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研究

2020-02-14 06:02乔子颖
艺术评鉴 2020年1期
关键词:花鼓戏戏曲发展

乔子颖

摘要:扬剧作为江苏省三大剧种之一被不少省内外的人们所熟知。在凤阳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吸收扬州清曲以及其他地方民歌小调,最终形成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扬剧。当然民俗文化也是扬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我国戏曲提供了平台,积极推动着戏曲向前发展,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但发展的道路注定是严峻且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积极解决扬剧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关键词:扬剧   地方戏   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133-03

一、扬剧的产生与发展

扬剧是成长于上海传统戏剧之一,是由花鼓戏與扬州清曲结合而成的,曾称为“小开口”。后来在上海发祥才改称“维扬文戏”,再之后与到上海演出的香火戏(又称大开口)合流,定名为“维扬戏”,直到解放后才最终定名为扬剧。

(一)花鼓戏的产生

花鼓戏,是全国同名最多的一个剧种。一般提到花鼓戏人们首当想到的便是湖南花鼓戏,但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花鼓戏并不是湖南花鼓戏而是流传于凤阳地区的花鼓戏。

而凤阳花鼓戏又是如何流入的江南地区?根据所读资料上所说清朝雍正时期,淮河受到洪水的影响使得凤阳一片被淹没,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百姓只能以唱花鼓戏为生,流转到各个城市。同时在乾隆五十五年出版的赵翼《陔余丛考》中提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在《蚓庵琐语》中也提到,朱元璋为了补缺凤阳所缺失的人口,下令让14万江南富户迁至进凤阳城内。但是随着中都建设的停滞不前,导致了迁入凤阳城的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冲击,在凤阳城无法待下去的这些江南人为了得以生存,从凤阳城一路南下靠唱花鼓戏乞讨返回江南。凤阳花鼓戏才逐渐流入进了江南地区。

(二)花鼓戏在江南地区的发展

花鼓戏流入江南地区特别是镇江一带,因常有民间艺人来此地聚集所以流传于城乡间甚广。乾隆嘉庆年间,镇江的江绸发展较好并随着纺织业的兴旺发达,许多工人农民来镇江纺织工厂做工,也将花鼓戏带进了纺织间内,花鼓戏便由此逐渐传播开来。

而此后镇江自1862年开通商埠后,商贾云集,市场经济繁荣步入了黄金顶峰时期,一下就跃为全国重要的商埠之一。江绸、木材、绸布、江广杂货还有钱庄这五大行业的新兴发展,刺激了娱乐行业的发展,使得娱乐行业也开始向江绸等行业学习。例如当时的镇江城内外仅茶坊、茶楼、书场就达到了三十余家,京剧、清曲、清剧、花鼓戏及评书等都是日夜两场,天天门庭若市。灯节、庙会等各行各业的兴办,使得城内热闹非凡。也正是因为娱乐行业的兴旺发展引得各地商旅艺人来此聚集,人口流动较频繁已然超过二十万,而同时这也正是花鼓戏、清曲艺人们大展技艺以及传播技艺的好时候。

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且繁荣下,花鼓戏也日渐成熟并出现了臧雪梅、孔少兰、方少卿、吴芬兰等一批优秀的花鼓戏艺人们,并在1919年组成了西门班,他们为了提高花鼓戏的演出质量和丰富花鼓戏的节目剧目,将花鼓戏与清曲结合起来,吸收并借鉴清曲的曲调和剧目。后来,一些清曲艺人也加入了西门班并为花鼓戏伴奏,形成了小型的伴奏乐队。因此,由与清曲结合而成的早期扬剧开始逐渐形成,并因为其唱腔多采用清曲的小嗓门演唱方式,温婉柔美,所以又称作为“小开口”。

(三)淮扬戏的定名

1920年,由当时的一位花鼓戏玩友胡大海的联系帮助下,臧雪梅方少卿等部分西门班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凤鸣社”并首次将“小开口”搬上了杭州美纪公司游艺场的舞台,使得“小开口”一炮而红,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关注。这时,胡大海认为花鼓戏已经不能代表这个戏种的名称,于是提议改成“洪扬戏”,但扬州艺人对此不同意并提议改为“扬州戏”,直到最后大家认为其唱念都是用的淮扬话并且只有文戏,才称之为“淮扬文戏”。1936年,“小开口”加入了伶界组织,成立了淮扬戏公会,直至解放之后才统一称之为扬剧。

二、扬剧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

民俗文化为我国戏曲提供了平台,它积极推动着戏曲向前发展,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而与此同时,戏曲的发展也带动了民俗的发展,它丰富了百姓的风俗民情,满足了现代社会对民俗风情的需求,为灯节、庙会等仪式活动营造了热闹的氛围。所以说,戏曲与民俗二者为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社会民俗

社会中老百姓生活的民俗现象,同时也包含着百姓的思想在里面,主要是指人与人的之间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中的民俗。一般来讲是包括在社会交往的活动场所、礼仪或者仪式、节日娱乐等这几个方面中。并且大部分的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婚丧嫁娶了,所以在扬剧剧目中经常出现很多关于表现婚嫁题材的曲目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精神民俗

苏中的土地上养育了一批单纯朴实、努力劳动的人们,他们每天早出门做工,晚休息,即使这样的生活很艰辛但他们依旧充满了希望,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影响扬剧剧目内容,而扬剧也充分地表现出当时百姓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扬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扬剧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接受新事物,而扬剧这具有悠久历史的老传统戏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观看人数的减少使得剧团的财政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他们所收的门票钱根本就无法填补创作新剧和改良戏服等方面所支出的费用,以至于入不敷出,因此他们的表演场地越发简陋,剧情越发无趣,因此,扬剧便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二)扬剧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1.受面人群少

为什么当年的扬剧能有如此高涨的人气?其原因便是当人们的学习思想意识并不高,平时的娱乐活动也是微乎其微,闲暇无事的时候便去剧场听戏来消磨时间。但现在年轻人们忙于学业和事业,并且消遣娱乐的方式也层出不穷根本无暇关注传统戏剧艺术,也就只剩当年老一辈们对此还留有着特殊的情感了。

2.传承人少

现如今年轻一代的青少年们对扬剧并没有过多的兴趣,就算有的人在学习表演扬剧,也大多都是因为生活所迫,为了生计才去学习的扬剧,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打死,不过大部分学习扬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热爱扬剧。所以,现在仅有的傳承人对扬剧没有太多的钻研精神也因此扬剧的质量也逐渐降低,扬剧艺术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传承。

3.国家对传统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我们所接受,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形态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而教育就是最重要的一块领域,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科教育,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支撑的音乐教育也已经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大、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所以,在现今的课堂当中,孩子们大多数接受的都是西方音乐教育,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很少进入到课堂当中,这也是扬剧传承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阻碍。

(三)扬剧传承所面临困难的解决

1.政法做好扶持扬剧的工作

由于扬剧剧团现在的入不敷出,导致无法创新剧目、装修舞台以及改良戏服,吸引的观众人数也就越来越少。对于此现象的产生,政府可以适当的扶持扬剧,例如帮助扬剧团修整舞台,拨款给扬剧团聘请更好的词作家,加大对扬剧的传播,时常在网络上传播扬剧的历史文化等,给扬剧创造一个得以发展的机会与环境。

2.重视学校对扬剧传承的教育

学校应重视开设扬剧的课程,扬剧艺术和人们的生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请当地的民间艺人、传承人进入课堂进行扬剧艺术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保护扬剧艺术并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

3.鼓励传承人大胆创新

事物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去创新,不能在原地停滞不前。这就要扬剧传承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扬剧表演艺术,要有敢于超越前辈的思想。毕竟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且所处的时代也已不同,需要我们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扬剧艺术。

四、结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不断的改变,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扬剧也随之面临着一个较为艰难的困境,这就需要扬剧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只有发展才能继续生存,不然面临的将是遗失在历史的长流之中。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扬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扬剧艺术定能重回盛况,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成贻顺.关于扬剧的发展与形成[J].艺术百家,1991,(01).

[2]镇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镇江文史资料:第十七辑[M].镇江:镇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0.

[3]郭进怀.论扬剧流派唱腔的风格特征[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8,(02).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篡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上下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5]曾慧慧.扬剧题材内容与苏中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5,(08).

[6]任丽丹.论扬剧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6,(18).

[7]陆永云.地方戏曲“扬剧”漫谈[J].大众文艺,2016,(13).

猜你喜欢
花鼓戏戏曲发展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传统戏曲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区域发展篇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图说共享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