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评价党与政府各项工作的最高指标,将广大民众对美好环境的价值诉求当作党与政府各项工作的最终价值诉求,坚持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作党与国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清洁的空气、更加丰富的绿色产品、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逐渐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由此可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益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四) 有益于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当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世界范围内的资本、贸易、生产等相关要素跨国流通更加快捷,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互相依赖、互相依存,逐渐趋向于形成多层次的、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态问题同样已经发展成国际化的问题,全球各个国家间需互相协作,携手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未来中国将会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将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社会中将更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投入更多精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事业,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我国始终相信,生态环境资源应当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均衡调配,收益为全球共享,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绝非某个区域或国家的私有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承担着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还向世界传达着推动生态文明国际化合作的理念。”这为构建全新的全球生态格局提供了中国方案,全面彰显出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充分呈现了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全面把握我國基本国情与国际环境的前提下提出的系统、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新时代缓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矛盾的重要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增长,但是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推进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也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作用,有助于向全球传递我国的生态发展理念,进而牢固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更加有益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携手建设美丽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华春,季璟.《资本论》蕴含的生

态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18,37(2):48-52.

[2]刘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

值[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8):65-69.

[3]张华春,季璟.浅析习近平新时代生

态文明思想[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0-86.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观资本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