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学生国际化培养思考

2020-02-11 03:40周惠林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设计

周惠林

(北京服装学院 时尚传播学院,北京 100029)

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下对设计类学生的培养从经济牵动,转而进入了社会牵动、市场驱动的创新驱动模式。各艺术院校加大了对设计教育体系的探索和改革,探寻艺术设计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软实力,国家也加大了对艺术类专业国际化培养的支持力度,于2011年设立了“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一、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国内外的起源

(一)现代艺术设计起源

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19世纪中期,人们往往认为艺术设计与造型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实不尽然。艺术设计是手工业和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普及、市场经济的繁荣,使现代艺术设计有了广阔的平台,随后对设计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也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以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在装饰上基于自然形态——“曲线风格”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由设计教育、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的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eutscher Werkbund);打破原有产品的特征,色彩上喜用原色和中性色,结构上重复用横纵几何结构为设计元素的荷兰风格派(De Stijl);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和文化理论的俄国构成主义(The Russian Constructivism);1919年德国魏玛市第一所完全施行现代设计教育的学院——包豪斯(Bauhaus)建立;以及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装饰运动(Art Deco)等等。现代艺术设计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日本蓬勃兴起,我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派艺术设计留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国留学。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溯源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一开始就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工业模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如福州船政局在厂里聘请外国技师和设立绘事院,专门培养舰船制造和设计人才。二是通过派人留学。1847年清政府选派了第一批幼童留美,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其中有学成归来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其自创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设计方案震惊西方。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觉醒,一批文艺青年为求新求变留学欧美和日本。中国早期的美术专业学校从西方直接引进了艺术学及其教学模式,如留学法国的刘既漂、雷圭元等人,将西欧设计学院的教育模式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特色开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系——图案系。留学日本的陈之佛回国后担任图案设计教授,提出了“美术工艺”概念,认为设计能提高产品的艺术质量。除了设计教育,在上海、天津和港澳等地区的回国留学生成立了设计事务所。如陈之佛的“尚美图案馆”,庞熏琹的“大熊工商美术社”,在运用欧美等国的设计理念时,也不忘对本土传统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回国的留学生们在具体的建筑、装饰、平面设计的设计中融合中西理念,如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吕彦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就具有典型的中国宫殿式遗风。

二、当下主要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

英国艺术院校有100多所,在动画、时装设计、时尚与奢侈品、展览策划等领域独具优势,教学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艺术设计教育机制上,非常注重教育之间的承接性对人发展的引导。在教学方式上本着“学习如何去设计,通过设计去学习”的观念,包容多样化的思维、见解和意识形态,挖掘学生的自我潜力,追求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试验和挑战自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课程设计上,运用模块化教学,训练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具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可塑性和设计应用的能力。

美国的艺术设计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还重视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跨界。设计教育一般采用非常灵活的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配以边实践、边讨论、边总结的重复循环方法。课堂上老师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围绕课题,通过各种讨论来确定设计构思、设计表现,最后再到设计完成。学生经过这个过程来自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认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不断亲手实践获得的。

德国设计教育注重专业性和优异的技术操控能力,并能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设计艺术类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除了自身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和设计理论外,还要进行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习。课堂氛围追求“民主”——轻松和随意,使教师和学生处在积极、活跃、主动、融合的状态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强调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和洞察力。课程内容比较重视实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着力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熟悉材料、精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法国的设计类艺术院校绝大部分为私立。学校依赖于学生就业率和行业内公司的认可度,往往以实际的行业需求来进行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甚至和品牌企业合作开设专门的课程。一年级主要是一些设计基础和设计思维课程,二年级进行品牌和市场方面的学习,三年级掌握市场化品牌操作模式和设计开发,四年级可完成从设计开发到去创造一个自有的品牌。法国人认为艺术代表观念,设计意味着职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方向和出路是艺术设计教学围绕的核心;多通过和企业合作,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来适应未来的职业和社会需要。

日本的设计教育采取先引进后修正的方式,逐渐探索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战后日本一是参考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美国化过程,二是抵制、修正、改造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日本化过程。日本的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主动分析市场和参与企业生产,找出设计需求和存在的困惑,策划设计方案去引领市场,引领消费,而不会坐等企业来提出要求。在教学中重视传统设计教学内容,把传统作为中心,以此来指导创作全新的作品。日本大多知名设计师习惯从本民族文化研究着眼,注重设计的民族价值和文化属性。

意大利艺术类院校众多、教学特色各有千秋。艺术设计教育强调“精而专”,如米兰的卡罗世纪服装学院是服装行业学习制版的圣地;罗马服装学院是一所专注戏剧和影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院校;欧纳菲珠宝设计学院专注于工艺、镶嵌和镂刻等金银、珠宝设计的制作技艺与技巧;多莫斯设计学院以培养工业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闻名全球。柏丽慕达时装学院的优势专业就是鞋类和箱包设计。此外,意大利工匠精神独领风骚,在皮革方面仍然坚持使用手工或者半手工的制作方式。

三、“国际”上艺术设计类培养的共性

(一)重视人文环境育人

这里以笔者曾经访学过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为例。学院建有自己的艺术博物馆(Art Museum),有86000多件藏品,作品涵盖从古典绘画到现代工业设计的所有阶段。它的student 和faculty gallery区经常更新不同主题的师生作品展。除了Art Museum,还有RISD的图书馆(Floot Library),馆里设有Material Collection和Special Collection分馆,Material Collection馆是收集与设计类材料有关的样品(各种石材、木材、布料、纸张和金属等);Special Collection馆收藏历年著名设计师的设计原作。picture collection数字图书,里面按名目分类收存从印刷媒体搜集的图片资料和名画图片,内容比Google Image Search还丰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ISD还建有自己的Nature lab,有超过80000多件动物、植物、矿石、人体骨骼标本,供学生观摩写生。RISD Store分为画材店、建材店、金属材料店和布店,学习用品和材料品种齐全,式样特别丰富。学校还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每一个角落加以精心设计,如柜子的设置、展示区域的规划、桌椅的摆放,均润物细无声地体现了学院的艺术教育理念、审美趣味和人文关怀。

(二)重视开放性学习

首先,国外艺术设计院校在课程安排上不同于国内,国内一个学期学生要学4~5门课。国外一般每学期排2~3门专业课,每门课每周最多8节,课程会持续10多周(近一个学期)才结束。这样的安排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体系有深刻的、最大限度的理解。其次,在校园内打通各个专业壁垒,第一学年,学生不分专业,进行Foundation Study,二年级才分专业,这样照顾学生的自我认识阶段和未来职业的从容选择。学生课前需按要求登录指定的APP和Web进行课前预习,教师所开课都在校园网上有详细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外资料、评分标准、授课计划、PPT、阅读书目、思考题、历届学生课程作业等,上网可同步观摩。其三,加强校企合作,秋季举办作品点评会(Inter-ship Connect),春季举办实习会(Portfolio Review),与大公司的HR见面交流,还可通过Career Center渠道寻找实习机会。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短期的有寒暑假开设5至6周的Travel Course课,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长期的有互换学生、互修课程、联合培养等项目。

(三)重视跨专业学习

强调跨专业和学科(Interdisciplinary),它以综合课程(Integrating Curriculum)架构教学核心,打破学科和专业间藩篱,综合交叉运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创新和设计。设计的起点是问题和需求,这个过程需要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项目化和场景化是跨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如RISD,每年有Winter/Summer Session项目课,周期约为6周。主要是一些跨专业特色课,各个专业选课没有限制。开设跨学科创意Studio(创意营),创意营有定期的培训课——“传道”,也开设“门诊制”(坐诊+预约)教学,坐诊:定时定点由专业老师针对学生共同感兴趣的专业开设讲座课题,课后同学提问解答。预约:列出各个老师的专业特长和联系方法,把他(她)的学术资料挂在墙上。学生创作时可以异想天开,技术上完不成的创作可预约专业老师解决。RISD还和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开设互选课程和双学位课,设计艺术类的学生可以选修语言、文学、历史、理科和工科的基础课。

(四)重视学习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过程

设计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即“设想—计划”,后来才转为名词。常莎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会手绘,全用电脑画图,我觉得这样没有感悟,比如你学习敦煌的壁画,图案的比例、大小、尺度、主次,要动手去临摹,然后去体会”。笔者访学的罗德岛设计学院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画边写,随时记录思想的星火。每门课开课第一任务是了解所学专业纵向和横向的相关知识。即所学知识点的“过去—现在—将来”,引导学生重复前人的创新和探索过程,认为模仿再到创新是艺术学习的捷径。注重“厚积薄发”,收集资料—构思—设计样品(反复修改)—完稿制作,在整个过程中注重眼高手低——思维走在前面,动手能力紧跟其后,相信手工操作对创造力的感悟和启发,强调在“动手做”这个过程中学习领悟。

(五)鼓励和迎合学生的创意和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导师首先做学生的“同路人”,然后再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本着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态度,鼓励和迎合可以使学生自身的性格与个性得到尊敬,进而激发其最大的学习潜力。把学习内化成是基于兴趣爱好的享受和追求兴趣爱好的刺激。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学习要坚持不懈,要善于积累经验,并在适当的实际点有调用知识的本领。学生要敢想敢干,勇于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的时空上给学生提供灵活的保障。艺术专业学习的特点是作品往往需要“一气呵成”。这就需要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让他们完成创作。有时否定学生的构思就会打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在某种情况下,很多教师的固有经验和思维往往会毁了学生灵感的源泉和创意的冲动。

(六)注重教学成果的总结和汇总存档

学生学习阶段多次的汇报展示和作品点评是每门课的永恒主题,如德国采用学习根据进度设计,以阶段式陈述的形式,在陈述过程中进行师生交流。同样,美国课程在进行中根据进度和计划安排,穿插多种形式的“评论”(Review),结课有个Critical talk,邀请该专业校外同行专家参与教学,类似毕业答辩;每个学生给5分钟阐述和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自己作品的创意灵感、各阶段草稿、作品制作、最终效果、收获和不足、作品的创新程度、课程体验等,校内外同行专家来评判学生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个评判体系非常重视整个学习创作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比最终学习结果还重要。课程结束后学生个人和学校都要汇总存档,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段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和记忆;对学校来说这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积淀。

四、总结

中国艺术设计学发展与留学背景是分不开的,经历了洋务运动中的向西学习,甲午战后去向日本,民国初期借鉴德、美、法,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博览各国之长,再到现在的面向世界发展的过程。通过以外来文化为参照,融合中国文化,艺术设计学科在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交融贯通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演变。

英国的设计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瑞士的设计寻求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平衡;意大利的设计充满了实验与奇想;德国的功能至上思想使其在设计类教育过程中注重设计服务理念的培养;日本的传统文化审美习惯使其在设计教育过程中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设计中的渗透;美国的市场战略意识,使其在设计教育过程中,注重多元文化融合以及个体表达的培养。北欧是全界优秀设计与和谐社会的样板,尤其重视可持续设计理念以及高科技与设计的融合。芬兰的设计充满人机的创意;丹麦的设计取传统之精华的优美;瑞典现代设计带有更多的皇家气息和装饰意味,而挪威设计保持大胆创意。北欧四国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还给我们重要的启发: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文化传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地域设计风格和品牌。

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完全是艺工交叉、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设计制作日趋“原创化”“个性化”“精品化”“小型化”“快速化”“艺术化”“智能化”。艺术设计人才国内急需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设计触觉、新颖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设计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艺术设计类院校更要倾向于对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敏感度、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力、口头表达力、评论批判力、独立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下去国外学习艺术设计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坚持文化自信,从本民族文化研究着眼,进而从国际化视野的设计实践中找到支点,注重设计的民族价值和文化属性,同时把留学生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永远是时代的主题。■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课程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