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爱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2020-02-22 14:03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楚国屈原爱国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屈原的爱国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国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1]。端午节也因此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屈原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 屈原的爱国思想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出“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秦国将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自沉于汨罗江。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屈原爱国之情,并利用之来教化和影响自己的人民。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评价屈原“存君兴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评价屈原“存国”,宋朝著有《楚辞补注》的洪兴祖评价屈原“化国”,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的朱熹评价屈原“忠君爱国”,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评价屈原“不忍背宗国”。“兴国”“存国”“化国”“不忍背离宗国”,都写出了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朱熹首次明确提出屈原“爱国”。近代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将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屈原的标签。“屈原又根本是一位爱国者,他的作品这样告白着,他的行为也这样告白着”[2]。

1.1 思想上的爱国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思想首先是情感,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主张,思想产生于实践且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屈原对祖国(生于斯)、乡国(长于斯)、君国(侍奉于斯)的楚国充满了深厚的依恋和热爱。原因有三:一是楚国的整个发展历程,是经历了苦难,经过几百年的艰苦创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起来的国家,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不利的发展环境,促使楚国国民奋发图强、热爱祖国。二是楚国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楚人热爱乡土,有着浓厚的乡土感情,同时楚国艰难的崛起历程势必会造就别样的爱国文化传统。三是屈原的家族影响,屈原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屈原内心中充满爱国的情感,但是真正的爱国思想是其从政过程中提出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举贤任能,励精图治,希望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国家富国强邦。在施政过程中不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不妥协、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流亡迁徙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战争过程中看到英勇牺牲的战士,看到受苦受难的楚国人民,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无能为力时,最终选择了怀沙投河。

1.2 行动上的爱国

作为一个爱国的人,亦需将爱国思想体现在行动上。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徒(地位仅次于宰相)、三闾大夫(专门负责宗庙祭祀、贵族子弟教育的官职)等职务,在官任左徒时,屈原积极主张楚国实施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对内开放言路、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刚直不阿,威武不屈,坚持与楚国黑暗势力作斗争,为了实现治国安邦,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孜孜不倦、毕生以求。在官任三闾大夫时,屈原教导贵族子弟,把振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热切希望这些人才能承担起国家振兴的历史使命。屈原具备傲人的诗歌才华,其大量的创作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人民的同情。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在当时深受人民的喜爱,并广为传诵,实际上也是起到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楚人的箴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是屈原在从政的过程中把希望寄托于楚国的两代国君,希望通过国君实施一系列改革把人民组织起来,但最终没有实现愿望。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 年)时,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几乎全被秦国占领:“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化于陈。”屈原的爱国行动还体现在即将亡国灭种的背景之下,屈原怀沙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在朝秦暮楚的春秋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经常改换所投靠的主人、以此施展才华和谋生。如:鲁国的墨子到宋国当大夫,楚国的老子到周家做“守藏吏”,邹国的孟子到齐国“为卿”,卫国的商鞅到秦国任“大良造”等,而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则显得高于世人。

1.3 文学著作中的爱国

屈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郭沫若依赖自己坚实深厚的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基础,运用音韵学、文字学、训诘学、考据学等手段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最终确定屈原《离骚》《九歌》(11篇)《九章》(9 篇)《橘颂》《悲回风》《惜诵》《抽思》《思美人》《哀郢》《涉江》《怀沙》《惜往日》)《天问》《招魂》等23 篇作品,此外,《卜居》《渔父》等诗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屈原二十岁赴郢都后写下名篇《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诗人借助橘树表达自己独立不迁的追求。《九歌》为祭神乐歌,其中一篇是《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悼念和颂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哀郢》真实地记叙了诗人离别郢都和流亡途中的沉痛心情,抒发了诗人流放过程中对祖国的依恋,看到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对人民的同情,仍然想报效祖国的深厚感情。《涉江》揭露了楚国贵族对楚国的黑暗统治,另一方面,诗人表达了不同流合污,与他们抗争到底的精神。《离骚》表达了作者虽然流放仍然不忘祖国和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注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仍寄希望于统治者,希望采纳屈原举贤任能主张,富国强邦。《怀沙》是作者看到都城被攻破,希望破灭,在投河之前的绝命词,希望牺牲自己以换取国民清醒和振作。《惜往日》是作者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未能实现。

1.4 屈原与中国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到春秋战国时期,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大军打进了楚国,拔郡都,烧楚王先王陵墓。诗人屈原追求富国强邦的政治理想破灭,不忍见自己祖国为秦所灭,不忍见自己的家乡父老遭亡国之难,于是顷裏王二十二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此后端午节成为纪念屈原并且是唯一纪念人物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民间以端午纪念屈原,纪念他正直坚贞、忠君爱国的美好品质和对他惨遭迫害、自沉汨罗不幸经历的悯惜。2008 年端午节被定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引导人们以端午节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2 对屈原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1 中国历史上屈原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作为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中国的文学家、史学家对屈原爱国思想均有继承和发展。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在文体上继承楚骚成为汉赋的开端,另一方面通过文章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哀思及其爱国思想的赞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涉及到的就是屈原和贾谊两个人物,其用意与贾谊相同,既有对屈原爱国思想的赞美,又以屈原自比表达志向。东汉文学家王逸著《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成《楚辞补注》、南宋的朱熹著《楚辞集注》都是对《楚辞》的注本,注释过程中这样描述屈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忠君爱国,眷恋不忘”,通过注释《楚辞》表达了作者们对屈原的追思和传颂,对其拳拳爱国心的肯定。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大量的诗人受屈原爱国思想影响从而成为爱国诗人、写就了爱国诗词。宋代苏东坡这样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南宋辛弃疾是直接受到屈原爱国思想影响的伟大词人,在他的政治主张坚持抗战不向投降派妥协和诗作《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生查子·独游西岩》《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都表达了满腔的爱国情[3]。清初王夫之著《楚辞通释》,里面不乏对屈原忠爱、为人民为社稷着想的赞扬,王夫之还通过反清复明等抗争活动实践屈原的爱国理念[4]。正因为屈原爱国的理想、爱国的行动和爱国诗作深刻地影响着后人,造就了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传统,也就有了“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这样心系祖国故土的深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一身报国有万死”“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志向。

2.2 近现代学者对屈原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近现代学者中不乏对屈原进行研究的学者,包括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其中郭沫若对屈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郭沫若认为屈原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民思想。屈原对楚国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希望通过任用贤能富国强兵,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希望联齐抗秦,让楚国强大起来统一六国,避免秦国统一六国,主要是因为秦国推行法家思想实行暴政,屈原流放时有很多哀民生之艰难的诗句表现了其所具备的人民思想。二是独立不迁的精神。屈原所处时代是诸子周游天下,“朝秦暮楚”风气很盛。屈原不出走他国有着很多深刻的原因,同时也能由此看出他对楚国、楚国人民、楚国国家、楚国山河都充满深厚的情感。三是政治主张。屈原主要的政治主张是举贤任能,修明法度,通过儒家的德政让楚国强大起来,最后实现统一六国的目的。四是屈原在道德问题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和“道德教化”。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可分初期(20 世纪30 年代)、中期(20 世纪40 年代)和后期(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初期的屈原研究,主要是为了反击廖季平、胡适、何天行等否定屈原的行为,此时的研究旨在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后期,国家仍处于外敌侵略之下,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加紧对人民的法西斯统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郭沫若恢复了屈原研究。在屈原研究的中期阶段,研究屈原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广大人民奋起抗战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争取民主政治斗争的胜利。此时郭沫若的屈原研究达到了高峰。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屈原的活动,也为了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知道屈原及其作品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郭沫若与一些学者撰写了大量介绍和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文章,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总之,郭沫若对屈原的研究,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的,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动员和鼓舞人们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旗帜[2]。

3 屈原爱国思想的启示

3.1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育人作用。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一知半解,未深入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节日经济化现象严重,并且大学生使用手机导致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使其对非娱乐、非消费性的文化缺乏兴趣。思政专任教师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蕴含的爱国教育资源,未进行深入的、专题式的研究,无法带领大学生深入其中,难以实现文化育人。第二,当代大学生虽然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中所表达的爱国思想能够理解,但仅仅停留于理解和感动的层面,不能付诸实际行动,导致爱国的思想和行动割裂。第三,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特征未能很好地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不能很好地辨别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错误的社会思潮。

3.2 屈原爱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3.2.1 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专题研究。高校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研的精神和方法,学习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为课程所用,通过教学和科研结合,提升育人效果。加强与地方专业研究团体、专门研究机构相结合,加强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以达到对相关课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其次,要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高育人效果。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育人作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与专业课程对接,以达到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在学校制度、景观文化、场馆文化、精品活动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

3.2.2 弘扬奋斗精神,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

奋斗精神既是一种斗志昂扬的思想状态又是一种奋发有为的行动,能够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结合而不至于割裂。奋斗精神是一种打通个人与国家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奋斗既可实现个人的理想,亦可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另外,奋斗精神是一种正能量的精神,它不会把学生引导到与爱国相对立的思想和行动上去[5]。弘扬奋斗精神要加强思想教育,营造舆论氛围,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利用宣传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形成宣传合力,最终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奋斗精神的有机统一[6]。

3.2.3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应该体现在人民至上、关注民生、奉献到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屈原“人民至上,关注民生”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民本观点。在统一大业上,屈原力主楚国强国富邦,最终统一六国,一方面楚国是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乃虎狼之国”,一旦由其统一中国,楚国人民必然遭受灾难。屈原的诗作亦充分体现了民本观点,其形式主要从民间歌谣体发展而来,所使用的语汇多为民间的语言,诗的内容大多是对楚国战士战场英勇杀敌的赞美,对楚国人民在被秦国攻破都城后民生艰难的诸多感慨。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群众观点。高校要通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树立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道德观,投身到人民的事业中去。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集体主义观点,2020 年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集体主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既要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

3.2.4 坚持爱国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否定屈原、否定屈原爱国思想、否定屈原的著作权都是在否定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其真正的用意是历史虚无主义[7]。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越来越互相依赖,不可分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容易,但是如果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则会被网络上的舆论牵着鼻子走,甚至在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践行。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另外,要加强互联网的监管,占领网络的制高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教育,利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楚国屈原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