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防控彰显中医药文化优势*

2020-02-15 07:09占尚彭恩胜黄寻芳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素问阴阳中医药

★ 占尚 彭恩胜* 黄寻芳(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根源,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1]。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评价中国医药学:“它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2]而在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中医药更是依靠其优势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而目前国内这些热点的关注者众多,但是联系和分析者较少,为此对疫情防控中彰显出中医药文化的优势进行分析,归结出某些社会热点现象的内在联系,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疫情防控彰显中医药文化“治未病”的理念优势

“治未病”理念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具有原创性思维的代表,充分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优势。《黄帝内经》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典籍之一,包含《灵枢》和《素问》两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极大影响,被称为医之始祖。《素问》开篇之作《上古天真论》其内涵讲述的就是预防,并提出预防疾病的具体做法。后世医家根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提取出预防为主的观点,这也是文献典籍内最早提及“治未病”理念[4]。遵循《内经》中“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防渐”和“愈后防复”思想;可认为“未病”包括“未生”和“未发”指的是没有生病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未盛”指的是疾病处于初期阶段、“未传”指的是病情没有发生传变、“未复”指的是病情没有完全康复。对以上5 个方面分别采用治未生、治未发、治未盛、治未传和治未复的方法。在此次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无一不体现了中医学的“治未病”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我国中医药学者、专家就迅速的展开行动,纷纷加入到抗击疫情的队伍当中。例如王琦国医大师领衔,谷晓红教授、刘清泉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张伯礼教授担任主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中的预防新冠肺炎中医药处方;①内服方(非药食同源方),处方:藿香10 g、红景天15 g、金银花10 g、贯众6 g、虎杖6 g、芦根15 g。功效:芳香化浊、益气解毒。用法:煎水内服,一日2~3 次。②内服方(药食同源方)。处方:藿香10 g、金银花10 g、白芷6 g、草果6 g、芦根15 g、白茅根15 g。功效:化浊和中、利湿解毒。用法:煎水内服,一日2~3 次。《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通过采用预防处方达到增强人体自身正气,提前预防,这就是未病先防理念的真实体现[5]。

在未感染新冠肺炎之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而一旦感染之后,中医药在防止新冠肺炎的发展、传变和复发等方面的作用,更是中医药的独到之处。新冠肺炎的发展和传变有一定的趋势和规律。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把握其规律和趋势,将“治未病”理念贯穿其中,对新冠肺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传变趋势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遵循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外感温热篇》)以及根据中医学“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的既病防变思想,当常规用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根据肺炎传变规律在未发生传变之前,采用合适的手段提前保护靶向器官和组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张伯礼在总结全国各地特别是武汉地区的治疗经验后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3 个特点;首先,普通型患者使用可以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和促进痊愈;其次,重症、危重症患者使用能够减少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和防止病情恶化;第三,可以帮助恢复期患者加快康复[6]。

2 中国疫情防控彰显中医药文化“中和平衡”的理论优势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得以存在的要素。其中也包涵了生命,而“和”是阴和阳能够使生命形成的根本,生命的形成和根源都来自于“阴阳和”,可以说“阴阳和”伴随着生命的整个历程[7]。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动态变化,在变化中求平衡,人体也是一样,人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着阴阳的平衡,也即是“阴阳和”。如果“阴阳和”的状态被破坏,就会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甚至还会造成“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以中医养生防治的原则就在于调和阴阳。人在健康状态下,体内的阴与阳是相对动态平衡的。假如阴阳之中存在一方过强或另一方过弱,那么就会取代正常的阴阳消长,而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疾病也就随之产生。在八纲辨证表里、寒热、气血、阴阳之中,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通过辨证我们能够越发准确的了解此次的疫情。

包含仝小林院士在内的多位学者认为,此次出现的新冠肺炎属于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而寒、湿皆为阴邪,因此新冠肺炎病性属阳病。而治疗寒邪要散寒透邪,辛温解表;治疗湿邪,要芳香祛湿化浊。而在临床上,寒湿往往易阻滞气机,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常。所以部分病人不仅有肺部症状例如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还有脾胃症状,例如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故认为病位在肺和脾。据此新冠肺炎的治疗原则为散寒祛湿,清热化浊,宣肺健脾,解毒祛邪。通过治疗恢复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重新达到“阴阳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而一些病人因患新冠肺炎时间过长,或者身体内原有疾病。这些人因体质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自身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而疫毒容易内陷,导致机体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所以当阴阳彻底不再相互制约,无法继续维系时,则会导致上述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这也是部分病人多脏器衰竭、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体现在遣方施药上则是以求中和。中医诊治施药的原则是以求中庸,太过与不及,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通过治疗恢复到平衡状态之后还仍然用药,定然导致再失衡,表现出来就是新的病情,所以为营造中和的生命环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理论优势[8]。

3 中国疫情防控彰显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从发生之初到现在,无一不体现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古籍中寻找源头,可发现《黄帝内经》关于这方面早有记载。《内经》把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提出“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特征[9]。天、地、人三才当中,人位天与地之间,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和“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等,都体现了中医十分尊重生命,济世活人。

就此次疫情中的中西医表现来看,相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中医学从天地人相应的高度认识个人、认识新冠肺炎,来研究自身的生老病死,重视个体间的差异,认为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必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而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物质科学,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研究十分有限,更多的只是关注器官功能,并且往往忽视了整体、只在意疫情本身而不在意整体或被新冠肺炎感染的人、只注重病情的局部联系而不注重人与自然的联系等。所以中医学不是对人以外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一门科学,它是以人自身为出发点的对人的健康的实践[10]。

4 中国疫情防控彰显中医药文化“辨证论治”的实效优势

当人们说起中医时,都知道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也是指导中医诊疗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和方法。在此次新冠肺炎期间,相对于西医的疫苗到目前迟迟没有成功研发,而中医的早介入、早治疗以及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无一不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实效优势。中医强调“治病求本”,若能很好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防治疾病,把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正确分析,明确原因,确立病位、病性、病机,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型。才能随证立法遣药,实施治疗,也就是辨证论治。正如徐洄溪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医学源流论》)[11]。

而这次新冠肺炎在发生之初,中医药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包括迅速地组建中医医疗队、4000 多名中医工作者奔赴一线,组建中医病区,使新冠肺炎患者得到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据国家中医救援队的张伯礼、仝小林院士等人深入临床研究发现,此次的新型肺炎属于瘟疫类,根据其病性可称为湿毒疫。其特征是以湿毒性质为主,起初之时病象平和,起病潜匿,但传变迅速,易生变证,缠绵难愈。而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2]中对新冠肺炎的中医临床分期做了明确的描述,包括清肺排毒汤证、轻型(寒湿郁肺、湿热蕴肺)、普通型(湿毒郁肺、寒湿阻肺)、重型(疫毒闭肺、气营两燔)、危重型(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气阴两虚)。通过将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经验相结合作为参考,中医药的辨证与辨病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疗新冠肺炎。以中医药为主组建的江夏方舱医院为例,从2 月14 日成立以来,共收纳患者564 人,成功治愈出院392 人,部分病人转出。收治的所有病例之中,没有一例病情恶化。所以说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对任何疾病的证候特点及其预后来辨证分析,明确原因,根据病情的病位、病性、病机,确立证型,再随证立法遣药,实施有效地治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古代有文献记载开始,中华民族就在与瘟疫作斗争。流传下来的典籍也为近现代的抗击病疫提供了丰富经验。从上世纪50 年代的小儿流脑、乙脑到二十一世纪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流感,再到新冠肺炎都体现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方面的优势。本文旨在通过彰显中医药文化优势与特色,而更加坚定中医药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加坚定中医药文化是科学的文化瑰宝。更加坚定中医药一定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猜你喜欢
素问阴阳中医药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服药先分阴阳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法于阴阳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