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特色经济小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2-16 09:36甘彩芳陈伟广州工商学院
营销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梅州小镇特色

甘彩芳 陈伟(广州工商学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稳妥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在生产、生活、乡风等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广东省《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中,梅州范围有332个贫困村入选。针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部署,提升农民经济水平,确保群众安居乐业。梅州结合本地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康养旅游产业经济。全省在推动老区苏区经济振兴发展方面给梅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种新型旅游模式为特色经济小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有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 梅州特色经济小镇建设现状

梅州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和地理位置,规划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富有客家特点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培育发展小镇经济,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截至2018年底,梅州建有包括梅县雁洋镇、梅县区雁洋文化旅游小镇、梅江区东山健康小镇、丰顺县留隍潮客小镇、丰顺县留隍镇、五华县横陂足球小镇省级及以上特色小(城)镇6个。2018年初,印发了《梅州市2018年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培育包括梅县南口镇、松口镇、平远八尺镇等在内的8个市级特色小城镇以及包括梅江客天下小镇、梅县雁洋足球小镇、五华体育小镇等在内的11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

在已建成的6个省级及以上特色小(城)镇中,富有客家特色、独树一帜的当属梅县区雁洋镇。作为第一批入选中国特色小镇的雁洋镇,依托梅州丰富的旅游(矿产、水利、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联合辖区内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叶剑英纪念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和雁鸣湖、千年古刹灵光寺、粤东名山五指峰等五大旅游景区,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推动打造集交通道路、排放污水、供水等于一体的居民生活圈,构建集教育、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服务圈、商业圈,是梅州探索特色小镇建设的美丽剪影。

■ 梅州特色经济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镇融合度低,定位模糊

1.主导产业过度商业化,房地产化倾向

特色经济小镇应该是特色产业鲜明、生态富民、绿色健康的,注重主打文化建设。在特色小镇慢慢发展起来过程中,容易将重心转移,从而经济商业化。如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小镇在吸引游客前来获得经济效益下,过度注重利益,急于求成,将原本充满人文气息的小镇打造的“面目全非”,小镇内高楼林立,大量房地产公司入驻,大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沦为房地产小镇。

2.特色不鲜明,定位模糊

特色小镇是对本土产业标识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发扬,讲究经营模式、文化、产业的独特,每个小镇都有各自的主打文化,体育小镇注重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创新,文化旅游小镇将本土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联结起来,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之所。在对各自定位的认识上,政府和小镇负责人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在小镇建设还处于发展期,引入与本身文化不符的“创新”型形式,打造“大杂烩”小镇,低端产业集聚,有的将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概念混淆,对特色小镇的规划不明确或者盲目跟风。

(二)政府职权不对称,工作效率低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业,企业起主导作用。特色小镇独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有独自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色小镇政府作为独立单元的主负责人,责任重大,公务繁忙,但是职权不大,签字、审核,工作要层层报批、反馈回来,讲究程序而非效率。这个周期很漫长,工作效率极低,从而影响特色小镇建设进程。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缺乏像企业那样的活力,长此以往,导致一些政府人员缺乏热情,不作为,态度散漫。

(三)缺乏资金及人才资源

整体来说,虽然梅州的生态资源在全省名列前茅,重心在生态建设上,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GDP追求稳中求进,2019年生产总值1187.06亿元。全市主要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匮乏,与珠三角沿海城市相比,资金链短缺,仅靠政府补贴,难以填补小镇建设资金空缺。按照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规范,三年创建期年均应完成投资超过5亿元(商品住宅项目除外),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放宽到不低于10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50%,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灵活的企业融资方式更适合小镇建设与发展。

梅州属于四线城市,更多的是本地企业以及海外华侨、乡贤的资助,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微不足道,城镇建设、创新管理、科技产业方面专业人才更加匮乏。由此造成的人才缺口严重影响小镇建设进程。

■ 梅州经济特色小镇建设对策

(一)文化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联动客家文化、红色苏区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文化消费增长点。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满足的追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作为精神需求的主要部分,越来越受国民欢迎。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以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和经典红色苏区文化为人文精髓,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彰显了客家文化与苏区文化,展现了客家人风貌,另一方面,带动梅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梅州经济增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环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20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高,要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在合理区间保持经济稳中求进运行。新的一年,梅州市将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二)找准定位,促进产镇融合

各部门政府人员、小镇负责人要秉承务实理念,做大做强小镇产业经济建设时,牢记本心,明确小镇定位,防止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防止急功近利,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做到精益求精,打造特色品牌。特色小镇区别于一般的小镇,更具活力,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经济。小镇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既要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信息化发展潮流。

(三)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经济农业

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平衡点。梅州具有生态、长寿、富硒特色资源,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打响“梅州山品”“梅州农品”“梅州硒品”品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给金柚、脐橙、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梅州被确立为“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兴宁市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平远县被列为“油茶丰产林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要发挥好各自农业品牌。小镇特有的地形地貌、山水景观都可以充分利用,成为城市人群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提升生活水平,吸引人才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居民幸福度。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居住环境、健康的饮食、和谐的社会氛围,是新时代人群的共同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精神上的追求,高品质的居住条件成为时代对每一个城市的考题。人才匮乏一直是梅州发展的痛点,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要在居住品质上下功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柔性引才机制,争取高层次人才,为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出谋划策。提倡共享理念,让人才可以实现社会价值。

(五)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及时建立和完善当地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梅州大力秉承自然优势,促进特色小镇建设。《梅州市2018年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对特色小镇建设做了具体要求和固定,鼓励梅州各地发展有客家文化、因地制宜的特色小镇。政府要摆正位置,将主动权交给小镇经营主体,建立合法完备的保障体系,为小镇建设保驾护航,并做出相应调整。

■ 结语

梅州的特色经济小镇建设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小镇建设还没有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了目前梅州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对其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对梅州“两美”行动,建设“三宜”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梅州小镇特色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