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的炮制研究进展

2020-02-17 01:02潘颖洁郑艳秋应珊珊梁泽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附子炮制中药

潘颖洁,金 策,郑艳秋,应珊珊,梁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0)

中医历史悠久,体系庞杂,包括蒙医、维医、藏医、苗医、壮药、汉医等,具备详尽的医学理论体系,以及方法独特的医疗手段。各民族医药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医药这个绚烂多彩的医药大观园。

炮制是中国历代医家独具匠心的制药工艺,是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中的智慧结晶。作为临床用药前期的必要步骤,炮制在中国各族医药中举足轻重。蒙药炮制过程中常用牛、羊、马、奶油等当地特色物产作为辅料[1-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甚至改变了药物的药性。维医认为,维吾尔药的炮制工作是保证药物正常使用的重要措施[3],其炮制特色是使用衣克买提土法制等[4]。在藏医学体系中,蕴含着藏药[5]炮制方法之精粹的“佐太”炮制法,首次开创了独具藏族特色的“水银炮制法”[6]。在壮医学体系中,壮药炮制一般是将鲜药进行临时炮制[7]。

汉药,即普遍意义上的中药,最为人所知。不过,相对于汉药的灿烂无比,中国各民族医药的光芒也不遑多让,在快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完整而独特的医药体系,共同促成了中华医药大家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巨大包容性的体现,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炮制之“和”在于“法度”,炮制之“异”在于“道地”。

1 何谓炮制

炮制——是指除去生药中杂质、非药用部位、毒物的一种过程[8],传统炮制方法成百上千,经过时间洗礼去粗取精,发展至现代,炮制主要包括净选加工、炒法、炙法、蒸煮燀法、复制法、发酵法、发芽法、制霜法等各种方法。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特色,通过炮制可以去除中药中的大量毒性,清理无效的杂质,提纯药物的有效成分,以便药物最大程度发挥药效[9]。

1.1 炮制的历史沿革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几乎相伴于中医而生,炮制技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文献中已出现了比较简单的炮制内容,如《左传》中就记载有“麦曲”可用于治疗“河鱼腹疾”[10]。出土于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在临床医学方面著作的空白,这本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的医方书中记载了包括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在内的炮制内容,炮制方法具体,现今依旧适用。

在战国至秦代的《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半夏秫米汤就有“治半夏”的规定[11],“治”也就是“修治”,“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

成书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凝聚了“医圣”张仲景的毕生心血,是我国最著名的传统医药典籍之一,在中医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12],其关于中药炮制的内容亦有着示范作用。其中,关于净选加工[13]、水制、火制[14]、水火共制[15]等炮制内容不仅为后世的炮制提供了理论支持,时至今日,这些实践累积也依旧被当代中药人所重视。

到了南北朝时期,雷敩总结前人经验,经过不断地增补与修正,推出了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雷公炮炙论》[16],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17]。为后世炮制技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18]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对中药理论的又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中的“合药分剂料理法”[19],是较早的炮制专论,第一次对炮制技术进行了系统分类。

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20],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深远。其对“合药分剂料理法”进行了补充,内著“合和”篇[19]。而同为唐代苏敬所著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21],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首次将米酒、米醋入药,对于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炮制内容更加丰富。

元朝葛克久所著的《十药神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方药完备[22],更是首次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著名的《十灰散》就是此书的方剂之一。为后世炮制理论和技术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方法学依据。

明代御医陈嘉谟用以教授弟子的本草讲稿——《本草蒙筌》,是一部综合性本草,亦是许多医家的启蒙著作[23]。本书“制造资水火”中有言:“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24],被奉为中药炮制之精髓,收载辅料炮制药物达125种,辅料38种[25]。首次对辅料炮制原则进行了系统性概述。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型的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并对存在问题的炮制工艺加以指正。本书记载了近20种类炮制方法,包括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法、制曲法等。其中许多炮制方法沿用至今依旧具有良好的效果。

《炮制大法》是庄继光整理的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缪希雍口述的炮制专书,记载了炮制所用液体辅料84种,固体辅料79种[26]。是对中药炮制的又一次系统总结。

清代《修事指南》集百家之所长,提出了“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不验也”的论断[27]。全书记载了液体辅料96种、固体辅料111种[28],对于炮制与药性、炮制与临床用药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修事指南》与《雷公炮炙论》《炮制大法》并称为我国炮制三大专著。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药炮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对于中药传统炮制方法、原则、规范的探索也成为中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2 炮制的现代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多样,然而具有减毒增效作用的“炮制”,在大多数中药应用中的机制尚不明确,降低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可信度。因此,现代医药研究者对于中药炮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炮制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停滞和萎缩,也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现代中药炮制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七五”攻克课题的设立为分界线,分别为“文献研究期”和“实验研究期”[29],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历代医家留下的方书和炮制专著,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现代炮制发展的肥沃土壤,现代中药人可在这些经历过历史考验的古籍之中寻求新的方向。

虽然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药体系的复杂性也要求中药研究人员继续寻求突破和创新。

1.2.1 炮制机制研究 秦昆明等[30]通过组分结构理论结合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对炮制过程引起的组分含量变化、组分药效与毒性进行了研究,更好地揭示了中药炮制机制,加快了中药现代化进程。

吕安[31]从增效、减毒、缓性以及生熟异治的角度探讨中药炮制机制的相关问题,发现中药炮制前后性效毒关联成分的含量变化是炮制减毒增效的关键。

陈志敏等[32]将代谢组学应用于炮制的减毒、增效、缓性,以及生熟异用等的机制研究中。代谢组学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不仅可应用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对于中药炮制工艺的优化、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王卫等[33]通过对毒性中药的毒性作用部位、毒性成分、炮制解毒技术的总结,提出了有毒中药炮制减毒的共性规律的概念——即采用同样的炮制方法进行减毒的毒性中药,具有共同的炮制减毒规律,此理论可用于对炮制解毒机制的深入研究。

潘玲玲等[34]通过对栀子与栀子炭炮制品之间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生熟品对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凉血止血作用的研究,证明栀子炭的炮制机制可能与栀子苷、西红花苷类成分及鞣质三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有关。

赵琴等[35]对藤黄内服的毒性以炮制减毒的机制进行研究,证明藤黄炮制减毒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降低AQ3、AQP4的表达水平。

1.2.2 炮制工艺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饮片需求的不断扩大,饮片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求[36],为打造中药饮片产业,实现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工艺参数客观化、炮制设备先进化而努力。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法”,道地药物炮制方法也大相径庭,因此对于中药炮制工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如易炳学等[37]对江西传统流派建昌帮特色的炆法炮制进行了研究;赵重博等[38]应用响应面法对秦皮的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张南方等[39]对祁州四绝的百刀槟榔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现代炮制工艺的研究基于传统创新发展,也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炮制新技术,如酒黄芩[40]、苦杏仁微波炮制工艺等[41],效率高,有效成分不易流失;采用高压炮制工艺炮制何首乌[42]、川乌[43]可大大缩短炮制时间;对于水蛭的低温炮制工艺可防止水蛭中蛋白类活性成分的分解、降解[44]。

2 何谓道地

“道地”二字始于东汉,而其与药材相联系却是到了南宋,类似道地药材的“道地”一词用法开始见诸文献[45]。

药材品质因产地气候、土壤、地形、环境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药材的产地,在对药性变迁与地域环境变化关系进行总结后,渐渐形成了如今已流传百世的“道地药材”概念[46]。所谓道地药材,即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道地药材的品质与当地的种植历史、种植习惯、传统栽培技术及初加工工艺等都有关系。如盛名在外的人参以中国东北地区所产为佳;枸杞以宁夏中宁产者最优;四大怀药:怀牛膝、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为河南焦作道地药材,在中医药文化中独领风骚千百年。

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精粹之所在[47],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亦是如今混乱的中药市场独特的质量评价综合标准[46]。

2.1 道地药材,地道炮制

现代的中药炮制,同遵中医药理论,却讲究“各地各法,一药数法”[48]。一味中药根据其药性、毒性、配伍及临床应用等选择不同的炮制工艺、不同的辅料以保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即地道炮制。

2.1.1 附子地道炮制 “药中四维”,即附子、人参、熟地、大黄[49],为治病保命的良药。而附子作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亦被称为“百药之长”[50]。然而附子大热,药性峻猛且有大毒,疗效与风险具存,要安全使用这味中药,首先就要保证药材的道地性,其次要确保炮制过程的规范性。

附子为四川江油的道地药材[51],尤以彰明镇(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的附子最优[52],此地对于附子种植加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历经1 300余年的沧桑,使得江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栽培工艺,生产的附子个大质优,为临床用药之佳品。

然而,随着附子临床用量的增加,非道地非规范化炮制的附子饮片不断冲击道地药材的市场,由此,关于附子中毒的报道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对中药的质疑。

因此,附子的加工炮制应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53],通过长期科学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优化,这是很有必要的。

生附子有大毒,如需内服,必然要经过炮制。附子的传统炮制方法初见于汉代,当时已有炮、炒、烧等炮制方法,到了唐代以辅料炮制为主,炮制辅料涉及黑豆、蜂蜜、姜汁、醋、甘草汁、童便等,此外还有煮制和蒸制的炮制方法[54],而从明代开始,附子的炮制主要先用胆巴腌制,其后水火共制。此法达到附子的减毒增效目的,同时胆巴的防腐作用增加了附子的储存时间[55]。到了现代,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的炮制品包括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三种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各不相同,炮制作用也有所差异,盐附子的目的是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存;而黑顺片和白附片,药物毒性大大降低,亦可直接入药。

现代对于附子炮制的研究也在积极进行中,张沛烨等[56]开展了附子炮制工艺的改进研究,发现传统切制工艺——煮后切片,不仅易粘刀,断面易碎裂,而且在漂洗中容易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而趁鲜切制方便美观,容易操作。舒晓燕等[57]利用微波工艺炮制附子,炮制品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彭诗涛等[58]对基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炮附子4种炮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证明现代烘烤法和砂烫法在附子炮制减毒增效中作用较好,浸泡工序、操作简便易行,生产周期短,且无胆巴液。

2.1.2 当归地道炮制 当归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59],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肠燥便秘之证,如治疗血虚肠燥便秘的润肠丹就含有生当归。当归在常用药中多有应用,且用量较大,历来有“十方九当归”的说法,因此各地皆有栽培,但是其道地产区为甘肃,种植历史悠久,地区集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且质量较好,其中岷县当归量大质优,称为“岷归”[60]。

《刘涓子鬼遗方》[61]最早记载了当归的炮制方法,而在《雷公炮炙论》中则首次提出当归应当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分别入药[62]。在宋朝时期,当归的炮制大多以“酒浸”“酒洗”等法为主,到了明代,以炭制为主。清代的两部著作——《本草害利》和《得配本草》对于当归的分部和炮制进行了详细总结[45],书中记载当归“头止血,尾破血,身活血,酒洗。吐血醋炒。脾虚粳米或土炒……”,除此之外,当归的传统炮制方法还有醋炒、童便制、盐水炒、姜汁浸、米泔水炒、吴茱萸制等。到了今天,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当归的炮制方法为当归饮片和酒当归两种,炮制品要求水分不得超过10.0%,浸出物不得少于50.0%。而作为道地产区的甘肃,其炮制规范对当归炮制品的要求高于《中国药典》,且2018年10月,甘肃省又将当归鲜制的炮制规范纳入《甘肃省炮制规范》,新增饮片包括当归圆片、当归全归片、当归头片和当归尾片。

现代当归的炮制工艺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中,肖焕等[63]开展了对当归微波炮制工艺的研究,证明微波技术在当归炮制中简单、可行且易于控制。吴志成等[64]对酒当归最佳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酒浸当归的最佳炮制工艺。

2.1.3 地黄地道炮制 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以河南产者最为优良,是河南四大“道地药材”之一[45]。地黄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历史悠久,炮制也经历了很大发展,汉代有蒸后取汁,南北朝有蒸焙,隋唐有酒拌蒸、熬、蒸曝九遍,宋代有炒炭、醋炒、生姜同炒,明代有盐煨浸炒法,清代有青盐制法、童便制法、蛤粉炒、红花炒、人乳、粉山药拌蒸等方法。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

地黄鲜用、生用和熟用的不同,作用效果也各有偏重,鲜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热病伤阴、吐血衄血、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等证,如治热入心包、血虚生烦的五汁一枝煎就是使用鲜地黄;生地黄作为清热凉血之药,主要作用为清热凉血,同时亦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可用于热入营血、虚劳吐血、血热出血等证,如治疗虚劳吐血不止的地黄散就是应用生地黄;地黄蒸后为熟地黄,性效功能皆发生转变,药性寒转温,味苦转甜,功能清转补,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治肾虚梦遗、腰膝痿软的六味地黄丸便是使用熟地黄。

现代炮制研究中,陈智钦等[65]采用专利设备炮制地黄,与传统设备相比,成品质量符合要求,且用时少,成本低。张静等[66]应用多指标综合平衡法-正交试验优化九蒸九晒地黄炮制工艺,在传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拓展,为地黄炮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考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千万法,万般皆为中医使。中药炮制作为提高中医临床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手段之一,目前已为历代医家的研究所验证,并且被中医学界所推崇,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从千年的历史中来,历尽风霜雨雪,已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她曾为历代医家的临床用药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也随着新的世纪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中医临床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中药人继承中医药传统理念,了解中医临床用药需求,在新的科学背景和社会现状下,将传统中医药特色充分运用于中药炮制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中,实现了在中药炮制的原理、技术、质量标准等各方面的巨大飞跃,为中医的临床用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总之,中药炮制是基于中医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毒无毒、归经等中药药性的归纳和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实践,不断总结发展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具有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矫臭矫味等作用。同一药物因其炮制方法的不同,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均会发生变化,中药炮制扩大了中医临床用药的范围,增强了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而现代中药炮制人所需努力的方向,是将研究人员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利国利民的生产力,使中药炮制事业为中医药的发展和飞跃作出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附子炮制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