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翻译学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2020-02-11 06:40廖廷良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翻译者梅花群落

廖廷良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扩展、深入,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而生态翻译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全球发展来看,各个国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人类在探索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概念也逐渐形成,而生态翻译则从这样生态哲学入手,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新的阐述与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与生态环境的交流与互动之中,而这一理念对和谐、整体等概念的强调,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从学科发展来看,语言学、社会学、生态学的发展与延伸,既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内涵,也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进展,而生态翻译学显然是在此趋势下对跨学科发展的进一步探究。

二、生态翻译学体现出的生态理性特征

生态翻译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胡庚申教授于2001 年提出的,该理论是基于生态学途径对翻译活动的一次研究,因此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相互交叉的性质。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中,胡庚申教授对翻译概念、翻译实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过程和译文评价标准都形成了独到的分析,并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解读。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来看,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译者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形成了生态理性,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注重整体/关联。生态环境是不同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生态学研究中对于整体、关联的概念十分重视,并阐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维护生态整体的平稳与恒定。在翻译学中也是如此,翻译生态中也牵扯着各个相关元素,而各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整体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例如翻译管理、翻译市场、翻译教育、翻译本体等各个生态元素的关联,共同成就了翻译生态体系。

第二,注重动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能量在不同生态环节中分配、流动,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促使生态系统“推陈出新”的同时又能够实现内部协调运转。在翻译学中,动态平衡的理念也同样适用,即翻译者的翻译活动需要与外界生态系统保持输入与输出,获取外部翻译资源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资源输出,而也是以译者为中心建立起的翻译群落的形成过程。

第三,注重生态美学。自然界对于美的创造灵感是无穷无尽的,也是令人震惊的。生态系统能够基于内部自洽的逻辑,对美学元素进行精准的设计与搭配,从而形成令人神往的美学体验。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翻译者也需要从自然生态中获取灵感,通过对形、音、意的不懈追求,展现出作品在逻辑、结构、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美学价值,而这就是翻译生态美学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注重翻译群落。群落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即在一定的时空内,各种物种种群集合,其中包括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群落是生态个体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在翻译学中,群落的概念也可以类比形成,即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系统中,翻译者、读者、出版商、评论家、赞助商等角色相互支撑、相互影响,构成了翻译群落;而翻译群落则通过内部的力量实现与翻译生态系统的沟通交流,从而达到翻译生态平衡的目的。

第五,注重翻译伦理。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人类越来与重视自身在与生态环境中其他个体相互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即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基于人性的角度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与保护;而在翻译学中,翻译伦理则从文化、翻译本体以及翻译群落等多个角度提出了道德规范,例如,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应根据语言表达、文化互动、社会交流中进行多维分析,以体现翻译在伦理层面的价值。

第六,注重多样/统一。生态系统中包含多样元素,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此外,生态系统中多样元素还需要实现协调,这样才能确保多样元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学中的多样与统一,在翻译学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例如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兼顾不同文化对于同一客观现象的多样性表达,同时还尽量实现一体化语言,在作品中实现多样性的统一。

三、结合翻译实践分析生态翻译学的指导意义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打破了生态学与翻译学之间的学科阻隔,让生态学概念成为翻译学的指导,同时利用翻译反映生态学意义,这对于现代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许多学者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实践应用,这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前面已经阐述,在生态翻译学中,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构成的翻译伦理对于作品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而利用其构建翻译生态,也是文学作品翻译中常见的思路。

由于汉英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作者的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导致语言呈现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翻译者用充分重视翻译作品的整体翻译生态,对词汇的选择,句子的设计以及意境的呈现进行全面把控。例如阎连科的作品《受活》,根据罗鹏的英译本,将如下一段话进行翻译:

原文:又用右手食指的那堆血上蘸一下,在那生白布上重重摁一下,使那生白布上有梅花猩红的一个手印儿。

译 文:Next,she dipped her right index finger in the blood and pressed it onto the white cloth,leaving a scarlet fingerprint.

在《受活》的原作中,作者用“梅花猩红”修饰茅枝婆的手印,其在语言表达上既能够凸显出白布与红花色彩对比的艳丽与妖娆,也能够凸显茅枝婆作为家长的清醒与独特,而这与中国传统语境中,梅花高洁、傲雪、独立的文化内涵紧密契合。在原作中,梅花的寓意是中国读者与作者之间在语言与文化上的默契,但是在英文中,梅花虽然能够找到对应的词汇,但是却没有其独特的文化联想,因此在翻译生态中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内涵必然会有所缺失,作者在译文中也只是表达出了“猩红(scarlet)”一词,而没有对“梅花”进行准确的表达,而这在翻译生态中也出现了失衡。基于此,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我们在翻译中应该兼顾其中的语言风格,梅花在文化中呈现出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汉英在交际层面的差异,利用“mume”来表达其中的含义,则能够更好地实现翻译生态平衡,兼顾翻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宣传,因此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从文化生态系统出发,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并通过文化对比找到准确的解释,以实现汉英文化生态的融合与统一。例如在古诗《赠汪伦》的翻译中,许渊冲基于生态翻译学进行了如下翻译:

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I,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it is not so deep,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在原诗中,“踏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活动形式,即一边用脚踏着拍子,一边唱歌,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些作者在翻译中,会直接进行翻译,如翻译家Barnstone 将其翻译为“?stamping and singing”,汉学家Burton 翻译为“tramping and singing”,这都是从字面含义进行翻译,没有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特征;而许渊冲则采用意译的方式,用“songs overflow”来表达出踏歌的情境,这很好地表达了传统诗词中呈现的诗化意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从新的角度推动了翻译学的发展。生态翻译学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思想层面对于翻译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因此,翻译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并结合翻译实践加以运用,以提高翻译质量,并结合翻译活动推进生态学研究,进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推广。

猜你喜欢
翻译者梅花群落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梅花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