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当以“育人”为主

2020-02-07 05:35赖芷菲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豆豆教书小林

赖芷菲

摘  要:先从一则材料说起,一位曾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战争结束后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回忆道“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毎当新教师来校,他都会请求他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訓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多少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智育重于其他五育,教学评价中以“智”为主,不曾想:不会做人,势必难成大器。

关键词:教育、育人

别林斯基曾说:“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工人,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尽管教育可以教人以知识,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长为有着高尚品德、坚定信念、有理想有担当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个问題。所以,不管是主张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中国古圣先贤,还是奉行“知识就是力量”的西方学者哲人,无不把培养高尚的人性作为教育的起码要求。现代教育工作者们要始终牢记:只有使学生在具有人性教育的环境下成长发展,听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提及教育,自然少不得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担任主体地位的教师,而教师的天职便是教书育人,在我们身边的不少人都会笼统地认为“教师,不就是教书嘛。”然而在我的理解中,在现代教育里教师的重要职责恰恰是育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这也恰恰与由日本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的教育行为不谋而合。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这便要求现代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生全面发展。《窗边的小豆豆》呈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便是如此,它不仅仅是关于小豆豆童年生活片段的回忆,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法的实例展示。

一、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文中的小林校长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朋友般与孩子们对话,尊重孩子们的人格平等。书上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颇为深刻:小豆豆的钱包掉进了便池内,她用了各种方法掏出便池里的东西,连课也忘记上了。小林老师见到了满头大汗、在被堆得山高的东西中间忙碌的小豆豆,待了解经过后只是像好朋友似的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最后小豆豆的钱包没找到,但依旧很满足很开心,因为小林校长相信小豆豆的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尊重她的人格,以平等的方式与其对话,并且交代她做事要有始有终,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在小林先生的眼里,孩子们就是自然的产物,因而想尽办法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尊重他们,尽可能地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努力寻找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他不会阻止孩子们接触危险的事物,也不会去刻意要求孩子们行动。所以,“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又回到学生”。身处现代教育的教师们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信任的融洽的校园气氛,积极培养师生相互尊重的意识,让他们慢慢学会“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自己。”同时突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儿童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既有共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遵循共同的发展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天赋、经历、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等,需要教师全面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共性、个性,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创造性地因材施教。

二、用爱的教育浇筑学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也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所有优秀的教育,必然都有一个核心词汇:爱心。有爱才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前提。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杜威所谓的“天国引路人”。在本人初一寒假的时候,隔壁班一位男同学在未经家人知晓的情况下私自骑电动车外出时惨遭车祸而不幸身亡,多么骇人听闻的消息。然而在春季开学时老师向我们提及此事,仅是强调车祸惨状以及禁止我们私骑电动车。虽未曾认识这位同学,可我的心为此悲凉哀痛。我轻拉同桌的手和她说那位同学当时该有多痛,同桌却不屑一提道若不是他自己骑车怎么会出车祸。话虽如此,我内心却无比繁杂,有股声音在向我喧嚣着事情不该是这样的,可尚是初一学生的我却无从说起。

三、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书育人,这要求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尊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以教师为表率的所谓“向师性”的特点。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之情,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信,教师的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积极思想行为、良好个性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通过示范方式去影响学生,以便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类教育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当人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应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育工作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的方向。并培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出现偏颇。

四、为学生多打开一道门、一扇窗。

在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的身上,该理念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豆豆初到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就耐心地听了小豆豆长达4个小时的讲述;巴学园除了常规的上课之外,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全校学生参加,但每年的冠军都是同一个人——因身体有先天缺陷而长不高的小男孩。其实,这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都是校长专门为这个男孩设计的,每个比赛环节的设置都有利于他,一次又一次的让他拿冠军就是为了让这个有缺陷的孩子重建自信。而校长这煞费苦心的设计改变了这男孩的一生,离开巴学园以后,男孩没有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一直以冠军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中表现突出。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不禁想起一位教授曾说过:老师应该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命中能多遇几个贵人,作为老师若能多多成人之美,为学生多打开一道门、一扇窗,那于人于己都是行善积德的事情。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这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儿童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在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因此,要看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限可能,应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压抑和扭曲学生的发展。对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也不宜一味指责,使他们心灰气馁、放弃努力。要看到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面,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窗边的小豆豆》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个性化形成和社会化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成长的同时健全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身处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们应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以往教育工作中“为智是举、为应试考试而教、为应试考试而学”等等误区的纠正,这也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猜你喜欢
小豆豆教书小林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为梦孤独
牙齿超人
小豆豆去散步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读句子
红太狼妈妈的班车
不是放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