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深层意蕴探究

2020-02-08 03:37马占奎
文理导航 2020年34期
关键词:思想

马占奎

【摘  要】要想弄明白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深层思想,我们必须深入文本。有人认为可以理解为“神的一滴眼泪”,它为世人而流,启示人们在渴盼留住湖光山色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如何去对待自然,对待生命和生活。

【关键词】神的一滴;思想;文本理解

要想弄明白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我们必须深入文本。

首先,我们从文章题目入手,“神的一滴”源自文章最后一句,“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有人认为可以把它理解为“神的一滴眼泪”,它为世人而流,启示人们在渴盼留住湖光山色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如何去对待自然,对待生命和生活。

要想明确这个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第6段中“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一句。我的第1个问题是“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我们可以推断出“现代繁华大街”“引擎”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污浊”和“油腻”指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或工业文明对人的灵魂的侵蚀污染。我的第2个问题是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联系上文“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一句,我们不难看出主语应该是“瓦尔登湖的庄严、纯洁”。

“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一句的英文文本是:One proposes that it be called "God's Drop." 这句话有两个译本:一是徐迟译的“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一是李继宏译的“有人曾经提议将其命名为‘上帝的水滴”。

据美国专家研究,“有人”应该是指“爱默生”,他曾将鹅湖称为“水滴或上帝之湖”。李继宏的译本把“Drop”译作“水滴”含义更明白。

作者之所以把它和上帝联系起来,只是表达了在梭罗的眼里瓦尔登湖有着无上的地位,在文本中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譬如:“它的四周完全……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我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湖,是你吗?”

当梭罗情不能自已的时候,还做了一首小诗,其英文文本是:It is no dream of mine, To ornament a line; I cannot come nearer to God and Heaven. Than I live to Walden even. I am its stony shore, And the breeze that passes o'er; In the hollow of my hand. Are its water and its sand, And its deepest resort Lies high in my thought.我们同样来看李继宏和徐迟两个译本:

我从来不曾梦想,成为诗句的装扮;最为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莫过于我生活的瓦尔登湖畔。我是清风吹拂在它身上,是它那铺满石子的堤岸;我的手掌掬起了,它的清水和沙子,而它最幽深的处所,在我的思维里高卧。——李继宏译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徐迟译

其中“In the hollow of my hand”一句,李继宏译本译作“我的手掌掬起了”,而徐迟译本译作“在我掌中的一握”,二者差异的关键在于“hollow”一语,其中文义是“空的”“中空的”,这样分析来看李继宏的“掬”更能体现梭罗的本义,因为“掬”在现代汉语中含义是“双手捧(东西)”,含有深深的敬意。

在这首小诗中,“I cannot come nearer to God and Heaven/Than I live to Walden even.”徐迟的翻译有点艰涩,李继宏的翻译很是澄亮,译文是“最为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莫过于我生活的瓦尔登湖畔”。这句翻译把梭罗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它是“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那么,我们最渴望知道的事情是在“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梭罗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章第2段:“一个夏天的上午……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第4段:“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这两段文字记录的是他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梭罗式的富足生活:1.消磨光阴;2.慵懒;3.挥霍;4.偷闲。

而这种富有与金钱无关,为了突出这种富足生活方式,作者还用一个段落专门写世间的芸芸众生的生活。那么,世间的芸芸众生们又是如何和瓦尔登湖相处的呢?

1.村民:把湖水引到村中洗碗洗碟子。2.伐木人:树木先后砍光。3.爱尔兰人:铁路线已经侵入。4.冰藏商人:已經豪取过它的冰。

作者选择了四类人给我们展示了工业化时代的大众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虽说也“富足”,但这种“富足”,过于物质化,改善的只是人们的物质生活。

这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注重精神享受与提升,一种注重物质获得与改善。而这两种生活方式,在梭罗的思想里,精神享受与提升才是生活的本真。

这样梭罗很容易给大家一种“苦行僧”“退隐林泉”的印象,其实,梭罗不反感这些新生的社会,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他曾在《瓦尔登湖·生计》和《瓦尔登湖·居所和生活的目标》中这么写道:“谈论重大的话题,我们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速度。我们渴望在大西洋底下铺设隧道,让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距离缩短几个星期;但第一道传过来敲打美国人耳朵的新闻也许是阿德莱公主罹患百日咳。”

至此,我们明白了梭罗写作《瓦尔登湖 湖泊》一文的真正用意:1.呼唤生活的本真,呼唤自身的灵性回归。2.批判工业化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高,甚至唯一目标的现象。

当我们静心品读完这篇文章时,怎么会不产生一种“‘偷闲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的感触?李商隐曾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同样描写过他的“偷闲”生活,诗文写道: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足够“悠闲”,但这种“悠闲”在李商隐这里仅仅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大自然只是一种衬托,是一个客人罢了。

可我们轻轻吟诵着“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时,明显感受到的是大自然就是和作者共处的友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这种状态在梭罗那里就是生活的本真。

一种是中国式的儒道佛相融式的哲学,一种是梭罗式的哲学。对精神的生活的享受与提升才是梭罗追求的人生至高目标,才是创作《瓦尔登湖·湖泊》的本意。

【参考文献】

[1]尉建芳.沉静,让课堂别样精彩——《神的一滴》教学引起的思考[J].教学月刊,2011

[2]肖培东.《神的一滴》教学节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001):116-120

(浙江省慈溪市慈中书院,浙江 宁波 315300)

猜你喜欢
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谈数学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在解中考题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