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温疫论》出汗情况对传染病护理的启发

2020-02-11 16:42孙巧林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无汗自汗表里

★ 孙巧林(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1)

崇祯年间的瘟疫大流行导致大量百姓死亡,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根据其对瘟疫病的认识和诊治经验编撰成《温疫论》一书,其所提出的“戾气”致病学说开创了中医瘟疫认识的新时代。《温疫论》详细论述了瘟疫病邪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病邪传变、治法治则、预防手段等内容。吴又可根据“疫邪”的发病和传变特点,指出:疫邪侵入人体伏于膜原,外传于表则应发汗驱出,内传于胃肠则从大便排除,因此应重视对传染病患者有无出汗及出汗方式的观察。笔者不揣浅陋,根据个人护理工作经验和对《温疫论》学习的体会,讨论《温疫论》对传染病护理的指导价值,倘有偏颇,敬有正于同道。

“汗”是邪气外解的一种方法,汗液是邪气外出的一种载体,但发汗之理,除需有一定量的津液以化汗液外,还必须依靠阳气的蒸腾,有赖于表里气机的通畅,这样才能气液蒸腾,自内达表而为汗[1]。故吴又可说“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或狂汗、或自汗、或盗汗”[2],不同的出汗情况体现正邪力量强弱,故通过对汗出情况的观察可以对机体情况做大致判断。

1 无汗

无汗即患者染病后身体无有汗出,若津液枯燥、或阳气蒸腾无力、或里气结滞,表里不通,都可导致无汗。在《温疫论》中出现无汗主要有津液耗伤无汗出之源和邪气内壅无汗出之路。

吴又可言:“瘟疫下后脉沉,下证未除,再下之,下后脉浮者,法当汗解,三五日不得汗者,其人预亡津液也。”[2]即感受瘟疫之邪出现“下证”,在多次运用下法后使邪从里而去,正气当逐渐恢复,出现脉浮之象。这时汗出可使邪从外解,然而却无汗可发。针对于此,吴又可认为“盖缘下利日久,表里枯燥之极”[2]。下利之法最易耗伤人体津液,反复攻下以致表里津液大量丢失,内外枯燥,出现需发汗时却无汗可发的局面,即“昔人以夺血者无汗、今以夺液无汗,血液虽殊,枯燥则一也”[2]。

“内壅不汗”篇指出“盖发汗之理,自内由中以达表”,即机体汗出不仅需要津液的充沛,同时也需要内外畅通。若邪气入里,导致气血津液壅滞经络,导致阳气疏布失常,因“阳加于阴谓之汗”[3],故而出现汗液排泄障碍。吴又可之“今里气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气液蒸蒸以达表?譬如缚足之鸟,乃欲飞升,其可得乎?盖鸟之将飞,其身必伏,先足纵而后扬翅,方得升举,此与战汗之义同。又如水注,闭其后窍,则前窍不能涓滴,与发汗之义同”[2]论述,对邪气内壅导致无汗论证可谓精辟而形象。

可见无汗的病因病机存在着虚实两种情况,切不可一味将无汗认为是津液亏损造成的。故在传染病护理中,既要重视对患者有无汗液情况进行观察,同时也要考虑患者发病情况、病程长短以及近期是否应用损伤津液的治疗方案等情况,以期对患者无汗情况有清晰认识,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故在临床护理应重视且辨证看待患者汗液排泄情况。

2 战汗

吴又可言:“疫邪先传表,后传里忽得战汗,经气输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脉浮。”[2]故战汗是人体正气旺盛、能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正气强盛,邪侵肌表,抗邪有力,正邪相争战于肌表,故战汗之后邪气被赶出体外,被阻遏之经气得以疏通,经气能够正常的输泄。战汗之后正气疲惫,脉气趋于平静,郁遏的阳气得以输泄,故身凉,此时让患者保持平静以待正气逐渐恢复。

然而,邪气内传于里外郁于表以致内外不通,欲得战汗却不易,故此时应当先以攻下法通里以助表而得战汗,即吴又可“疫邪表里分传,里气壅闭,非下不汗”[2]。因邪壅滞于里,里邪不除,则表里不通,强行发汗则有损伤阳气助长邪气的弊端,因此应当先采用下法以通里,邪去阴存、经枢通利,则可战汗而使邪出。

“津汗同源”,在寻求战汗排出邪气时,切不可一味求汗而不考虑患者津液是否充足,特别在反复运用汗法而不能战汗的患者,则应在汗法之中加入养阴补液之品,以资汗源。以免出现“但战而不汗”,或“厥不回,汗不出”,甚则“战而不复,忽痉者”等正不胜邪、甚或正气欲脱的危候[4]。

3 自汗、盗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自然汗也”[2]。吴又可认为自汗是不在使用发散解表治法,机体自然所出之汗,其反映内伏之邪在扶正、攻邪等综合攻邪治法作用下,邪气被击溃,内外气机得以通畅,即“伏邪中溃,气通得汗,邪欲去也”[2]。可见自汗是邪气欲去、正气逐渐恢复的征象,当正气逐渐恢复,自汗也逐渐止住。

“里证下后,续得盗汗者,表有微邪也”[2]。吴又可认为感受外邪后出现下证应当积极采取攻下的治法,祛除病邪。然而攻下之药虽多寒凉,在攻下过程中却易损耗津液。《内经》云:“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3]卫气夜行于阴分,表失卫护,肌腠失于固摄,使邪气乘此间隙外逃,正如吴氏言“卫气……行于阴不能卫护其表,毫窍空疏,微邪乘间而出,邪尽而盗汗自止也”[2]。即盗汗亦为邪气外出的一种表现。如果盗汗不止则阴液大伤、卫气扰动,此时应带采取养阴解表之法以扶助正气驱出外邪。

4 汗后调护

发汗后患者腠理处于开放状态,正气耗伤尚未恢复,需加强护理以免汗后正脱以及邪气再犯。出汗后要注意顾护津液,不管是运用战汗、自汗抑或盗汗,都损伤津液。在里邪己除,而又津液损伤的情况下,更应通过进食梨汁、藕汁、甘蔗浆、西瓜汁等养阴生津之品。对于津液耗伤严重的患者,务必及时投以生津养液之剂,如清燥养荣汤、柴胡养荣汤、增液汤等[5]。

5 讨论

综上可知,无汗存在津液不足和邪气内壅之虚实两面;战汗表示机体正气强盛祛邪有力,邪正交争,战汗以驱出邪气;自汗、盗汗则是内伏之邪已经溃退,正气大伤、残邪渐去,阴阳渐趋调和的一种表现。3种“汗”均提示邪气逐渐外出,所不同者惟正气之强弱。故在临床护理之中重视对“汗”情况的观察记录,以便了解患者机体免疫力强弱、病原体是否被清除等情况,同时也为疗效评价或下一步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无汗自汗表里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无汗运动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曹永华
清凉无汗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秋咳食疗验方二则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