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环卫工找婚戒”导写

2020-02-10 06:39谢涛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婚戒环卫工有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肖女士在外就餐不慎遗落婚戒。次日发觉后,找到餐厅老板。餐厅老板联系负责餐馆所在片区的垃圾收集班,请他们帮忙寻找。当天值班的三个环卫工顶着烈日,忍着垃圾散发出来的恶臭,用火钳、铲子等工具翻捡了8吨多垃圾,忙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一堆螃蟹壳里找到了那枚价值3万多元的婚戒。肖女士再三表示感谢,并主动购买几瓶水送给环卫工人。环卫工也表示,能帮她找到婚戒也很开心。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立意上也有多种选择。所给材料来源于近期多个媒体对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报道。事件的基本信息是“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戒指,事后失主送水表示感谢”。在材料的筛选中,命题尽量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同时也隐去了一些枝节的信息,以便于同学们能够结合材料作整体思考。

作为事实材料,作文题用不到200字概括了事件的基本面貌,其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解和判断。材料主体内容涉及的范围看似不大,但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有预设。在材料的表述上,“8吨垃圾”“两个多小时”“三个环卫工”“烈日”“恶臭”等词语突出环卫工的辛劳;“再三感谢”“也很开心”体现了环卫工辛劳的价值。然而,“几瓶水”又与前面环卫工的辛劳构成巨大落差。这些表述就是为了使同学们尽快聚焦这事件,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具体分析该事件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环卫工热心助人,第二层是肖女士买水感谢。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立意:

从环卫工的角度出发,提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对于环卫工人来说,帮助失主在垃圾中寻找婚戒,不是道德上的义务,也不是本职工作的要求。按理说,对这样的额外劳动,环卫工人完全有权予以拒绝,但他们没有拒绝。做好人好事是内心道德体验的必然要求,不仅利他,也同时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正如环卫工人所说的“能帮她找到婚戒也很开心”,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从肖女士的角度出发,提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受恩必报是人之常情;其次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任性驴友”承担部分救援成本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在《物权法》“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的白纸黑字面前,环卫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失主肖女士给予一定的“成本补偿”理所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对好人好事,有一个精神和物质的回馈机制,就可以营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鼓励善举,弘扬爱心,从而让做好事者得到普遍的尊崇,使助人为乐成为价值取向,最终形成人人都自觉地主动地去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

从环卫工和肖女士双方的关系出发。环卫工热心帮助,肖女士真心感谢;环卫工开心,肖女士高兴。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真心诚意帮助他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一定要发自内心地道一声“谢谢”,帮助自己的人心里就会感到满足。你得到了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當然,如果能从“为什么”的角度来分析肖女士,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人性的弱点或丑陋之处:我们不是不知道感恩,而是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人做的事,而是做事的人。如果不是环卫工帮肖女士找到了婚戒,而是其他“有身份”的人,相信肖女士不会只买几瓶水表示感谢。从根子上说,肖女士只用几瓶水表示感谢,源于对环卫工人的不尊重,对普通劳动者的不尊重。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是不是更能提醒大家尊重底层人士,尊重普通劳动者?

[佳作一]

戒指价虽高 无私更珍贵

文/王雨旋

数吨垃圾中找寻小小戒指,可谓“大海捞针”;环卫工人不计艰辛寻得,实在可圈可点。网友热烈赞扬,同时难免生出其他看法:丢失的代价谁承担?寻找是否应有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丢失的戒指价虽高,但环卫工的无私品质更珍贵。

苏轼曾言:“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网友对环卫工人大加赞赏,在于其不顾环境恶劣,忍着恶臭和烈日持续寻找,在于其不顾其他工作,本着职责和善良尽力助人。面对焦急的失主,环卫工人立即展开寻找,在数吨垃圾中寻觅小小一枚戒指,这个工作量绝非常人能承担,既存在风险,更是对体能的挑战。然而,环卫工人们依旧能在大海捞针般的搜索中找到戒指,此等能力与品质实在可贵。环卫工人放下工作助人,不辞辛苦帮人,不正是他们无私之珍贵之处吗?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的不仅是平凡中的善心,更是无私的光芒。无私之珍贵,在于其急人所急,尽力助人。

无私之珍贵,还在于其一心付出,不计报酬。翻垃圾找戒指,这种事怕是出钱都不一定有人做;而三位环卫工人却做了,物归原主后也没有“手心向上”,则其无私之心自然显现。三位环卫工人没有索要补偿,则其初心本就在于想要为失主找到戒指而决非为了别的什么,其朴实善良难得可贵,令人赞美。《芳华》中说:“善良是发自人内心的选择。”同样的,“无私也是人内心的方向。”不求补偿,只负重寻找,还失主的戒指完好,是环卫工人对无私大美最好的诠释。

无私珍贵,更珍贵的是社会中像三位环卫工人一样的无私之举愈来愈多:小伙夏云飞自掏腰包为园林工暖心加菜;“指路大王”谢亮数十年义务指路诠释善心……环卫工人的无私之举,如清澈灵动之水,汩汩绕青山,洗涤人心。网友对其行为的大力赞扬,自然能培养自身的无私奉献意识;也相信在环卫工人翻找戒指之举的感染下,我们也能将无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无私美德,促社会进步。

诚然,环卫工得人赞美,但网友对失主的评价也并非无理。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礼轻情意重”之说,但相比环卫工的辛苦,只送水道谢也未免太轻。对失主而言,既要对其有恰当的补偿,更要以此为鉴,不让类似行为再次发生,才为正确之道。

戒指价高,价高之余是丢失的着急;无私珍贵,珍贵之余是人心的温暖。行走于社会的我们,当以无私为路轻摇直上,看遍人世温情,一同铺就社会进步。

[点评]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开篇简要概述材料后,随即点明中心论点“戒指价虽高,无私更珍贵”,显得干净利落;论证时,采用中心句的形式从“尽力助人”“不计报酬”“无私之举愈来愈多”三个维度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证,指出无私的意义和价值;倒数第二段指出如何解决失主感谢的问题,有针对性,且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结尾用整句总结,呼应开头。全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文章在就事论事的同时,作了适度拓展,列举夏云飞、谢亮等事例,均信手拈来,且契合题旨,详略得宜,使文章论证有力。另外,名人名言的得体引用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

[佳作二]

助人有偿不应为道德所绑

文/郭金

烈日当空,恶臭盈鼻,八吨垃圾令人生畏;环卫工人急人所急,为寻找戒指连翻数时。助人行为,理当赞扬。然失主仅以谢言和买水相报,却引得网友议论纷纷。该赞美无私还是提倡有偿,顿成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人提倡有偿,是为了嘉奖助人者助人为乐的美德;有人赞美无私,是怕助人者的美德受利益熏染。两种观点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关于道德的讨论。依我之见,应当提倡助人有偿,而不应让其为道德所绑。

赞美无私看似护全道德,实则是损害道德。遗失婚戒是肖女士粗心所致,作为成年人的肖女士理应为此事负责,但翻找垃圾以寻失物却并非环卫工的义务。责任不应是皮球,可以踢来踢去,它应是球场,有明确的边界。肖女士让环卫工为其寻找婚戒,即使环卫工是自愿的,但仍有逃避责任之嫌。以一句“无私”来模糊责任的边界,终难以保证道德边界的明晰。况且《增广贤文》中有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环卫工冒暑忍臭,数时翻找垃圾,而失主只以谢言和几瓶水表示感谢,是以“滴水”来报“涌泉”之恩。如此回报,与环卫工所付出的艰辛实不相称。长此以往,人的感恩之心将如何延续?知恩图报的美德又将如何传承?以一句“赞美无私”覆盖一切,看似护全了道德,实际却是对道德的一种损害。

提倡有偿,可促成良好的道德风气。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具有浅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给予助人者以适当的报偿,并非只是一时之用、一事之用,它将会引领社会的良好道德之风。子贡赎人不取赎金,孔子叹曰:“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受其牛,孔子赞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圣人孔夫子的做法,就是提倡有偿的生动范例。给予环卫工以适当的报偿,并不只是对其高尚道德的认可与赞美,更是对整个社会助人之风的引领。我们向往一个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提倡有偿,可以激发人们行善的积极能动性,更快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愿景,从而少走些“扶老难”的弯路。

助人有偿,是上层构建的要求,不应为道德所绑。我国《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肖女士价值3万的婚戒失而复得,理当给予环卫工必要的报偿;环卫工助人找到婚戒,也有权提出合理的报酬。道德的约束不能突破法律的规定,人情的要求不能凌驾于上层的构建之上。环卫工可以且应当有适当的报偿,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完全合法正当的,是不能用道德的是非标准轻易评判的。更何况,环卫工大都年龄偏大、收入偏低,给予其一定的回报和激励亦是合情合理的。

助人应有偿,但也要方法得当。受助者受助时应主动给予助人者合理报偿,将选择权交给助人者。助人者要,是理所应当;不要,是坚守品德,两者均无可非议。法律亦当对报偿数额进行规范,制定标准,既可免除商议之烦,又可避免受助者徒增负担。

一言以蔽之,助人有偿,理所应当,不应为道德所绑。

[点评]

文章先用整句概述材料,自然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不同的是,之后作者并未急于表明观点,而是分析两种观点下深层次的道德关系,使全文更有思想深度。接着再亮出观点,表明态度。文章紧贴“道德”,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且能做到旁征博引,正反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每个分论点从对方观点入手,剖析其弊,以证己方观点之利,很具特色。且引用了我国《物权法》的明文规定,以法为证,使论点具有不容争辩的说服力。最后提出可行方法,使观点更具社会价值和可行性。全文观点鲜明,论述内容充实鲜活,语言表达精准而不失灵活,值得借鉴。

[佳作三]

无私尽显大爱 酬劳更暖人心

文/刘欣

粗心女士餐厅丢物,小小戒指身陷垃圾之海;环卫工人无私帮助,烈日下遍翻八吨垃圾,终让女士与婚戒重逢。此等善举感动网友无数,亦有人高呼有偿劳动。赞美无私还是提倡有偿?以我观之,二者并不冲突,无私尽显大爱,酬劳更暖人心。

我国自古便有崇尚无私奉献,倡导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环卫工之举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而适量的报酬更是对这一举动的肯定与赞同。是以二者并无对立关系。

无私助人值得世人赞美,此事毋庸置疑。环卫工头顶烈日、强忍恶臭,几小时翻捡八吨垃圾这本不是分内之事,三人却毫不推辞一翻到底,不为名誉或酬劳,只为帮助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女士,这是何等宽厚宏大的高尚人格!是“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生活倒影,是“一肩担尽今古愁”的真实体现,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苏東坡有言曰:“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环卫工并未就此事标榜自身,但其行为实乃至善至德之举,如何不值得我们赞誉?这是对其辛苦劳作的最佳抚慰,亦是给我们提供了学习高尚品德的机会。在赞美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之风,让诸类善行不绝于此,赞美无私之必要已无需多言。

劳作同酬劳挂钩,亦在情理之中。没有谁的帮助生来是天经地义,等价交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三位工人为肖女士付出了超额的劳动量,作为此事的引发者,肖女士应为自己的过失买单。索取报酬固然功利,三人亦未有索偿之心,但《物权法》早已对相关偿补事宜作出规定。若肖女士能够主动担起责任,为三人的过额劳作补发等价“工资”,这是规则意识的呈现,亦能为环卫工内心添一份温情,更能表达对其劳动的尊重,从而强化人们对环卫工的尊敬、对劳动的认同感和重视度,对良好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亦能传播责任意识,提醒自己、他人为自身行为担责,让三观立正。总而言之,劳作应与报酬挂钩,求助不可忽视规则。

以真诚酬劳报答无私援助,更为社会添一股清流。你有宅厚仁心,我有酬报意识,二者相撞,怎能不擦出绚烂花火,怎能不奏响正气之歌?如此双全之事,可为社会发展供力,可为“三观”腾飞插翅,是以无须将无私与有偿对立,于无私中显大爱,于酬劳中暖人心,正如子路救童,其父以一牛酬之,可以鼓励更多人行善事,护和谐!

诚然,肖女士已为环卫工买水并亲口道谢,亦不能断言这其中不含半分诚意,但几瓶矿泉水实在无法与翻捡8吨垃圾这般高强度的劳动等价。因此,自觉用报酬答谢等值帮助,让无私大爱“有偿”延伸,不失为解决此事的一道妙方。

以“善报”慰善行,以善行暖人心,愿社会的花园中花开不败;愿人世的森林里,春风不倦。

[点评]

文章综合“无私”与“有偿”两方面进行立意,既阐述了“无私”的意义,也论说了“有偿”的价值,并阐明了两者的有机关联,角度全面、客观,显示出作者对此事较为深刻的见解以及较强的认知能力,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文章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有序,语言富含情感,文中引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准确,整句和散句交错搭配,营造出浓浓的诗意,饱含哲理。

(作者:谢涛,安徽省太和中学)

猜你喜欢
婚戒环卫工有偿
可敬的环卫工阿姨
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任务 基本完成
环卫工何以如履薄冰
环卫工休息室缘何“环卫工免进”
对教师有偿补课要分而治之
用婚戒,见证别样浪漫
优雅邂逅 永恒之戒
启明星
婚戒,戴还是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