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雅艺术的流行性传播
——以电视节目《声入人心》为例

2020-02-21 22:50胡琦梅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雅人心流行音乐

□ 胡琦梅

近年来,音乐类的综艺节目在各大卫视如火如荼地开展,例如《中国好声音》 《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跨界歌王》等,打破传统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的听觉盛宴。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统计,2018 年中国综艺市场总规模达331 亿元,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8 年11 月2 日,湖南卫视在周五晚的黄金时段推出了一档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节目一经播出,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通过这档节目,消除了大家对于高雅音乐的误解,同时,也打破了观众对于美声的固有思维,直观感受到高雅音乐也可以亲民化。精准的市场捕捉、跨界创新的节目制作、真心动人的专业精神,让这档节目大获成功,《声入人心第一季》获得了第25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综艺类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的奖项,不仅赢得了流量口碑,更是得到了专业肯定。一时间,关于跨界、古典与流行等话题得到了人们的热议。专业与娱乐的创新融合,不仅积极推动了我国艺术的繁荣,更为今后高雅艺术的流行性传播提供了参考途径。

一、从传播学视角看《声入人心》

客观来说,《声入人心》这档电视节目对于高雅艺术的传播是有效的,途径是创新的,笔者通过对节目的研究,从传播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声入人心》传播高雅艺术的有效性。

从传播的主体角度来看,《声入人心》节目价值观的导向是积极正面的,在我国,高雅艺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遥远、陌生的,例如,提到美声唱法,人们就会下意识联想到是一个胖子在用浑厚的声音唱歌曲,因此,与大众的距离就很远。随着当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高雅艺术的市场占比率变少,高雅音乐从业者的行业道路也更为艰辛。节目组弱化了音乐比赛的成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通过真人秀和舞台公演两大板块的深入展开,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听什么样的歌,追求的偶像可以不只是张扬有个性有态度的人,他也可以是十分内敛、有才华、有礼貌的人。这样的初衷对于高雅艺术价值观的传递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看,《声入人心第一季》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有歌剧、音乐剧经典的选段,例如,歌剧《军中女郎》的选段《多么快乐的一天》、音乐剧《变身怪医》的选段《就在这瞬间》、音乐剧《碟》的选段《心脏》 《歌剧魅影》的选段《The Music of The Nihgt+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也有许多当代经典的流行作品,例如《我的祖国》《鸿雁》《故乡的云》等,较好地平衡了流行与高雅音乐。内容呈现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也有经典的作品进行改编,进行多层次的方式全新演绎。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不仅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可看性,更能激发起观众对于高雅音乐的兴趣。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声入人心》诞生在一个媒介系统完备发达的时代,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期刊、杂志等纸媒与承载播放声音的唱片、电台、留声机、收音机设备,与互联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形成多元共同成长的传播空间。例如,观众在节目中聆听到喜欢的作品,直播中初步感受,在网络视频APP 中,可以反复播放聆听;对于作品进一步的探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更深层次多维度地认识作品;对喜欢的作品,还可以在手机唱歌APP 中进行实时演唱。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高雅艺术的传播速度与宽度,发挥出更强的传播力量。

从传播客体角度分析,《声入人心》准确拿捏住了受众人群的心理与需求。首先,出品团队的配置,由廖昌永、尚雯婕、刘宪华担任出品人,廖昌永是声乐界顶级的专家,拥有众多专业学者粉丝,在节目中,是高雅音乐专业水准的保证。尚雯婕、刘宪华通过音乐选秀节目脱颖而出,在市场中,拥有大量的流量,是节目中平台热度的保证。这样的组合,同时兼顾了专业与流量,满足了不同年龄层、不同专业层观众的需求。其次,赛制的设置,36 位演唱者,通过100 天不同形式的打磨,最终产生6 位首席演出者。节目中,36 位演唱者的选择特点鲜明,年轻、活力、帅气与实力并存,打破了观众的固有思维,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从视觉上先入为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从传播的效果来看,《声入人心》的传播效果是显著的,收视率可观、点击率与流量达到新的高度。首先,节目宣传真善美,帮助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价值导向,呈现的声乐作品,出品人的点评,观众的舆论,都是积极正面的方向,充分体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让观众切实地体会到艺术的美。其次,以美声为切入口,将节目内容、赛制设置、选曲等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消弭高雅音乐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最后,传播的延续性强,节目以市场中小众的美声为切入口,创新出了有品质、有特色的节目。在12 期的真人秀中,循序渐进将高雅音乐大众化;在舞台公演的过程中,以美声音乐会的形式,进一步传播高雅音乐的艺术性与审美性,让观众在接受、喜欢高雅音乐的基础上,真正爱上高雅艺术。

二、高雅艺术流行性传播的思考

笔者在上文中对《声入人心》节目,从传播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高雅的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第一,高雅艺术对传播对象的接受能力要求高。高雅艺术需要受众人群有更深的文化积淀,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中的审美特征,而要达到表演的水准,则需要从小开始,年复一年的训练。而流行音乐对于传播对象的接受能力要求较低,人们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能欣赏的音乐,并能体验去演唱。流行音乐的准入门槛低,市场经济中更容易产生效益,市场占比率随之就上升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无意识地给自己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定位,认为高雅的艺术只能是专业的人才能去聆听,从而产生了距离感。第二,媒体宣传具有偏向性。流行音乐最初就占据了重要的市场,明星的流量大,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能,媒体就更偏向于宣传流行音乐,高雅艺术的宣传仍然是在极少部分的专业圈内。大部分的人更愿意花钱去购买明星演唱会的门票,而不是花钱去购买音乐会的门票。这就对应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循环圈,流行音乐有市场有宣传有导向,就有更多的受众群体,而高雅艺术就走向了相反的循环圈,显得越来越“高冷”、“神秘”,与传播对象的距离感也就更远了。

对于高雅艺术和流行音乐,笔者的观点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1+1>2”的未来发展。两种艺术表演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推动艺术繁荣发展的进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声入人心》的有效性传播,开创了合作共赢的局面,将高雅艺术大众化,将它“神秘”的面纱摘下,让大众真正的感受到它的审美趣味。笔者对高雅艺术流行性的传播途径,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积极推动

我国从1983 年第一次提出美育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 多个年头,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不断繁荣,国民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对精神层面的享受要求也在上升,这一切都与国家的大力推动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例如,李岚清同志在2005 年曾经就高雅艺术进校园一事作出批示:“高雅艺术能使学习更有实效,使思维更有创意,使工作更有效率,使领导更有艺术,使生活更有情趣,使人生更加丰富。”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也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全国各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巡回演出,让高雅艺术走进基层,深入人心,提高听众音乐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使更多的人成为普及高雅艺术的受益者,从而更好地推进艺术的发展。

(二)社会媒体正面引导

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自媒体不断涌现,社会媒体的宣传以流量为中心,以经济为导向。笔者认为,我们的媒体宣传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而不是用腐朽糟粕的低级趣味去迎合大众。政府也要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控,对流量明星要有一定的管理机制,加强管控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互联网+”模式创新助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万物相联的状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互联网+”的出现,让高雅艺术的传播途径更宽阔了,人们通过互联网,在电脑、手机、Ipad 等电子设备上,就能欣赏到世界最高水准的演出。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受众对象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成本,也让艺术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另外,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网络具有开放度和包容度的特性,对于网络资源的监管也很难全面。盗版、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资源层出不穷。新时代,人们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积极地为传播价值观高雅的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声入人心》凭借着对于创新的智慧和专业的坚持实现高雅艺术的流行性传播,借助新媒体对推动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领大众审美朝着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笔者在文中的思考并不是很全面,提出的建议也不是很成熟,同样也希望对后面的学术研究者有一定的启发,共同为我国艺术的发展,为美育的推广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高雅人心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愿得一人心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