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0-02-17 05:20
林区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导师创新能力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州 511325)

引言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已由以往依靠人口数量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优势转向依靠人才质量和人才创新能力上。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减缓当前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教育理念转变、师资力量培养、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策略来实现。

我们正处在一个推崇创新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思维,思想文化交融激荡,人类社会深刻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人才的核心素养。这个时代,一批批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勇立潮头;扎克伯格和马化腾等一批社会精英异军突起,互联网时代为创新创业辟地开疆,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传奇[1]。中国已跻身于时代前列,中国青年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培养大批具有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各高职院校要顺应发展大潮,抓住机遇,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需在了解其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思索其成因,探寻有效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着政策滞后、资金缺乏、办学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导致其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逐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但从创新教育服务主体的角度来说,民办高职院校作为主体的一部分,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创新教育体系尚未完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健全,创新教育面临着严峻考验。

1.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行业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民办高校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人数为330万,专科生180万;2018年本、研人数为430万,专科生280万;预测2021年本、研人数为480万,专科生320万[2]。可见,专科生数量在快速增长。2011—2021年我国民办高校在校人数如图1所示。2010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为676所,到2016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为742所,2010年新增18所,2011年新增22所,2016年仅新增8所,所以我国民办高校数量近五年来基本稳定在年增9所左右。2010—2016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可见,民办高职院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民办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具有创新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创新数据分析

根据噢易创新创意教育云平台数据, 图3展示了创新创业学生、项目、导师、热门技术、类别等数据分布。图(a)集中展现双创学生、导师、项目分布情况,图(b)展现双创项目数据分布情况。双创数据分析集中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a)可知,参加双创学生与导师量比越小越好,小则说明导师数量大、优秀学生多;国创项目越多,创业项目越多;电子信息类创新项目占比最大。从图(b)可知,双创项目校级项目占比最大,年增长率也最高,计算机IT类创新项目最多。教师的指导次数多优于指导次数少;此外,针对创业项目领域的比较结果发现,计算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热门技术领域已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知,导师团队的进一步扩大、创新训练项目的进一步提升、热门技术领域项目的进一步培养都将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3.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分析

多数高校的创新教育观念,仍停留在认为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就业政策上,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验不足,其规模和内涵还处于初级阶段[3]。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为了扩大生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工作上,而没有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环境营造。

4.创新教育方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把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通过开设几门创业课程来实施。在教学上,创新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上的创业教育课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效果并不理想[4]。课程内容比较单薄和零散,没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学生需求和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服务,教育方式亟需改善。

5.创新教育环境分析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大学相比,在创新教育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践平台、文化建设等方面普遍比较落后,各高校尚未建设创新教育服务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尤为突出。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时间投入不够

高职大学生入学第一年主要忙于参加各种协会或社团组织,大二会选择考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证,大三忙于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和找工作。而创新实践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实施,高职生在学业规划、专业认知、时间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困惑,对未来往往也缺少整体规划,限制了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自身学业与创新实践的完美兼顾,对他们来说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2.实践机会少

各高校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有创新实践训练、创业比赛等,但总体来看,这些实践活动偏重于商业计划书的设计,与创新技能的提高要求尚有差距。在创新实践基地上,有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专业实验室等,不少高校尽管新建了创新实践基地,但功能相对单一,或者未完全投入使用,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有限。

3.缺乏学习指导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意思维训练,还需对其学习态度、职业目标、成长方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尽快明确成长路径。部分大学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惑,行为上出现了偏差,学习上出现了迷茫,成长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专业导师既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要指导学生的创新培养,对学生的指导投入精力有限,指导频率低,如果他们给予的指导和服务远远达不到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需求,那么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三、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路径

1.开发创新系列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而且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多元融通的学习和培养[5]。创新系列课程的开发,应针对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避免纸上谈兵。

2.建设创新实训平台

建设创业孵化与创新一体化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质性帮扶。有效吸引高新企业、校友企业等社会资源,定期发布研发项目,结合项目实际,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实训。以竞赛项目或实际企业对接项目为主要驱动方式,开放实验室、实践场地等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运用创业经营模拟技术开展各种层次的创新训练和项目实践。

3.与企业共建导师

目前,大多数校内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仅能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因此,高校可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校内导师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导师联合的双导师团队。

4.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积极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具体有通过举办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科技沙龙和大学生科技应用报告会方式。

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针对大学生在创业中面临的实际难题探索解决的对策,为有意向且具有合理创业计划项目的大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本文分别从教育服务主体角度和学生角度分析了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深化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探求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更多敢于开拓、勤于创业的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便各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导师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