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镇蓝靛厂

2020-02-18 11:14兰若水
中关村 2020年2期
关键词:玉河火器蓝靛

兰若水

“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就遮满了天。在其位的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蓝靛厂火器营儿,有一个松老三……” 这首流传许久却又鲜有人知的京西小曲儿《探·清水河》,经过郭德纲、张云雷这对师徒的精心编排与精彩演绎,自2018年起便红透了各大平台,成为如今的“流行IP”。

京西蓝靛厂也成了张云雷粉丝的打卡圣地。

大运河从昆明湖向东南的一段,古时叫清水河。清水河上,火器营桥、长春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特别是火器营桥,周围不仅有火器营、老营房、蓝靛厂等富有历史特色的地名,还有很多动人的传说。《探·清水河》的故事,就是传说之一。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小曲小调非常盛行,有人把发生在蓝靛厂清水河边这个类似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编成了曲儿传唱。

曲儿里的清水河,就是现在的昆玉河(上世纪60年代更名),河水清澈、碧波荡漾,已缓缓流淌近千年。自古就是人们玩赏游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乍一听这段曲儿,还以为蓝靛厂是风花雪月浪漫地呢!往上倒腾几百年,蓝靛厂就是一处闹哄哄的市井,火器营是制造枪炮的兵营。居住在火器营村满族聚居区的松老三一家,靠种大烟、开烟馆为生。

坐落于南长河西岸的蓝靛厂,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历史上因生产蓝靛而得名。

据说最早是在南门外商业买卖中有一个开染布作坊的,专以染兰色、靛青色为主,店主经营有方,价格公道质量又好,远近十里八村都到这里来染布,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故而慢慢就成了这条商业街的代名词。

明永乐年间,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故也称靛园厂或打靛厂,成为专职给皇家生产染料的地方。

《宛署杂记》曾记载:当年“蓝靛厂靛户三名,每名银四两”。

明朝时期叫“内织染局”、清朝改称“织染局”,织染局外署辖蓝靛厂。

“织染局”属于皇宫大内,是宫廷官署,由宦官掌控。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就用缎匹。”织染局只是管理机关,其下属单位有建在朝阳门外的生产场所,“外厂”跟建在城西北的颜料基地“蓝靛厂”。

到了清代,这里不再种蓝草和造办染草,而变成“古刹庄严,营房林立,铺面毗连,久经不衰”的都城闹市之一。

历史上的蓝靛厂大街分为南大街和西大街,南大街长约1.5里,西大街长约0.5里,高空俯瞰两街呈直角拐尺状。大街两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住满了各种身份的人群,主要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商人。

清朝之时蓝靛厂已经成为街衢富庶的大镇,商业繁荣、手艺人众多,是当时北京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

蓝靛厂的老字号如“德源成”、“德源兴”的酱菜,“月盛斋”的糕点,“永利斋”满汉饽饽铺,“仁昌”绒线铺,“德丰聚”的木工房和西门当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很红火。

也许正因了这些商铺的繁荣,蓝靛厂逐渐从一处市井,扩大到一个集镇。甚至比今天的“镇”还要繁华热闹。

据说蓝靛厂的历史比火器营要早上百年,清王朝进关时随龙驾到北京的满八旗兵家属居住在此地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才响彻京都,并达到鼎盛。

蓝靛厂丰富的人文历史,毗邻的火器营功不可没。也可以说,正是火器营成就了蓝靛厂。

据记载: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清帝下旨在北京城建了两个专门演练使用火枪火炮的火器营,一个建在城里,称内火器营,另一个就建在城外西北的清水河畔,即今蓝靛厂的北侧,称外火器营。后来内火器营撤除就只剩下一个,也没有内外火器营之说了。

火器营是清乾隆年火器营八旗官兵合操、演武之地。专职制造炮弹、枪药和各种战斗所需的火器,平时也演习弓箭、枪炮技术,担负京师的警戒任务。

火器营的建设甚为规矩严整,大营内建房有1700余间,驻扎着全部由满蒙两族组成的正红、正黄、正蓝、正白和镶红、镶黄、镶兰、镶白八旗营兵,大营四周修有四公里长的厚厚围墙,墙外是排水的壕沟,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一个营门,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小城。

随着满族八旗进关,大批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也就来到了这里。他们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一份钱粮,无论老幼按人头拿饷银吃俸禄。优越的生活不但孕育了老北京的各种花鸟虫鱼的娱乐,还带动了这里的经济更加繁荣。驻军的旗人及家眷强大的购买力使不少山东、山西和附近十余村的商人、小贩和手艺人云集在此,做起了生意,商贩越来越多,使蓝靛厂集市更为红火,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西郊繁荣富庶之地。

当时的蓝靛厂附近,熙熙攘攘,铺面毗连,正像清代的北京风土掌故杂記《天咫偶闻》中所描写的那样,“蓝靛厂,火器营驻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

大清灭亡后,这帮遗老遗少的好日子就到了头,游手好闲惯了的他们基本都没有谋生技能,有的租房卖房,有的投亲奔友远走他乡。

世事沧桑,早年间吹角连营,沙场点兵的兵营、驻地,在如今早已幻化虚无,360路公共汽车已从营中驶过,营房北部正红旗、正白旗,已于1958年改建为空军指挥学院。

蓝靛厂东临长河,西望香山,北接颐和园,南及京城,是京城通往香山甚至妙峰山的必经之道,长河又是通往京城北海、后海的水路通道。蓝靛厂老字号商铺有月盛斋的糕点、富太山的烟铺、瘸吉的酱肉、仁昌的成线铺、德丰聚的杠房(杠房是专门从事为婚嫁丧娶提供大鼓锣杖大棚花轿以及轿夫吹鼓手等服务的买卖)、德仁成的酱菜、德昌厚文房四宝以及各种字号买卖的店铺,什么油盐店、粮店、杂货店、肉店、小酒店小吃店等等,沿街两边比邻皆是。

历史上的蓝靛厂街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集日的时候大街上买东西、卖东西的、铺地摊的、做小买卖、打鼓的、唱戏的、撂摊子的满眼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六郎庄与蓝靛厂一河之隔,河西是蓝靛厂,河东是六郎庄,两个村坊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蓝靛厂是满族人的聚集地,六郎庄的老住户70%是满族旗人,所以,娶媳妇嫁闺女的事儿时常在这两个村落之间发生。

解放初期的蓝靛厂,一排排的房屋院落前后间距相等,中间是宽敞的街道,两边是胡同,整体建筑整齐划一错落有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鼎盛的中心和事物,数百年前的大清帝国时期,在北京的西北区域,蓝靛厂绝对堪比今天的中关村,繁华程度甚至胜过了西单王府井。

蓝靛厂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并不都是平民布衣,还有一个我们都熟悉的身影——曹雪芹。

曹雪芹因何迁居蓝靛厂已不得而知,据说曹雪芹在蓝靛厂镶蓝旗居住时,已开始了《石头记》(红楼梦)的写作,平时极少出门,但又因擅长歧黄之术,时常主动免费为营子里的乡亲们看病,从不收一文钱。还到蓝靛厂的药铺里给病人抓药配药,一些被他看过病的人痊愈后,就买些东西送予他,以报救命之恩,曹雪芹从来不收。

因为曹雪芹时常到药铺里抓药,药铺的掌柜认识的不少,有时他带的银子不够,也能把药佘出来。

曹雪芹有时也与营子里的人拉家常,寻访蓝靛厂周边的古迹,搜集素材。西顶庙和关帝庙是去的最多的地方。由此结识了好几位朋友,对他写《红楼梦》有不少帮助。

《红楼梦》一书中,确实有不少关于京西蓝靛厂看病和买药材的描述。为了给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曹雪芹还有意把他在蓝靛厂古镇经历的一些药方写进书里,《红楼梦》全书有药方30多个,大多数与在蓝靛厂的经历相关。

蓝靛厂本就是闹市,旗营的房子又狭小,加上人声嘈杂,终日迎来送往,曹雪芹实在静不下心来写书,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后,经父亲一位故友的介绍,从火器营搬到了香山健锐营正白旗,即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附近。

如今,蓝靛厂的蓼蓝早已消失不见,当年热火朝天的染坊景象已成为史书上的文字,火器营的枪炮声也离我们远去……

随着北京城的不断发展扩大,原本偏远的蓝靛厂也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关注的焦点。

2003年,蓝靛厂地区开始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昔日繁华热闹的蓝靛厂大街已不见踪影。似乎一夜之间,民房就消失得一干二净,代之而起的是成片的楼房和宽敞的马路。

蓝靛厂大街南侧至老营房一带旧址上兴建的“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东西长650米,南北宽150米,上下八层建筑面积约68万平米,停车车位将近1万个。它矗立于世纪城南北区中央简直就像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历了改造,拆迁、建小區和大厦、修建立交桥和公路……幸运的是蓝靛厂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众人翻阅历史的记忆。

蓝靛厂古镇虽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蓝靛厂路——却依然充满活力,依然在人们关注的目光里。相伴贯穿海淀腹地南北的昆玉河左右,为之保驾护航。

就如同火器营与蓝靛厂的关系,写蓝靛厂路,昆玉河就是绕不过去的一笔,因为没有昆玉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蓝靛厂路。

昆玉河,是一段自颐和园昆明湖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河流。全长约10公里,是北京城内唯一达到饮用水标准、唯一可通航的内河。

昆玉河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金代,是金中都城西北郊的风景游览胜地;辽金时代,河水弯弯,一片水乡景色。其间有封建士大夫们追求隐逸雅趣的“养尊林泉”、“钓鱼河曲”等风景名胜;清乾隆38年,著名的香山引河治水工程,开掘了玉渊潭湖系,沙禽水鸟聚集此地,使水丰草茂的萧爽景色充满生机。终点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1956年,为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玉渊潭的南面开拓了一片约10公顷的葫芦形水面,取名“八一湖”。1960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将玉渊潭定名为玉渊潭公园,京密引水工程动工。工程分为两期,二期于1966年竣工。京密引水渠起自密云水库,全长约110公里,在海淀区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构成北京市完整的输水系统。在这一大型工程中,昆明湖至玉渊潭一段被完全打通,形成今天的“昆玉河”。

昆玉河刚修成时,河两岸的路还是土路,凹凸不平,也不宽敞。后来,政府出资重修了昆玉河两岸的蓝靛厂路,分为北路、中路、南路三部分,为解决海淀南北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智者乐水,水添灵气。

地杰人灵的蓝靛厂,昔日清水河今天的昆玉河穿行而过,波光粼粼的水系仿若玉带环绕,给京西这块风水宝地系上了水晶项链,使它更加雍容、大气。

1999年7月28日,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中断百年后,历时1年多、投资11亿元治理的京城水系昆玉河航线终于开通了。同一天,长河河道也正式通航迎客。昔日只有慈禧太后、皇亲贵族才能乘船游览的“黄金水道”,终于还水于民。

河还是那条河,却更加妩媚、清澈。每天大量过往的游船,欣赏着蓝靛厂的风光。每天早晨跑步和晨练、读书的人群,也是这里的风景。也许这种古老与年轻的集合,碧水蓝天,微波荡漾,才是蓝靛厂该有的模样。

猜你喜欢
玉河火器蓝靛
连载《霜满玉 六》
霜满玉(五)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高空灭火器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
玉河的 “玉”玉河的 “河”
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
宋代的初级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