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开掘 渐入佳境

2020-02-10 06:39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骗局老年人文化

结构,是文章的基本模式。它能反映出文章布局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于议论文而言,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两种。其中的“层进”式,就是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它往往优于从若干方面入笔,以几个不分主次、并列平行的层次论证观点的并列式。

一般来说,“层进”式论证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节节推进。这种方法是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文章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是一层深于一层。比如写“吸收和给予”,可以这样纵深展开议论:吸收是给予的前提,要想给予,首先必须吸收;吸收是为了给予,给予的快乐又成为吸收的动力;要想不断地给予,就必须不断地吸收(或“在吸收中给予,在给予中吸收”)。如此推进,文章必然思路清晰、说理透辟。

其二,步步深入。“层进”式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为什么”与“怎么样”是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看我们着重讲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该怎么做。比如写“寻找幸福”,可以先揭示“幸福的含意”,再重点论述“幸福需要寻找”(可分列出“只有寻找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知道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珍惜幸福就是珍爱生命”等多个分论点),最后以“寻找幸福很重要”作结。2019年高考江苏同学的《百花齐放才是春》基本也是如此行文的。该文用芥川龙之介的名言“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所以才想聊聊”开头,实际上揭示了论述中心——保持个性是“百花齐放”的前提。在精要揭示“独立与自由之精神”的内涵后,作者先着眼于“为什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有独立精神,才有思维碰撞的价值,不至于在碰撞中立即消失”的深度剖析,夯实了观点。然后作者又写道:

然而当今目力所及之处,人云亦云者比比皆是。我所见的人,所见的事,犹如重播,千篇一律。如此,何来“百味纷呈”之态?究其本质还是内心的失守,未能守住那颗独立的种子。

……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当有独立与自由之精神。不要总以时代为借口,说些什么“随大流”之类的丧气话。有一花独放,方能有百花齐放,春天的花园里,樱花的轻盈才能映衬出茶花的绚烂,桃花的妩媚不同于迎春的俏皮,这许多色彩、风格调和在一起,才能成就那最和谐的美。

即眼观现实,立足“怎么办”,强调了“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那颗独立的种子”。这样循着“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层与层之间就呈现出环环相扣的论证体系。

其三,层层剥笋。针对某种不良风气,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相关的对策,笔下作文将呈现“摆现象——挖根源——析危害——明做法”的格式。这种方法常常用在新材料作文或时评的写作中。如围绕“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分析说理时,可先摆出若干为发展经济而牺牲资源的现象;接着剖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私欲作祟”“目光短浅”“缺少科学的计划与法规的限制”等);进而追溯根源(说到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缺失、长远发展观的缺失);然后分析危害(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枯竭,造成环境恶化的后果);最后重申观点,发出号召。

[时评借鉴]

①最近,公安部组织部分地方的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曾编造一个名为“慈善富民总部”的机构,通过微信群鼓动大家到北京鸟巢参加所谓的慈善会议,声称与会者能从已解冻的海外“民族资产”中领取5万元。尽管警方反复辟谣,很多老年人对骗局仍深信不疑,并坚称辟谣的新闻才是假的。

②子虚乌有的鸟巢慈善会议,再次将老年人容易受骗的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事实上,从保健品骗局到理财产品陷阱,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以至于很多微信公号发布辟谣信息时,会在标题中直接写上“一定要转给父母”。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身处银发社会,如何防范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诈骗?

③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銷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一是老年人对死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这些分析也许并不全面,但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老年人受骗的心理基础: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的害怕,对陪伴的向往,对健康的渴望,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年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

④“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进入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不少骗局都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借尸还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经验,应对诈骗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点评]

本篇时评思路如下:①概述老年人容易受骗的种种现象→②剖析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在正面阐述“如何防范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诈骗”时,依旧涉及原因问题——“不少骗局都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借尸还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经验,应对诈骗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

[考场佳作]

采菊瓦尔登湖

文/上海考生

当你听到巴赫的《G弦上咏叹调》时,思索、幻想,进而沉醉、落泪。然后你结束浪漫的交响乐之夜,回到家中,你沏上茶,点上禅香,一人坐在那里回想一天的所为,这时你可能想要的是一首《浔阳曲》,一首“大珠小珠落玉盘”,惊起江滩宿雁的如水一般的曲子。我们往往在阅历了各种异域文化后才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独特,它们有那么多共同点,也有那么多不同之处。

1854年,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面世,为世人展现了他居于霍尔威尔的两年,也展露了他通过这样一种“隐”的方式思考自己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寻求真正和谐与平静的境界。而在东方的中国,在梭罗出现的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每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的文化性在于他的隐士性,他和一千年后的梭罗遥相呼应,在世俗、自然、人性等方面的重合,越过了东方与西方的边界。陶潜的隐士性不仅在于其“守拙归园田”,更在于他朴素隐喻的文学风格。他的哲学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一种恬淡的藏匿。把想法藏于表面的淡然中,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

如果你只懂中国文化,那你一定不懂中国文化。文化需要对比。中国文化是一种月亮的文化,它没有西方的热烈、浓郁,却有一种含蓄沉寂的忧伤。从古至今,或思乡情深或壮志难酬,我们做的都只是金樽对月,只有月亮才能打开中国人的忍与默,只有月亮才能“同销万古愁”。而在西方,我们会努力去做个伊卡洛斯,即使是消亡也选择这样一种悲壮的结局。西方文化带有一种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它的来和去都很大声。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國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展现其迷人之处。文化是串在一根线上的珠子,共情是那根线,而线上的珠子彼此有自己的光泽,我们的光泽不会因为其他珠子的完美而黯淡,保持光泽的唯一秘诀就是相信它会发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掀起了追捧外来文化的风潮。追捧外来文化的背后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丢失。外来文化的侵入让有些人恐慌,于是他们去抵制,因为他们害怕被奴役。而正如龙应台所说,如果中国文化不想被奴役,那13亿人就要拿出不被奴役的创意。限制其他文化从来不可能达到提高自己文化的目的,这更可引申至为人上。比较从来不会是一种打压,因为比较而挫败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被挫败的一方更弱。比较未必带来失落,只要你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人的亮点只会反射出我们自己的与众不同,低能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埋怨他人的优长而恣睢自己的无能。

无论是对待文化还是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坚信黑夜是一个舞台,一颗星星的光芒从来不会遮盖另一颗星星的闪烁,因为它们的明亮都来自自身的能量。每一颗星星缺一不可地出现在黑夜,才有一种美丽叫做星空。

唯有如此,暗夜的星光下,生命才得以尽情地舞蹈。

[点评]

该同学凭借深刻的见识与丰富的素材,为我们展示了其对于中西方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独特见解。从巴赫的《咏叹调》到中国的《浔阳曲》,从西方文化的浪漫写到中华文化的含蓄;随后,作者用一种对比的视角,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深沉与隐秘;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展现其迷人之处”。难得的是,文章没有停留在以上层面,而是继续在深度上作掘进——作者联系现实,有力抨击了“追捧外来文化的风潮”与盲目自卑的偏狭,号召读者“拿出不被奴役的创意”来。临近收尾处,又顺着文化引申出“为人”、拓展到“人生”,从而使立意更为深刻,而底蕴也愈加丰厚。此外,“采菊瓦尔登湖”的标题新颖别致,比喻论证运用娴熟,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亮点。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骗局老年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欺世骗局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谁远谁近?
阿狸的骗局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