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2020-02-21 08:28
大众考古 2020年8期
关键词:东亚人群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韩建业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8月

作者基于海量考古学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庙底沟时期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认为早期中国是有中心有主体的超稳定多元一体结构,有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特质,是秦汉以后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的基础。

《中国古代舍利地宫研究》

高继习 著

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

作者通过编年排列与类型学分析,将已发表的中国古代舍利地宫分为竖穴类、横穴类及舍利孔类三种形制。中古时期地宫形制演变与帝王对转轮王思想、神圣空间的理解差异有关。舍利地宫总体上渐趋中国化、世俗化,但其间也有多次回归印度、中亚“原真性”的尝试。

《四川汉代陶俑与汉代社会》

索德浩 著

文物出版社,2020年5月

本书主要以梳理四川汉代陶俑时代、空间分布、渊源及流向为主,在此基础上尝试深度挖掘陶俑背后的信息,讨论陶俑演变背景,陶俑所表现的职业、阶层、服饰,陶俑在墓中分布规律、功能,以及陶俑的生产与销售等问题,并对俳优俑、成汉俑等作了专题讨论。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黄强 著

商务印书馆,2020年7月

全书主要为古代各种服装与装饰的介绍,如汉代的官服、深衣,宋代的女裙、内衣,元代的姑姑冠,明代的官服、飞鱼服,清代黄马褂等,以及新娘嫁衣、厨师帽、时尚发髻等。此外还有古代婚姻媒妁、拔步床、征婚、元宵节约会、云锦等与服饰时尚相关的内容。内容丰富精彩,深入浅出,佐以图片资料。

《实证与寻根: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1940—1944)》

刘渟 著

中华书局,2020年6月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建由王子云担任团长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等地区进行了民间艺术文物田野调查与研究,主要分四大门类:雕塑、建筑、绘画、民间风俗,工作项目主要从两条主线出发:寻找“艺术史的田野”和寻找“艺术的田野”。本书即为对这一考察活动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中古丧葬礼俗中佛教因素演进的考古学研究》

吴桂兵 著

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作者通过详列中国中古时期(东汉晚期至辽宋时期)的墓葬考古材料,梳理佛教因素进入丧葬的不同环节及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与礼俗在中古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认为中古丧葬礼俗的重要变化,就是宗教因素的进入,佛教是其重要表现。中古墓葬本质上是“儒释老庄尽穷旨趣”的名利场。

穷物理

古DNA洞察欧亚大陆东部现代人演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组应《遗传学与发育新见》(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请,参加世界人类遗传起源演化系列专题报道,发表题为“古DNA洞察欧亚大陆东部人群演化历史”的综述文章,探讨了近年基于古DNA的欧亚大陆东部现代人演化研究成果,总结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大趋势。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东部存在着许多古人群,有一些与现今人群没有遗传联系,有一些与东亚人群相关,有些则给美洲土著人群贡献了基因。在末次盛冰期前,现代人已经到达西伯利亚北缘、欧洲西缘和亚洲东缘。这一时期在欧亚大陆东部具有三个主要的现代人人群 :一、以来自于西伯利亚Ust-Ishim个体(距今4.5万年)为代表的人群,这一人群没有明显给现生人群贡献基因;二、以北京田园洞个体(距今4万年)为代表的人群,相比于古代和当今的欧洲人,与古代和当今的东亚人及大多数东南亚人和美洲土著人关系更近,说明至少在4万年前亚洲和欧洲的人群已经分离;三、以来自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Yana个体(距今3.16万年)为代表的人群,拥有71%与欧洲祖源相关成分,也具有29%与东亚祖源相关成分,后期的Malta个体(距今2.4万年)和Afontova Gora个体(距今1.7万年)为Yana相关人群的后代。这一被称为古北部西伯利亚相关祖源成分(Ancient North Siberian related ancestry,ANS-related)曾广泛分布在古西伯利亚人群(ancient North Siberian)中,在2.5萬年前左右,ANS-related祖源与东亚相关祖源人群均与美洲土著人群祖先(ancestral Native Americans)的形成非常相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人也与古老型人类有过少量基因交流,其中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交流事件可以追溯到5万—6万年前,而仅有极少量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混入到了东亚现代人人群中。在全新世,欧亚大陆东部人群的遗传组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发生了多次大规模人群迁徙情况。其中较大的三次南向基因影响是:一、东亚南部人群中与东亚北方人群祖源相关成分的不断增高;二、东亚人群相关祖源成分在东南亚人群中与基础亚洲人群祖源相混合;三、东亚南部人群相关祖源成分随着南岛语系人群扩散到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岛屿上。除南向的影响以外,东亚南部的人群同样对东亚北方人群产生了基因影响,而且东亚北部人群也对古旧西伯利亚人群产生影响。(张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人类3万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

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在约1.3万年前首次抵达美洲。Science最新发表两项考古学研究论文,通过阐明人类早期抵达北美洲的证据,提示美洲的人类历史比之前认为的更悠久。第一项研究中,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州自治大学Ciprian Ardelean和同事,描述了墨西哥中部萨卡特卡斯洞穴的发掘成果,包括石制工具、植物化石和环境DNA。通过结合测年证据,这个高海拔洞穴在3万年前至1.3万年前曾被人类占领。第二项研究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Lorena Valdivia和牛津大学Thomas Higham合作,利用对北美洲和白令陆桥42处考古遗址的放射性碳和热释光年代测定,来确定人类迁徙的模式。他们建立的统计模型揭示了前克洛维斯人群存在的强烈信号,至少可追溯至末次盛冰期(约距今2.6万—1.9万年间)和紧随其后的时期。有学者认为,该研究结果与之前假设的情景并不完全吻合,即人类经由白令陆桥从亚洲首次进入北美洲,再一路南下,形成了克洛维斯文化。新的测年结果将这一时间提前至前克洛维斯时期,表明人类可能是沿着太平洋海岸首次进入美洲的。(孙自法,中国新闻网)

知文明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变

在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主持宗教祭祀的巫大都為男性。他们既是氏族、部落中掌握神权、军权的首领,还是聚落秩序及原始道德的维护者及知识文化的掌握者。随着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巫师兼首领的贵族群体以神权和王权的力量,逐步占有并控制公共资源,由此促进了早期分层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转型。随着颛顼宗教改革,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等级化、家族化的“宗自为祀”的祭祀礼制。商周时,专门的巫师、贞人群体逐渐分化为巫、祝、卜、史等角色。女巫群体则从这时出现,而以女巫为牺牲以贿神,赂神成为一种专门职业。西周时期,传统“巫王合一”“巫政合一”中的巫师职能逐渐融入国家祭祀系统与朝廷礼乐制度,而民间巫、卜、医等则延续于乡里社会中,成为古代民间宗教的承载者。(李禹阶,《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探索石峁之音

考古发现经常会验证或颠覆已有的认识,补写迷失的历史,丰富甚至改写一些艺术史的片断。近年来,石峁遗址出土了包括口簧在内的一批重要音乐文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音乐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信息。23件距今约4000年的口簧,是中国北方文化沿欧亚草原向西、向北传播的重要实物。(辛雪峰、孙周勇、邵晶,《人民音乐》2020年第6期)

早期游牧文化起源问题探析

游牧是采用游动放牧的一种经济方式,是人类为适应特定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精细的经济社会体系。最早的专业化游牧可能出现在公元前1千纪初,随即在草原地区迅速发展。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整个欧亚草原地区都已经被游牧人群占据。公元前8世纪以前,黑海北岸、内蒙古东南部和萨彦—阿尔泰地区都存在自身特色明显、畜牧业发达的遗存。(邵会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6期)

鱼鳞图册起源考辨

鱼鳞图之称在南宋绍兴年间已然出现。绍兴经界继承了北宋方田法清丈土地之策,而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绍兴经界缘起于按图核实。打量步亩、画图供帐为绍兴经界的核心和关键。以保为单位的鱼鳞图帐,是绍兴经界的基本帐籍。砧基簿与鱼鳞图不应混为一谈。绍兴经界是先攒鱼鳞图,后造砧基簿。绍兴经界有关鱼鳞图册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各种鱼鳞册籍雏形已经显现。后世鱼鳞图册实起源于绍兴经界的鱼鳞图帐,不是从砧基簿演变而来。(栾成显,《中国史研究》 2020年第2期)

读天下

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布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

7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2019—2020)” 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发布了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课题“习近平论历史科学”阶段性成果、《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等重大成果。现场还集中展示了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或征集的13项重要学术成果,包括《巴蜀符号集成》、《绘园所藏甲骨》、《中国会馆志资料集成》(第二辑)、《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第三、四辑)等,涵盖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史学一级学科。(徐秀丽,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东亚人群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学霸“三小只”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
被盯恐惧症
东亚港口联盟在青岛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