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2020-02-22 14:03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5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践的产物。本文主要基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四个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重要文献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很好地回答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主要包含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个因素,其中,生产方式起着决定作用。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社会存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走的是一条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道路。习近平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出发,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之路,强调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

1.1 基本国情的反复强调,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运用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10。这一判断的根本依据在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在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同时,习近平特别强调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变”与“没有变”的辩证法,彰显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准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整个社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哲学维度来看,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施的方针政策、总体部署、战略布局、改革举措,均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而提出,是以新时代我国现实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条件总和)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化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对包括“基本国情”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1.2 基本路线的反复强调,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之初,中国共产党即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提出要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习近平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建党95 周年的大会上指出,邓小平关于基本路线的交代可谓“语重心长”,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4]37。基本路线不动摇,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对基本路线的反复强调,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高度肯定,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根本“社会存在”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光辉。

1.3 基本理论的反复强调,是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反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2]26在强调党的基本理论作用的同时,习近平还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关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些均体现了习近平对社会意识反作用的高度重视。

2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两对矛盾构成,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在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中体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在新时代时期,习近平提出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推动改革。从哲学维度来看,这些思想与举措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思想光辉。

2.1 “兴国之要”的反复强调,是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具体运用

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新时代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反复申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4]234。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来看,这是高度重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我国经济总量早在2010 年已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我国发展很不平衡,而且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依然靠后,中国还有不少地方、不少民众仍未脱贫,脱贫攻坚依然是目前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唯一的办法是要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原理出发,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比如,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重要目的是为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全面改革”的反复强调,是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具体作用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关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而这一关系本身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由此证明,要抓住“兴国之要”,推动中国发展,关键还要靠改革,改革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正是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不能单枪匹马推进改革,而要全面深化改革,即推动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综合性改革。由“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战略布局”的名称可知,目前推进的改革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其目的是要通过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以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新要求。

2.3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新运用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主要矛盾原理,将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而对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民主、公正、生态,等等,都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对生态更优的居住条件、更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都是当下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具体追求的一种生动体现。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这些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来看,习近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是新时代成功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典范,需要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新时代运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分两种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尺。唯物史观认为,每个社会的所有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归根结底均由百姓所创造。要推动社会实现全面变革,根本性力量源泉仍在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而不是英雄史观或上帝史观。中国共产党正是从群众史观出发,提出根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及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在新时代时期,习近平从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5]27,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观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3.1 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强调,是对群众史观的具体运用

习近平强调:“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4]32-33此处所谈到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关键词就是“人民”。正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出发,中国共产党相信和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前,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持群众史观,走群众路线。具体到每一个共产党人,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要把“初心”体现在每一件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日常工作、本职工作中。这也正是习近平反复强调不管走多远都要不忘初心的根本缘由和哲学依据。

3.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对群众史观的新的运用

习近平告诉每一个党员干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4,治国理政的全过程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还形象地把人民群众称为新时代的“出卷人”,共产党人称为新时代的“答卷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否真正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矛盾,能否真正回答好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关键还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而最终评判“答卷”是否合格、是否满意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比如,一个单位的具体工作改进得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只能是这个单位的职工,在他们的切身感受中,能直接判断这一单位风气是否正、单位效益是否好、单位是否考虑了单位“老实人”的权益,等等。因此,这一单位的改革是否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单位普通职工心中有数,是有发言与裁判权的。这实际上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

3.3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群众史观的新发展

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一方面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国情,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又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论重要内容,提出“两个大局”的发展思想,在动态发展中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在新时代时期,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要让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共享中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比如,这个城市发展是不是实现了“共享”发展,不能仅仅看有多少高楼大厦,多少豪华气派的商业区,还要到背街小巷去看,去听城市普通市民的生活感言,去看城市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情况。习近平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调实现成果“共享”。

4 世界历史论的新时代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6]这段话精辟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深刻地洞见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段话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世界历史论,即整个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换言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资本主义伴随而来的全球化时代,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习近平在新时代顺应国际局势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论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社会“万国咸宁”“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合文化,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论断——人类命运共同体。

4.1 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相连的客观事实,揭示了合作才能共赢的客观规律

世界各国同处一个“地球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不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在合作中发展,在共赢中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诉求,是对“求和平、促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积极呼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论的新发展。

4.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在新时代简单复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论,而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国人自古以来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习近平倡导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而不同、共商共建共享,等等,就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新型国际关系中的具体运用。这种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摒弃了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模式,主张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4.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实现真正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未来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与以往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虚假共同体根本不同的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人自身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依然是两种同时存在的社会制度,但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摒弃冷战思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真正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时代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