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和血法在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中的运用

2020-02-16 08:28黄礼明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调气血证血液病

雷 斯,黄礼明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1 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认识

恶性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或影响造血系统导致血液发生异常改变,以出血、发热、贫血等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其中出血是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表现[1]。这可能与大量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内淤滞,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缺氧、损伤、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小血管壁有关[2]。另外血小板减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纤溶过度亢进亦是引起恶性血液病出血风险增加的因素[3]。

恶性血液病出血证可归为祖国医学“血证”范畴。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载曰:“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凡血液不循经,自九窍而出,或溢于肌肤等出血性疾病统称血证。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病机不外血热、气虚及外伤等,七情内郁、五志过极、阴虚阳亢或热入血脉,致内火丛生,使血流迅速、血脉扩张而迫血妄行导致出血,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或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使气耗过多,导致其统摄无权,血溢脉外而出血。一虚一实,均归于气血,均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的原因。邪毒是恶性血液病的基本致病因素,恶性血液病总的病势是正气渐虚[4],此类邪毒具有火热炎上、燔灼酷烈的特性,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温热邪毒入侵人体,火热伤络,热迫血行,血逸脉外,最终出现出血这一病理变化。病程日久,邪毒伤正,正气日渐虚弱。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过程中,化疗不仅杀伤恶性肿瘤细胞,还会误伤正常细胞,损耗正气,亦导致正气虚衰,最终均因气不摄血而出血。温热毒邪伏于阴分[5],且毒邪致病具有广泛内损性的特点[6],导致出血迁延难愈,耗损气血阴阳,由一脏损及他脏,最终导致脏腑衰败,出血难止,血竭而亡。由于恶性血液病邪毒这一特殊的致病因素,导致其出血证普遍发生,且难以控制。但究其根本,仍不外乎火盛、气伤。

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出血成为目前恶性血液病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颅内出血是恶性血液病的第1位死因[2],故预防和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出血是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现代医学采取化疗、血小板输注等方法控制恶性血液病的进展及出血,但化疗会导致骨髓抑制,进一步造成血小板下降从而加重出血,而反复输注血小板会产生血小板抗体[8],还有可能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患者脏腑气血阴阳,达到缓解症状及控制出血的目的,并能减少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无病生存期等,故中医药在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中的治疗尤为重要。

2 基于《血证论》探讨气血失和为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机理

血证是中医对人体一切出血性疾病及其合并症的总称[9],而《血证论》是血证专书。《血证论》中“阴阳水火气血论”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气血。”气血相依,相互为用,运动不息,周流全身,共同协调机体的生命活动。

2.1 气血调和是恶性血液病预防和控制出血的基础

气与血即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与血均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因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机体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生气、载气,气血相互化生,气由血载,血由气运,两者共同协调,各循其道,遍至全身,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尤生”,只有气血均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作用,才能使人体气血调和,预防和控制出血。

2.2 恶性血液病出血证气血失和的因素及相互关系

张景岳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血证论》亦指出:“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当其腾溢,而不可遏”,故出血皆因火盛、气伤。或因火热之邪燔灼,动血耗血,迫血妄行,或因气伤而损,不能控摄血液,血逸脉外。又言:“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以此可见火盛迫血即是气盛迫血,以此总结出血皆因气也。气之实证为火盛,气之虚证为气不摄,气之虚实均使血液不循其道,逸出脉外,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导致出血。“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而血欲止,不可得矣”,气的异变是导致出血的根本原因,故而气血失和是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发病机理。

2.3 调气和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出血证关键

阴阳水火气血论述:“此论不专为失血立说,然治血者必先知之,而后于调气和血无差爽云。”气盛则血溢,气虚则不摄,治疗气血失和的关键,唐宗海认为在于调气和血。通过调气和血,使气血恢复中和是治疗诸病的关键。调气,以药之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恢复气之不偏不倚、不虚不实。治气实以治血,补气虚以止血,以使血循其道,预防及控制出血。血液病发热以内脏失调为主,本质为本虚标实,治疗上不宜清泄诸法,应以和法为主[10],所以,调气和血也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治疗大法。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与《血证论》中的出血均是因气血失和,所以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关键也在于调和气血。调气和血法可使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气血达到“和”的状态,使气血通畅,各守其位,气血相随,气血阴阳,阴平阳秘,保持平和。

3 调气和血当以调脾为要

唐容川认为:“至于和法,则为血证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犹照顾脾胃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损阳以和阴……”各脏腑各有气血阴阳特点,故均可出现气血阴阳失和,治疗上当以气血为纲,脏腑辨证为目。又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五脏变化之中,又尤以脾为重中之重。通过调气和血法对脾之气血阴阳的协调,改变气血异变的病变状态,使气血调和,恢复其充盈、流通的正常状态。《血证论》有“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至于治气,宜以脾为主”,脾胃后天之本,为气血运行的枢纽。人由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其中脾是最重要的转输过程,脾气将水谷精微吸收遍输全身,以充血脉,养脏腑,使血脉充盈,运行得宜。脾气充盛健运,可统摄一身血液的运行,使血行其道而不出血。唐容川认为:“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又云:“但调之脾胃,须分阴阳。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脾之阴阳平衡,相互协调,脾阳推动、促进血液运行活动,促进新陈代谢,脾阴调控、抑制血液的妄动,使血不逸出脉外。脾之气血阴阳协调平衡,使血脉充盈、血行经脉,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关键。

4 结语

《内经》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水谷精微经脏腑的化生形成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的充足与运行的通畅,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病机是气血失和,故而调气和血法可作为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治疗大法,在今后的临床及研究中,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辨证及调气和血法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佳组方,为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调气血证血液病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让“血证”上网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生气莫如调气
血证的概念辨析*
经方配伍中调气法的应用规律探析
加味寿胎二至乌茜汤治疗妇科血证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