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老年人的春天

2020-02-10 04:01老树
老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老树

应时而生

2019年12月10日腾讯网的文章《谁为中国人养老?老龄化的现状与问题》称,中国的老龄化已是伸手可见的趋势。从老龄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上看,中国的老龄化呈现三个特征:2000年前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老龄人口越高;人口净流出比重越高,老龄化程度越高;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三个特征是由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导致的。首先,工业化与城市化最早的地区的老龄化相对严重,例如,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东三省,这些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经济占比高、历史长,也是执行计划生育最彻底、最严格的地区,这进一步提升了老龄化的程度。其次,人口流出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重于人口流入地区。最近20年人口迁移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特征,流动的人口大多是年轻人,年轻人的流动自然会抑制流入地的老龄化程度,而提高流出地的老龄化程度。再次,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同样是由人口迁移的趋势决定的。人口城市化将首先直接加快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城市化过程中省际人口迁移更加剧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我们希望,在《规划》的引领下,相关部门能高屋建瓴地审视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化解办法。

2019年11月22日新华网的文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国家发展未雨绸缪》提到,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化工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曾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明确要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但人口老龄化本身却不是问题,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规划》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以“两个十五年”的阶段性目标应对人口老龄化,既凸显这一国家战略的长期性,同时也有其实际意义。

2019年12月7日人民网的文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是立足中国国情》说,此次发布的《规划》,是我国继1994年《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200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之后发布的第六部关于老龄工作的发展规划。与以往相比,《规划》所提出的总目标和三个阶段性目标,高度契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022年起,我国老龄人口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年均增加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逾千万;2035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不足8亿;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接近峰值4.87亿。对此,《规划》相应提出:到2022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多方施策

2019年11月23日央视网的文章《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得有钱》认为,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但我国的特殊性在于,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不同,我国属于未富先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得有钱”,这是一个事实,“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成为《规划》中强调的第一位的工作堪称顺理成章。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注意健全老有所医的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保的公平性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增强。

2019年11月29日新华网的文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经济运行弹性》指出,老龄化社会正系统性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因此,我们要积极布局人口老龄化经济。一是探索养老财富储备积累有效路径。在努力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我们应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适应人口结构新形势,完善退休制度改革,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提升养老金增值能力。二是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我们应完善生育及补贴政策,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全社会人口整体素质,拓宽老年人就业渠道,加强老年人就业保障。三是前瞻布局老龄化经济供应体系。我们应加快医疗养老产业发展,推动老年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建设,积极构建居家、社区和机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四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规划》提出,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

2019年11月25日光明网的文章《未雨绸缪,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新动能》建议,在老龄化压力全面袭来之前未雨绸缪,做好系统规划以积极全面应对,发现并挖掘挑战之下掩藏的巨大发展空间,将有效摆脱老龄化危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规划》围绕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所作出的工作部署,事实上都在释放着强烈的信号。谁能挖掘出信号蕴藏的深刻内涵,并能够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借势而扬,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

知老尊老

2019年11月24日新华网的文章《以人民情怀呵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认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铭刻着共产党人的深挚情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老之将至,人人都希望安享晚年,能够体面地老去。落实《规划》部署要求,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呵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头,知老尊老,创造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望照进现实,让后来人有可期的未来,让亿万正在奋斗的人感受到奋斗的价值。

2019年10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让每个人都可以体面地老去》表示,老龄化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每个家庭,对此有足够的思想物质及战略准备,是一个社会成熟、稳健的重要标志。让每个终有一老的人都无“老顾之忧”,我们有制度优势。让每个人都能满足对晚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也有文化优势。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视家庭伦理和族群邻里关系,都为缓冲老龄化压力,走“中国式养老”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家庭是中国社会最牢固的纽带,“里仁为美”“远亲不如近邻”等观念,为现代邻里互助、社区养老提供了深厚基础。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老龄化做准备,既为自己做一个全职业周期的物质准备,也做好“想得清、放得下、看得开”的心理准备,达观、宽容、自主,真正像孔子说的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从容容体面地老去。

2019年11月22日人民网的文章《厚植“老有所养”的国家治理基石》提到,《规划》的制定出台,显示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国家决心,传递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的强烈信号。近年来,我国养老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这正是得益于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充分发挥。从历史现实和未来长期看,我们有党的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优势,有制定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实施的治理优势,有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充足政策工具和人力财力实力,有尊老敬老孝老的文化传统,足以有效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厚植“老有所养”的国家治理基石,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老龄事业将不仅为老人和家庭带来欢乐,还将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链接:世界各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日本:健全法律制度,建立众多养老设施

为了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日本制定了《老人福祉法》《老人保健法》等多部法律,并且建立了种类众多的养老设施。由于适当劳动被认为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日本也提倡给予老年人一些劳动空间,既能缓解养老金的压力,又能强身健体,还能提升个人价值。

英国:完善多项措施,健全养老体系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较早面临老龄化挑战的国家。在长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后,英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采取了延迟退休、社区卫生服务养老、利用国际移民等措施,较为成功地应对了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

意大利:弹性延迟退休年龄

意大利在1995年和2004年出台了弹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来提高退休年龄:1995年的政策规定,参保人员只要缴费满35年,则可选择在57岁至65岁间的任一年龄提前退休,选择有效期截至2035年;2004年提出男职工提前退休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养老保险缴费满35年并且达到最低年龄标准(2008年的最低年龄标准为60岁,2010年为61岁,2014年为62岁)。

德国:接受移民,以补充劳动空缺

德国从20年前就注意到了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德国已决定到2020年延長退休年龄至67岁,并且希望通过接收移民来填补劳动力空缺。就现在来看,德国政府养老金的支出正面临很大挑战。

美国:拥有发达的养老保险制度

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拥有发达的养老保险制度。早在193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目前,美国参加退休养老保险的人数约占全部在业人员的96%,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已被纳入保险范围。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健康月历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老龄事业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