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视角诠释生活

2020-02-08 03:37顾建丰
文理导航 2020年34期

顾建丰

【摘 要】“作文真实”并非“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认识、分析、选择、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语言煅造、组合,进而完成由个别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逐步实现“生活真实”中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作文真实;生活真实;艺术真实

真实是作文的第一生命力。笔者在教学、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许多作文素材是真实的,但作文却呈现内容空泛化和作文中学生自我缺失等现象。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把作文真实理解为不能曲解生活的真实,更不能背叛生活的真实。从而忽略了如何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作家樊发稼曾说:“生活是水。而水,不等于诗。水受热,产生水汽——于阳光下,水汽化作七色彩虹。——这样美丽的虹,才是诗。”他生动阐释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一、“作文真实”非“生活真实”

作文要说真话,这似乎没有异议,但“作文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作文的真实要的是“艺术真实”。

关于“艺术真实”,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原来有雪花,就含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也许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写作文毕竟不是文学创作,不用去研究什么“艺术真实”。他们常把“艺术真实”看作“孙悟空”,认为是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生活真实的“创作”,甚至有人还把它叫编造。其实是对“艺术真实”的误解。生活素材要进入文字,必须经过选择、裁剪、组合等,这样形成的字,必须经过选择、裁剪、组合等,这样形成的内容,已经是艺术化了的生活了,再加上想象、联想丰富内容,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就更是艺术化的生活了。

试想,不学书法,能写出好字来吗?不学一点绘画技巧,能画出好画来吗?不学一点摄影艺术,能拍出好照片来吗?不学一点歌唱技巧,能唱出好歌来吗?同样,不学一点语言表达艺术,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文学艺术,是语言表达的较高境界,以此为范,追求艺术真实,才能步入学习写作的正途。试想,如果规定学生只能写“燕山雪花很大”,而不准写“燕山雪花大如席”将是何等的可笑。

温儒敏在《小学语文中的“诗教”》中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小学语文中文学类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还应当重视全面的‘思维训练,尤其是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虽然字面都回避了“艺术真实”的概念,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其中倡导学生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训练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正是追求“艺术真实”的体现。

二、“艺术真实”诠“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作品反映生活所达到的与生活实际相一致的那种状况。“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并且是“艺术真实”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生活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现象,而艺术的真实则是创作者主观构建形成的,与艺术规律相符的特殊生活,它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

由此可见,“艺术真实”超越“生活真实”的地方,就是“典型化”。写作者必须在主观表达需要的指導下,对生活素材进行认识、分析、选择、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语言煅造、组合、进而完成由个别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正因为如此,“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真实。

有一次作文课,让学生写一篇《顾老师印象》,大家看看下面两段文字,哪个更符合大家心目中的作文真实性需要:

其一:顾老师很喜读书,上课时常给我们朗读课文,他的声音很好听,读起书来抑扬顿挫,让人身临其境。

其二:顾老师给我们读起书来:“江轮夹着曾细雨,送我到肇……”他一边投入地读,一边在教室里踱来踱去,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鼎湖山,我们跟着他,也听到了“泠泠淙凉”的泉声,也看到了“山泉活脱脱蹦跳的姿影”。

要求学生的作文真实,不是说要求学生一定真实经历过类似事实,而是允许虚构,真挚与真实是相近却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无论真实与否,有感染力才是关键的。这样的标准充分说明:作文创作可以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它是允许一定的虚构和想象的,从而更准确地、更细腻地、也即艺术化地表现本质,才是写作追求的境界。

三、“生活真实”臻“艺术真实”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分析,生活真实属于作文艺术的来源,按照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艺术创作的三个不同环节,全面包含了体验、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的关键所在,要做到深入体验,也就是在生活真实的情境下提取可供应用的内容,然后进行合理化的加工,并长期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式,从而让笔下方之有物。

(一)“眼中之竹”——生活体验

毛主席说:“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段话指出,客观的社会生活是获取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因此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发现和感知值得记录的生活片断和思绪过程。

譬如,教学生写作就常用写日记(其实是写生活片断)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示范、讲评,倡导学生“锻炼一双会思考的眼睛”,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一次写作训练中,有学生说:“好无聊,没有什么可写。”我顺势引导道:“你能把你无聊的表现和心绪都写真切了,绝对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那就是佳作。”通过对认知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与审美趋向,获得一种独特体悟,并结合驱使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为进入第二阶段“艺术构思”做铺垫。

(二)“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阶段的“意象之竹”:即作家基于素材积累和艺术发现,在某种创作动机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等心理活动,把思想情感、精神情操融入物象,以创造出完整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思维过程。其交织着各种复杂心理活动思维的本质,决定了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譬如,2017年我所带初一年级所教学生为例,90%以上的学生不懂得记叙文要以场景描写为基本内容,当然更不懂得安排好背景、主体、陪衬的关系;写人物没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動描写,有的只是概括了的叙述,或者夹缠不清的空议论。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本身是由细节构成的。只有真正回到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中去,调动五官,真切感知,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感人文字来。在此基础上重视读写结合,以读导写。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有用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模仿,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能力。譬如让学生模仿课文《老王》中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修改《顾老师印象》。这样的基本写作技巧训练如果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应该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的基本能力,就如学画画的人练素描,学书法的人练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一样。

此外,中小学生作文可以分年段、年级提出写作技巧训练的具体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成了方圆,他们自会画出有点方有点圆的东西来。譬如,教写段落的技法,中心句+支撑句式,叙述+描写+议论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等等。在不断训练中升华,并为物化阶段做好准备。

(三)“手中之竹”——艺术传达

郑板桥“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创作出一幅画,即物化了审美意象。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飞跃,创作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字。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在“手中之竹”阶段,尤为重要。

有位学生写“起床”:我从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撒了一泡尿,然后洗脸、刷牙。这不叫“真实”,叫“废话”。我们一般都不会把学生写的话是否“真实”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主要依据恰是他们表达内容的价值和表达本身的水平。

有一位学生写到“老师,虽然我现在正写作文,但我几乎没有把它看成是在写作文,而是感到正在和你聊天一样”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作文的真境界,但谁都明白,写作真难的恰是这句话的后文:聊什么天,为什么要聊这些天而不是别的天,你这样聊能不能让别人喜欢跟你聊,而且明白你聊的目的,诸如此类,恰是不经过专门训练的学生自己往往掌握不了的。

总之,艺术真实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要建立于对生活真实的尊重为前提,如果脱离于生活真实进行创作,那是很难有艺术价值的,并且会让作文在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空泛问题。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尊重现实生活,在生活真实的关照下完成更加深入的思考、揣摩、构思、推敲,并逐渐通过文字,把构思从“心”移到纸上。

【参考文献】

[1]樊发稼.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J].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7日

[2]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6)

[3]王倩倩.高中作文艺术与生活源泉的关联[J].语文教学研究,2019(7)

[4]胡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J].作家天地,2019(11)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江苏 苏州 215164)

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