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医派志略(续五·先秦-汉晋)*

2020-02-13 13:23谢强章德林黄冰林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谢强传承工作室旴江医学研究组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抚州市中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江西抚州344000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葛洪炼丹道教

★ 谢强 章德林 黄冰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谢强传承工作室旴江医学研究组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抚州 344000;4.抚州市中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江西 抚州 344000)

(接《江西中医药》2019年第12期)

2 旴江医学流派发展史

江西旴江流域,开发在先,文明早现,自古以来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旴江流域,是道教的发祥地,是儒释道的兴盛地与传播地。儒释道与医学相通,以医传教;中医亦以“儒学为魂、道学为体、释学为用”,正所谓儒医相通、佛医相通、道医相通。如霍韬晦所指出:“一切宗教都是广义的医学。”程雅群、程雅君亦指出:“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然而,在诸多地域医学群体中旴江医学流派的儒释道文化特色更为浓厚[1-3]。

纵观旴江医学流派发展史,医派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因黄老修行施药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南北朝隋唐五代、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因政治中心南移而兴盛于明清、因战乱诸因而停滞于民国、因政府重视而繁荣于当代[4]。

2.1 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 先秦之时,旴江流域偏居一隅,安定少战乱,特有的幽僻山水形胜吸引了诸多早期道教的方士(方仙道)来此隐居修真,探寻方术,追求长生,采药炼丹,施药行善。道医同源,由此旴江医学流派而萌芽。

2.1.1 伶伦洪崖山修真炼丹 距今4500年前黄帝时,轩辕黄帝管理家庙主持祭祀的乐臣伶伦,隐居旴江流域南昌梅岭洪崖山修真,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消灾,民众恭称“洪崖先生”。至今该处尚存洪崖洞、洪崖丹井、洪崖石刻等遗迹[5-7]。

伶伦,又称洪崖先生,擅音律,谙方术,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为中国音乐鼻祖。轩辕黄帝命伶伦制定音律,伶伦游行各地,后来到南昌隐居梅岭洪崖山修行,采药炼丹,创制了音律,又断竹而吹,“以为黄钟之管”。相传洪崖先生在这里修炼时,凿井五口,汲水捣药炼丹,丹成后在此仙逝。伶纶逝后,留下石臼、丹井、瀑布泉三大灵迹。由此,他创制音律的地方——洪崖丹井成为国内最古老的名胜古迹之一,吸引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达官显宦前来访古问踪。至今,洪崖峭拔的岩壁上仍然留有咏诗:“携樽访药臼,徘徊不觉暮矣。曝西日,掬清泉,相与乐而忘归”。洪崖先生仙去了,而他汲水炼丹、为民消灾的仁声一直在民间传诵。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全国统一命州,朝廷因“洪崖先生”的盛名,“因洪崖所在”豫章(南昌),将豫章郡改为“洪州”,这便是南昌又名“洪州”的由来。

唐朝,晋州高士张氲,因追慕洪崖先生,也来到洪崖处修炼,自称洪崖子。

唐朝,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閤序》中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名句,南昌古名洪州、洪都,都是从“洪崖先生”引伸而来的。

宋朝,太常寺卿杨杰,奉祀南昌梅岭,投金龙玉简于洪崖下。

1973年和1980年期间,南昌李国园等青少年,多次从洪崖下游数米处的浅滩上,拾到金龙、铜鹿和铜龙,这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1985年,江西省政府将洪崖丹井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2 萧史西山修真炼丹 东周春秋时期,周朝的秦国史臣萧史与国君秦穆公之女弄玉,隐居旴江流域南昌西山紫霞峰顶修真,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消灾,曾在当地救治瘟疫,深得民众的爱戴[7]。

萧史,春秋时人,隐居太华山,善吹箫,谙方术。据汉代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弄玉,秦穆公幼女,出生时适有人献璞,琢之得碧色美玉。女周岁时,宫中陈晬盘,女独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长,弄玉善吹笙,自成音调,吹之声如凤鸣。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楼前有高台,亦名凤台。弄玉年十五,穆公欲为之求佳婿。弄玉自誓曰:“必是善笙人,能与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愿也!”穆公使人访得萧史,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后来,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夫妇同仙去。弄玉与萧史,云游诸山,来到南昌西山(梅岭),在海拔799 米的紫霞峰之巅,导气修炼,采药炼丹,施药救人,相守以老,演绎出“吹簘引凤”“乘龙快婿”等一系列情爱经典。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记载。后来,西山民众为了纪念萧史与弄玉,在紫霞峰上建了一座石庙——凤台仙府,并且把山名改名为萧史峰,简称萧峰。

2.1.3 姬子乔青云谱修真炼丹 东周末期,周灵王太子姬子乔,隐居旴江流域南昌青云谱修真,开基炼丹,三年后丹成。他的隐居处“黍居”二字,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仿效留存至今[7-9]。

姬子乔,周朝人,又名姬晋,字子乔,又称王子晋,周灵王太子。据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子乔喜欢吹笙,能学凤凰之鸣,时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漫游,得高道接引,携手同游至嵩山隐居修真。后来,姬子乔又隐居南昌青云谱修真,他以土砖、茅草盖了一间房子,题“黍居”二字,表示不炼出黍米般的金丹,决不罢休。经过三个寒暑,终于炼出了闪光的金丹,修成正果。相传后来子乔游缑山(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服丹成仙,乘白鹤升天。

大周圣历二年(公元699)二月,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她途经缑山时触景生情,追封姬子乔为升仙太子,为他重建庙观,并且亲自撰写“升仙太子碑”为志。这篇碑文辞藻华丽,笔力不凡,展现了一代女皇不凡的文学及书法造诣,被称为“天下女子第一书”。后世,青云谱“黍居”姬子乔炼丹处就成为历代道人修炼的宝地,被誉为“成真仙之第一境”。

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追寻姬子乔遗迹,在青云谱及梅岭隐居修真悟道几十年,亦修成正果。

2.2 因黄老修行施药而起源于秦代 秦时,旴江流域已是道教先驱黄老道的重要修行场所。他们纷聚于此,采药炼丹,追求长生,施药济众,修行之风浓郁。医道相助,随着黄老道在旴江流域逐渐兴盛,由此,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的诞生。

2.2.1 华子期麻姑山修行炼丹 秦代,华子期隐居旴江流域南城麻姑山华子岗修行,采药炼丹,为民消灾除病,至今该处尚存华子期藏书石室遗迹[5,10]。

华子期,秦代江西九江人,擅方术,曾结庐旴江流域南城县麻姑山华子岗修行。据魏晋之际的道教书籍《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记载:“华子期者,九江人也。少好仙道,入山隐迹,采服草药,栖身林阜二十余年。忽遇甪里先生,乃授之《仙隐灵宝方》……乃入潜山中,而白日升天矣。” 南朝谢灵运有《入华子冈麻源第三谷》五言诗,《文选》注:“谢灵运《山居图》曰:华子岗,麻山第三谷。故老相传,华子期者,甪里弟子,翔集此顶,故华子为称也。”《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南城县:“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甪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

华子期,结庐修行,施药救人,为民消灾,在当地影响较大,百姓每至农闲时节皆会举行祭典集会,以致纪念,他修行的山岗被命名为“华子岗”。

2.2.2 秦宫武士南昌修行炼丹 秦时,宫廷十三武士,辞官往南方寻觅长生术,其中三人驻庐山,十人隐居南昌修行,采药炼丹,为民祛病[5]。

据《庐山志》记载:秦朝的时候,有十三位宫廷武士,辞去了官职到南方来求仙访道。到达庐山后,又有十个人去了南昌,只有唐健威、李德殳、宋刁云三人隐居在庐山紫霄峰修行。说明先秦时期,南昌和庐山已是中国古代追求神仙方术之士的重要活动场所了。

2.2.3 麻姑麻姑山修行炼丹 秦时,著名寿仙麻姑女在家乡旴江流域南城丹霞山修行,采药治病,消灾济众,得道成仙,遗留麻姑酒传世。传说她至汉晋时还活着,故后世称其为寿仙,留下许多佳话传世。后来,为纪念麻姑的德行,人们将麻姑修行的丹霞山改名为麻姑山。至今,麻姑山尚有麻姑修行栖息的“丹霞洞”遗迹存留[5-6,10]。

麻姑,建昌(今南城县)人,擅方术,善养生,有麻姑酒方传世。西晋时,葛洪将麻姑在南城麻姑山炼丹修行事迹载入《神仙传》,留芳后世。据《神仙传》记载,麻姑外貌如妙龄少女,长生不老,精通方术,能掷米成丹,得道升天。据《麻姑仙真志》记载:“麻姑仙人,曾掷米成丹,撒于神功泉内,变成佳酿,饮之冷比霜雪,甘比蜜甜,一盏入口,沉病即痊。”

麻姑酒,又名麻姑寿酒,用产于麻姑山上的优质糯米、首乌、灵芝及泉水酿制而成,色泽金黄明亮,醇香扑鼻,味醇甘蜜,入口柔和,清爽宜人。民间有赞:“麻姑糯质,仙泉灵药,丹灶熬蒸,冷霜甘蜜,清脑提神,祛风壮胃,除病延年”。

唐朝,颜真卿为追忆麻姑,特撰有“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为后世敬仰。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麻姑山道士邓紫阳请立麻姑庙,始建时称神女祠,后称麻姑庙,又名麻姑仙坛。麻姑庙的建立,在道教中开创了单独祀奉麻姑的先例。此后,麻姑就成为道教信奉的元君、女真,民间也广泛流传着“麻姑献寿”传说,麻姑信仰的影响日益扩大。道教中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亦记载:麻姑隐居麻姑山修行,功德圆满,后世企慕追寻者众。

明清时期,建昌府的官吏在每年七月七日必上山祭拜麻姑,成为一种定制。若逢水旱灾异、兵变民乱,则要沐浴斋戒,在仙坛举行祈祷仪式,祈求神灵感应,保佑一方平安。每当有祭拜活动,建昌府南城及其邻近地区的百姓皆前往麻姑仙坛朝拜,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祈求麻姑保佑,消灾免难,平安无疾,康健长寿。

2.3 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 汉晋时期,旴江流域已是道教的兴盛之地,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天师道(正一道)、灵宝道、净明道在旴江流域创立。

道家以医弘道,道医同源,医道相通。道教以长生和助人为最大成功,中医以“道学为体”。道士把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一种有效工具,遵循“简、便、廉”的治疗原则,疗疾度人。道家术士纷聚旴江流域,创教传医、采药炼丹、治病救众,受之影响,业医药者纷起,医道相济,由此旴江医学流派及药帮兴起。

2.3.1 道医炼丹施医而医药兴起 早在西汉昭帝时(公元前86年—74年)有浮丘公、王衮、郭姒、谕兆徴、谕钟祥、谕周桢、梅福,东汉有张陵、张衡、张鲁、张盛、葛玄、董奉、丁令威,三国时有郑隐、张道龄,晋代有丁义、吴猛、许逊、葛洪、彭伉、葛巢甫、葛灿等道医及崇尚道教方术的医家隐居旴江流域採药炼丹,施医传道,他们将洪都(南昌)西山、建昌(南城)麻姑山、樟树閤皂山以及金溪周边的龙虎山作为修行炼丹的洞天福地。至今麻姑山尚有浮丘公“浮丘公丹井”“丹霞观”,閤皂山尚有张陵“天师坛”、葛玄“洗药池”、丁令威“丁仙峰”“真人坛”、葛洪“炼丹室”,西山尚有许逊“许仙祠”等遗址存留。此外,佛教先驱安士高、真空、昙显、僧渊及般若学者支愍度亦进入旴江流域修行,传教施医[4,11-19]。

东汉迄晋,由于诸多道教先驱们在旴江流域及周边修行兴盛,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在江西创立。

东汉,中国首个道教组织“天师道”由张陵在旴江流域金溪县周边的龙虎山创建。张陵在江西閤皂山、龙虎山等地布道传医长达30年,“天师道”后来称“正一道”,后世公认中国道教始于张陵。

汉末,葛玄在旴江流域樟树閤皂山创道教閤皂宗灵宝派,俗称葛家道,葛玄在江西麻姑山、閤皂山等地布道传医长达42年。葛玄逝世后,晋时其侄孙葛洪继承其衣钵,在江西麻姑山、閤皂山等地传道行医10余年。

晋代,许逊在南昌西山创道教净明派。

张陵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葛玄所撰《葛氏杂方》《广陵吴普杂方》、许逊所撰《炼丹图》、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等为我国早期本草、制药、方剂专著,促进了我国本草学和方剂学、制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开旴江流域医药学之先河,由此旴江医学流派及药帮兴起。

东汉迄晋,旴江流域著名的道家、医家有浮丘公、谕兆徴、梅福、张陵、张盛、葛玄、董奉、丁令威、郑隐、张道龄、丁义、吴猛、许逊、葛洪、葛巢甫、葛灿。

浮丘公,生平及里居未详,西汉昭帝时在世。方士,炼丹家,医药家。擅丹术,通岐黄术。西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携王衮、郭姒二弟子隐居江西南城麻姑山修行,採药炼丹,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开旴江流域医药之先河。受其影响,业医药者纷起,由此旴江医学及建昌药业兴起。至今,麻姑山尚有“浮丘公丹井”遗址存留[4,11]。

谕兆徴,西汉江西信州玉山茅岗人,字贞启,先祖自西蜀徙江西信州玉山茅岗,后携子谕钟祥、孙谕周桢定居南昌,崇尚道家方术,擅医术。兆徴为豫章喻氏始祖,富而好施,因精岐黄术,游豫章(南昌),以药济人,不索资,而南州广被其泽,名闻于郡太守周生丰,召见而重之,且亲拜其寓,遂荣以冠绶。其子谕钟祥,字余庆,传承父业,亦擅医术,行医于豫章。其孙谕周桢,字以义,于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居豫章澹台门龙沙里行医,精岐黄,传承家风,施医济困。谕周桢之子谕猛,东汉时改姓为喻,其后裔皆以“喻”姓;传衍至今[12-13]。喻氏后裔著名的有,唐代喻义、明代喻政和喻化鹏、清代喻嘉言,皆以医闻世,颇有建树;尤其是喻义、喻嘉言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喻义为著名外科医家,撰有我国早期外科专著《疗痈疽要诀》《疗肿论》,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影响较大;喻嘉言自幼习儒谙方术,晚年因避祸入庙转习佛,儒释道相融,医学大成,医名冠绝一时,列为清初三大名医之首,撰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篇后篇》《医门法律》等名著,重订《伤寒论》条目,提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学说,创立大气论、秋燥论学说,首开温病三焦、营卫辨证之先河,弥补《伤寒论》详伤寒略温病之不足,促进了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完善[4,11-13]。

梅福,字子真,西汉末期九江郡寿春人,擅丹术,通晓《尚书》和《谷梁春秋》。少年求学于长安,初为郡文学,后补豫章郡南昌县尉。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权,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政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皇太后之侄王莽封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朝廷,指陈政事,并讽刺王凤,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因此梅福挂冠而去。曾隐居南昌青云谱及飞鸿山修道,采药、炼丹。后人在青云谱建“梅仙祠”以祀奉,改飞鸿山为梅岭以纪念[4,7-9]。

张陵(34—156年),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道教“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后称“正一道”)祖师,医药学家。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后来叹所学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黄老之道,遍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曾隐居江西樟树閤皂山修行,结庐筑坛,採药炼丹,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开樟树医药之先河。至今閤皂山尚有张陵“天师坛”遗址存留。后至贵溪县云锦山(今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感此地山水清幽乃古仙人栖息之所,因此在山中修行创教,以医弘道,济世行善,采药炼丹。三年而神丹成,现龙虎,故云锦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陵六十岁。其后,张氏又游四川鹤鸣山。张陵在江西布道传医长达30年,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已佚)为我国早期本草、方剂专著,后裔张衡、张鲁、张盛等传承其衣钵[14-18]。

张盛,东汉豫章郡余汗人。祖籍江苏丰县,张陵后裔,为“天师道”第四代天师,始随父亲张鲁在四川传道,后从四川返江西隐居清江阁皂山修行,炼丹、行医、传道,后还居张陵修道故地江西龙虎山,继承张陵衣钵,创道教正一道,从此“天师道”在龙虎山世代传袭至今[6]。

葛玄(164—244年),字孝先,号仙翁,东汉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道教“灵宝道”(俗称“葛家道”)祖师,医药学家。随左慈学道,得《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精岐黄术。好遨游山川,去过括苍山、南岳山、罗浮山等名山,东汉建安七年(202年)来江西修行达42年,游历麻姑山、西山、玉笥山。后隐居清江(今江西樟树市)閤皂山,採药炼丹,摆摊售药,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以医弘道,终老于此。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删集《灵宝经》,并嘱弟子世世箓传《灵宝经》。所撰《葛氏杂方》《断谷食方》《广陵吴普杂方》《神仙服食经》等(皆佚)为我国早期本草、方剂专著。葛玄之后裔葛洪、葛巢甫、葛灿等传其衣钵,在閤皂山创建“葛家道”(即“灵宝道”)和“葛家医”,后世将閤皂山及山上的崇真宫立为葛家道和葛家医的祖山、祖庭。由此,閤皂山修行採药者日众,香火鼎盛,促进了旴江医学及樟树药业兴起[14-18]。

董奉,字君异,东汉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福州市)人。医药学家。少时学医,信奉道教,曾任侯官县小吏,后隐居不仕,专于修真和行医。董奉游行南方,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后相继寓居南昌、庐山悬壶行医。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董奉“赴豫章行医,久之,到庐山卜居……宣演道教,并时时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由于医术高明,董奉与同时代谯郡的华佗和南阳的张仲景并誉为“建安三神医”。董奉医德高尚,施医不收诊费,种杏即可,凡重病得愈者,令栽杏五株;轻病得愈者,栽杏一株。董奉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每年杏子熟时,需要杏的人,可以用谷子交换,再将换来的谷子赈济贫民。如此数年,竟得10万余株,郁然成林,遗留后世“杏林”佳话。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称颂有德良医,“杏林”医风千古流芳[19-23]。

丁令威,东汉江西武宁县辽东山人,擅方术,曾隐居清江阁皂山丁仙峰修行,采药、 炼丹。至今樟树閤皂山有“丁仙峰”、武宁有丁仙崖、丁仙观等遗迹[18,24-25]。

郑隐(?-302年),三国时广东循阳人,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传承葛洪衣钵,箓传《灵宝经》,曾隐居南城麻姑山和樟树阁皂山、南昌西山修行,筑坛、采药、炼丹、授徒、治病[6]。

张道龄,三国时豫章人,精丹术,撰《辨灵药经》,此书是我国早期研究医经和本草及药物炮炙的典籍[1,4]。

丁义,西晋豫章南昌人,一说江西武宁县人,丁令威之后裔,精丹术,擅医道,授徒吴猛,女儿丁秀英得父真传,精丹术,擅医道[6,24-25]。

吴猛(?-334年),字世云,西晋豫章(南昌)人,精丹术,擅医道。《江西省宗教志》记载:“吴猛……豫章(南昌)人……年40,邑人丁义授其神方,又得秘法神符。师南海太守鲍靓,得其道……曾为许逊师”,女儿吴彩鸾得父真传,精丹术,擅医道[6,24-25]。

许逊(239—374年),字敬之,西晋江西南昌县人。道教“净明道”祖师,后世尊称许天师、许真君,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称为四大天师,医药学家。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岐黄、阴阳、道术。二十岁举孝廉。二十九岁拜豫章人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在南昌西郊的西山(又名逍遥山)隐居修行。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任旌阳县令,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时逢旌阳瘟疫流行,许氏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敬如父母,敬称其为“许旌阳”。后弃官东归南昌西郊的西山修行,拜豫章谌母为师,以医弘道,济世行善,创“太上灵宝净明法”,建“太极观”道院,额曰“净明真境”,其宗旨为“净明忠孝”,撰《炼丹图》《灵剑子》《石函记》。后世兴起许逊信仰,唐宋时期尤甚,立许逊为“净明道”祖师,在南昌郊区西山建“玉隆万寿宫”,将西山及“玉隆万寿宫”立为“净明道”的“祖山”“祖庭”,至今“净明道”之“万寿宫”遍布寰宇[4-7]。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西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医药学家,道教“灵宝派”祖师,炼丹家。葛洪,为葛玄之侄孙,16岁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拜葛玄之徒郑隐为师,学炼丹秘术,传承葛玄衣钵,箓传《灵宝经》。遍游名山,曾隐居江西南城麻姑山、樟树閤皂山及南昌西山等地修行10年,採药炼丹,以医弘道,传医治病,授中药炮制法。游广东师事鲍靓,传承其道术和医术,深得鲍靓器重 ,娶鲍靓女儿为妻,终老于罗浮山。葛氏撰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传世;另有《玉函方》《服食方》《太清神仙服食经》《玉函煎方》《金匮药方》《还丹肘后诀》《抱朴子养生论》《胎息术》等,所撰《肘后备急方》3卷,记述了“尸注”“恐水病”“疱疮”“沙虱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先发现和记载的结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虫病,并且还发明了取出狂犬脑敷病人伤口的免疫学治疗方法,这比法国巴斯德的病兔脑髓针剂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类似方法早了1000多年;书中“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启发了我国中药学家屠呦呦等创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高效抗疟新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由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6,18]。

葛巢甫,东晋江苏丹阳人,葛洪从孙,擅医道、丹术,传承葛洪衣钵,箓传《灵宝经》,曾隐居清江阁皂山修行,炼丹、行医、传道,后造构一批新的《灵宝经》经典,发扬光大《灵宝经》精神,使《灵宝经》世世箓传,“风教大行”[6]。

葛灿,东晋江苏丹阳人,葛洪后裔,传承葛洪衣钵,箓传《灵宝经》,擅医道、丹术,曾隐居清江阁皂山修行,炼丹、行医、传道,后将《灵宝五符》授予陆修静[6]。

2.3.2 葛家道医奠基旴江药帮 著名道医张陵、葛玄 、许逊、葛洪等在旴江流域及周边传道,採药炼丹,尤其是葛玄、葛洪在閤皂山创立葛家道、葛家医,为旴江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葛玄,自汉末迄东吴在旴江流域创教传医42年,“筑坛立坛,修炼金丹,摆摊授技,悬壶应诊”,往返江西旴江上游的麻姑山及下游的閤皂山、西山等地,终老于閤皂山,临终嘱弟子郑隐将其一生所学悉传家门弟子,世世箓传;葛洪,承葛玄衣钵,亦在旴江流域及其周边创教行医、采药炼丹10余年之久,往返江西旴江上游的麻姑山及下游的閤皂山、西山等地。葛玄、葛洪前赴后继,在旴江流域閤皂山创立葛家道(灵宝道)和葛家医,促进了旴江流域建昌药帮和樟树药帮的形成。

由于张陵、葛玄、葛洪的传道施医活动,麻姑山、閤皂山成为道教名山,尤其是閤皂山成为了葛家道和葛家医的祖山圣地。受之影响,从汉迄清有吴猛、丁义、许逊、王朔、葛巢甫、张道龄、葛灿、陶弘景、孙思邈、崔隐士、施肩吾、胡超僧、邓思瓘、邓延康、程信然、孙智谅、曾昭莹、谢仲初、葛长庚、杨介如、杜行正、何真公、刘玉、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刘渊然、饶洞天、全自明、骆时中、邓有功、廖守真、雷时中、欧阳明性等数十位著名道士隐居旴江流域布道传医,治病救众,仁德仁术,传扬四方[14,18,26]。

诸道医们的传道和医药活动,使旴江流域采药、制药、贩药、行医者纷聚,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及建昌、樟树两大药帮的形成,亦促进了国内各地与旴江流域的医药文化交流和医药交易。

据陈艳伟、吴秀娟2015年11月7日《江南都市报》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惊世出土·发现:虫草应用史或前推”为题报道:南昌新建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一盒(一百余条)保存比较完好之冬虫夏草。可知,旴江流域在西汉时期即开始使用名贵药材,医药应用甚为兴盛,冬虫夏草主产区在我国西北,说明旴江流域在西汉时药物的对外交流已经较为发达了。迄今,旴江流域仍沿袭西汉道医养生之习,善用冬虫夏草养生,如江中集团研制的由冬虫夏草为主之名贵中药保健制剂——参灵草口服液,因为能很好地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而受到世人的青睐。此外,从现有文献记载我国使用冬虫夏草仅在明代才有记载,而旴江流域下游的南昌市新建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冬虫夏草,使冬虫夏草的应用历史往前大大推前了一千余年。

据《江西省卫生志》记载“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先后到过閤皂山、三清山、麻姑山、庐山等处行医采药,考证品种及分布情况,并著书讲学,传技行医,称赞江西药材有众多佳品。”

据《江西省科学技术志》记载:“张陵、丁令威、葛玄、葛洪在江西采药炼丹,开江西药业之先河。”“张道龄著《辨灵药经》一书,对《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理论就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发挥,成为江西最早载于史册的医经研究专著”[15]。

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南朝粱时的陶弘景……与葛玄、葛洪同乡。因慕二葛之名,前来樟树閤皂山采药、行医、布道,强调药材采集季节……药材真伪鉴别……开创了樟树药材鉴别之先河。”“孙思邈曾到樟树閤皂山采药,对閤皂山的药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后到樟树定居行医,收集民间验方、秘方进行整理。……开创了樟树药源普查和方剂整理的先河”[18]。

2.3.3 葛家医觅药寻方惠后人 葛洪,本葛玄之学,传承葛氏道门及医门,往返旴江流域达10年,修行炼丹、寻药觅方、整理道教理论及医药方术,旴江流域是他撰写《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著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据《江西省科学技术志》记载:“葛玄及其侄孙葛洪先后踏足江西南城的麻姑山和樟树的閤皂山,致力于炼丹、采药,传医治病”[15]。

葛洪的道教典籍及医学典籍中,记载了他在旴江流域访道寻药的踪迹,从其所撰道教典籍《神仙传》收入了旴江南城麻姑山麻姑女事迹和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收入洪州老妇人治蛊药方,以及麻姑山和閤皂山存留的“葛洪丹井”“葛洪炼丹室”“葛仙祠”等活动遗迹可以为证。正如《南城县志》记载:“境内的麻姑山……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术与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肘后备急方》 记载:“蛊,洪州最多,老媪解疗一人,得缣二十疋,秘方不可传。其子孙犯法,黄花公若于则为都督,因以得之流传,老媪不复得缣”[27-28]。

葛氏医门在旴江流域的布道传医、采药制药、整理医药方术,不仅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的发展,亦对我国医药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中“治疟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我国中药学家屠呦呦等创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高效抗疟新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由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8]。

2.3.4 道医仁德杏林春暖泽后世 道家倡导“积善成功”,视其为修行的关键所在。道家的内丹修炼,亦将“积善成功”衍化成道教的“修德通真论”,提倡施医济困、广施仁德以成功。旴江道医,皆以仁义为怀,广济民众,尤其是东汉道医董奉隐居旴江流域豫章(南昌)、庐山行医,仁心施药,种杏济人,“杏林春暖”仁德医风弘扬中医千百年[15,19-22]。

董奉,仁义天下,他在豫章、庐山仁德施医数十年,“杏林”医风传千年。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董奉“赴豫章(今南昌)行医,久之,到庐山卜居……宣演道教,并时时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董氏施医,不收诊费,种杏即可,竟得10万余株,郁然成林,遗留“杏林”佳话。受之影响,旴江仁医辈出,施医救众,千古流芳。譬如:

晋代,南昌道医许逊,曾在旴江流域丰城河西施药救民,在四川旌阳以秘方救治瘟疫,活人甚众。

唐代,避难隐居江西宜春的蔺道人,曾游历建昌(南城)修行,采药制药,施医济人,至今建昌药帮仍然流传中药“煨附”炮制法,这是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蔺道人“煨制”附片珍稀特色炮制法。

宋代,抚州招仙观道医全自明,以医传道,医术高超,拯民疾苦,丞相王安石特撰有《抚州招仙观记》赞颂其德艺双馨“因医兴观”。

宋代,陈自明医德高尚,治病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随到随诊,对特别贫寒窘困者不收诊金;甚为痛恨贪人钱财的庸医,其《妇人大全良方·原序》云:“有贫乏人惮药贵,而无可得服者;有医之贪利以贱代贵,失其正方也。”斥之“用心不良”[9]。

明代,龚廷贤曾在大梁治大疫,救人垂死,被尚书荐为太医院吏目,又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鲁王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匾额。

清代,谢星焕更具董奉仁德之遗风,每年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从端午至重阳布施于贫民,对无钱看病的贫苦患者一概不收酬金,为后世敬仰的医德楷模,仁善门风代代相传。

医道相济,由于道教的弘法传医,旴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道医为主独具地域特色的旴江医学群体。正如盖建民指出:汉末至隋唐五代“这一时期道教医学得到蓬勃发展,道医队伍日益壮大,业已成为一支推动传统医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葛洪炼丹道教
炼丹湖之旅
炼丹湖之旅
炼丹的意外惊喜
火药的诞生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葛洪《肘后备急方》诊治卒死类急症经验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