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的综合防治

2020-02-14 12:45徐佳丽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呼肠出血病草鱼

徐佳丽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农业农村局 421400)

草鱼的肉质细腻且鲜美, 近年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成为了我国养殖数量较多的淡水鱼之一,草鱼在鱼苗时期以浮游生物为食,幼鱼可以采食水中的昆虫,当发育至50cm 以上后转为草食,成年的草鱼伸长可达100cm。 而草鱼出血病作为传染性高、 传播速度快的一类病毒性疾病已经对草鱼的养殖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草鱼出血病是1972 年首次于我国湖北被发现,1978 年确定了该病是由于草鱼呼长孤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不仅能够引起草鱼的疾病,对青鱼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国已经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病原

草鱼出血病也称为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该病的病原为草鱼呼长孤病毒,该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之一。 草鱼出血病病毒自1978 年被报道后经过一系列的研究, 直至1983 年才用分离病毒的方法得到了滤液感染草鱼,而后在单层细胞中传代,成功得到了这一病毒,1984 年经过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共同研究,最终将该病毒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该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有双层的衣壳,其遗传物质为RNA,病毒对酸、碱的耐受能力较强,能在较热的环境中生存一段时间,病毒在敏感细胞中能够产生合胞体状细胞病变效应,缩写为CPE。

2 流行特点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6~9 月发病[1],此时水温通常在25℃~28℃,患病后的草鱼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草鱼出血病病毒侵害的对象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分,2.5cm 以上的鱼均可发病。在浅池塘中饲养密度过高时通常病程较短,在表现症状后2~3d 内就会发生大面积死亡, 且持续时间较长,14~21d 后仍有鱼会因出血病而死。 但在混养的池塘中,鲢鱼、鳙鱼、鲤鱼等其他鱼种均不发病,仅有草鱼出现症状且大面积死亡。 该病毒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河南省、河北省、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广西省等地,在我国属于分布交广的动物疫病。

3 致病机理

当草鱼呼长孤病毒进入到鱼体内后, 鱼体内的红血球、血浆总蛋白以及血和尿素氮的含量都会大幅度降低, 且体内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发生功能紊乱,脏器的血管内皮出现破损,从而引起小血管的微血栓[2],脏器便不能正常工作,发生代谢障碍。

4 临床症状

患病后的草鱼多表现为体表发黑,眼球突出,口腔、腮部以及鱼鳍处出现出血症状,肌肉、肠道、肝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体表出血型、肌肉出血型以及肠道充血型。

体表出血型一般集中在口腔、下颌、眼眶、腮部以及鱼鳍,呈现充血或出血症状,也称为红鳍红鳃型,这种症状通常在体型较大的鱼中发生。 而肌肉出血型则是患病鱼的体表基本没有出血症状或仅仅是轻微的出血,但肌肉充血,将患病鱼对着光照可以看到全身有点状充血,这种症状通常出现在体型较小的鱼中。 肠道充血型也称为肠炎型,这种情况会出现潜在全体型的鱼中,且发生肠道充血的同时会有松鳞的现象,有时也伴有肌肉充血。 这三种类型的症状有时会同时出现。

剖检患病鱼时可以看到肝细胞退化坏死, 各个脏器内的血管内出现充血或出血。

5 诊断方法

该病的诊断首先应当结合水温和季节, 当发病季节为6~9月且水温在22℃~30℃,出现草鱼育苗大批量死亡而其他混养鱼苗没有任何症状时应当首先考虑为草鱼出血病。 草鱼呼长孤病毒的外壳上存在VP5 和VP7 两种蛋白[3],其中VP7 蛋白能够用于天然病毒的识别, 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对草鱼出血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采集患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等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 分离病毒时可以用草鱼肾细胞系或草鱼卵巢细胞系进行培养, 而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进行鉴定,也可以用培养后的细胞进行核算检查,来判定是否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

在诊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分, 尤其是肠道充血型的草鱼出血病常常与草鱼细菌性肠炎相混淆, 所以确诊之前不仅要对比症状还应当进行实验室检查。

6 综合防治

6.1 治疗

当出现草鱼出血病时通常可以用大黄、 克列奥等药物进行治疗,大黄在治疗本病时按照鱼的体重进行投药,可将大黄粉搬入饲料中进行投喂,投喂量在0.5~1kg/100kg 体重之间,用药3~5d 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使用克列奥进行治疗时应当每100kg体重用药100g,也是与饲料相混合后投药,该药物还可以对草鱼出血病进行预防,预防该病时用量减半即可。 但由于草鱼出血病多数情况病程较短,呈急性经过,所以本病在治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而草鱼出血病的死亡率很高, 且容易造成其他鱼群的感染,会造成养殖户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当进行积极的预防,有条件的养殖场在发现患病鱼后应当进行淘汰和销毁。

6.2 预防

在饲养前,应当先对即将饲养的鱼苗进行检疫,确定饲养的鱼没有病毒感染, 这也就杜绝了这一批鱼作为亲本使所繁殖出的鱼苗不携带病毒。 同时应当对鱼塘中的淤泥进行定期的清理,将所有淤泥全部清除后要排干池塘内的积水, 在阳光下暴晒一周左右,此时草鱼呼长孤病毒会因干燥等不适条件而死亡,避免病毒威胁鱼苗,如果没有条件排干池塘内的积水,则应当在池塘内加入200mL 生石灰或20mL 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 也能达到杀灭草鱼呼长孤病毒的目的, 经过处理后的池塘在下鱼种前还应当再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进行泼洒, 进一步的对池塘内的水进行消毒。 鱼苗或鱼种下塘后要定期加注清水,根据水的不同情况泼洒生石灰, 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池塘内的水位也应当较高,且需要保证水质良好,水温适宜。

在饲养过程中, 根据草鱼的采食特点投食适口性较强的优质饵料,饵料的投喂顺序应当是先青料后精料,青料以鹅菜、苏丹草、浮萍等优质青饲料为主,精饲料应当为全价熟化饲料,且蛋白质的含量应高于28%。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草鱼的生长需求,还要对饲料进行调整。

在管理方面, 要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 一般每15d 消毒一次,消毒药物可以选择二溴海因,用水制成溶液后泼洒入池塘内即可。 在施肥时应当以无机肥为主,施肥的次数要根据水的清澈程度而灵活掌握,通常应保证水的透明度在30cm 左右。

对草鱼进行疫苗的免疫是最有效的预防草鱼出血病的方式,目前用于投放疫苗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浸洗法和注射法。 浸洗法是用0.5%的疫苗进行浸洗,一般需要维持24h 左右,而后再用2%的盐水进行浸洗2min, 最后在放入0.5%疫苗液中5~10min。 而注射法则对草鱼的体长有一定的要求,8cm 以上的草鱼采用腹腔注射或背鳍基部注射,注射量为0.3~0.5mL,一冬龄的草鱼注射量为1mL。 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后的草鱼并不能立刻获得抗体,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时间又和水温息息相关,当水温较高时产生抗体的时间较短,水温较低时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长,在水温维持在20℃以上时,注射4d 后鱼种即可拥有抗体, 能够抵抗草鱼呼长孤病毒的侵袭,且免疫期可达14 个月。 注射疫苗前要对鱼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如果鱼的体质较弱或已经发生其他疾病时不建议进行疫苗的免疫。

猜你喜欢
呼肠出血病草鱼
见证!草鱼再次崛起
草鱼出血病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防治
草鱼出血病的综合防治
易捕鲤出血病的防治技术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
全预混冻干PCR试剂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的研究
σA蛋白表位在鸭和禽呼肠孤病毒感染中的血清学诊断技术应用
屋檐下的小草鱼
简述猪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
血栓与止血检测用于出血病与易栓症中的临床诊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