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故事:5G 时代数据新闻叙事范式调整与应用路径

2020-02-22 14:03胡海林姚宝权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范式新闻报道文本

胡海林 姚宝权

(1.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办公室,湖南 岳阳 414006;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3G 改变通讯,4G 改变生活,5G 改变社会[1]。5G 作为信息革命新纪元的一个表征,其高速率、短时延、泛网络、低功耗等技术形式,已经超出移动通讯技术的范畴。在此技术背景下虚拟现实、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同时,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场景、社会关系范式将重构媒介生态,信息传播形态会不断被改写。数据新闻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会出现新的叙事范式。

1 传播技术与数据新闻叙事

作为交流活动,叙事学家普遍性的把叙事分为两个层次,即“故事”和“话语”,故事则指向事件本身,而话语则指故事讲述时的手段或方法以及传播工具。从此意义上来看,信息传播技术是整个叙事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叙事文本的结构及形成的环境不但与传播技术高度相关,也与传播技术变革下的社会环境高度相关。

1.1 传播技术与新闻叙事

所谓新闻叙事,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这种活动[2]。作为叙事学的一个分支,一直以来被忽视,直到20 世纪末才开始有学者关注。我国的新闻叙事研究直到2005 年前后,曾庆香、何纯分别出版的两部专著才成为后续新闻叙事研究的基础。随着媒介技术及社会转型发展,新闻叙事模式及新闻叙事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

1.1.1 信息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

信息技术革新必然改变新闻文本结构与传播范式。但这种改变背后,恰是新闻信息消费者在新信息技术变革下信息需求改变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化,除了信息总量的增加外,最为关键的是信息技术推动社会人际关系、组织架构及社会心理的转换。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也由原来社会变迁的辅助工具转变为社会变迁的核心因素,深度嵌入社会变迁全过程、全领域。同时,信息传播也因信息源的变化影响传播方式与路径,信息传播流程的出现再造。

1.1.2 信息技术改变新闻叙事范式

信息技术作为传播的基础性工具,与新闻叙事范式及文本内部结构、媒介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从新闻报道经典的倒金字塔结构文本叙事模式,还是从后续的深度报道来看,都是信息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转型叠加的产物。近20 年来,新闻叙事范式及文本内部结构变迁与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的历程高度吻合,也佐证了这种现象。

1.2 数据新闻叙事内涵

在概念界定上,吴悠从数据新闻实践流程角度总结认为,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与数据分析思维驱动型的调查性报道或深度报道,也称数据驱动新闻[3]。张超则从价值角度提出,数据新闻是基于新闻价值和公共利益,运用数据科学从各类数据中发现事实,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数据的新闻形态[4]。刘银娣则从数据与故事的关系角度分析认为,数据新闻不是发现故事中的数据、使用数据讲故事,而是发现数据中的故事。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数据科学技术发现和提取蕴含在海量数据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将数据转化为新闻背景和新闻故事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5]。

实际上,数据在新闻叙事中的应用及发展的过程,恰是数据处理技术及社会发展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精准度不断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新闻叙事范式持续变革的过程。来源于计算机辅助报道,发展于精确新闻学。作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新闻报道合力实践的产物,数据新闻从一开始就深受计算机技术及此背景下社会对新闻报道需求变迁所制约。但在此过程中,因理解数据新闻的角度差异性,造成数据新闻在概念界定上,依然纷繁不一,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差异巨大。

正是因为数据新闻定义的差异,对于数据新闻叙事的讨论也存在争议。有些认为数据新闻是以“数据讲述新闻”,认为数据新闻是在讲述故事”,故事化依然是数据新闻的价值取向,其“存在的根本价值仍然是传播信息,为‘叙事’服务[6]。该文也是基于此逻辑基点来进行讨论。但也有学者认为,数据新闻不是叙事。曾庆香认为数据新闻并非叙事,而是更近似于社会调查报告,它可能有一些叙事成分,但其主旨并非讲述故事而在于推导出事实性结论,是一种新闻论证[7]。正如方毅华所说,新闻故事的意义是在人们不断变动的数字技术体验中被持续重塑的;在数字时代,交互的、多样化的传播促进叙事向线性、非纯语言方向发展,因此,对数据新闻的看法既不必局限于用数据讲故事,也不必将其与叙事彻底割裂[8]。

因此,虽然数据新闻可能没有传统新闻的显著性的叙事流程,但是其具有通过数据隐含相关关系为新闻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背书的、更为复杂的叙事维度,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问题,数据之间的“褶皱”把数据下的新闻事件及事件的线性故事隐藏或者被制作者所忽视而已。

1.3 技术赋能下的数据新闻叙事结构再造

数字时代的到来,导致全球新闻业都在进行结构转型。宏观层面主要是数字化、智能技术冲击并改造新闻理念与生产机制,新闻行业的逻辑起点及行业标准被重构;中观层面体现在新闻媒体机构在实践中重新定位自身传播价值及探索新信息传播时代的传播优势,意图实现在新信息时代的媒体新功能;而在微观层面,则主要是各媒体使用者,不管是主流媒体亦或是自媒体,都在新闻传播的叙事范式、文本结构及传播方式等领域进行革新,力图实现个性与共性传播的融合发展。

数据新闻作为传统媒体数字时代微观领域捍卫自身传播优势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规律及数据统计分析手段的基础上,契合图像阅读的时代特点,在叙事过程中,原来新闻报道的流程发生变化,新闻文本的结构出现转换。

1.3.1 新闻选题由浅层叙事转变为深度报道

原来以单一事件或类型事件为新闻报道选题的模式,在社交媒介即时、快速及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中,价值弱化甚至完全失去。诸多传统媒体进而转向深度报道,或深耕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经典的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文本让位微博等碎片化的、互动性的文本结构。

1.3.2 新闻来源由基于事件的逻辑起点转变为基于数据挖掘的逻辑起点

传统新闻报道的文本中,一般不把新闻信息获取的过程作为新闻叙事结构的组成部分,但在数据新闻中,数据的挖掘方法、过程是数据新闻故事化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数据能否获得及获得量的大小成为决定新闻报道能否进行的关键。虽然数据新闻依然强调新闻记者、编辑本身通过调查、访谈等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获取数据,但是认为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海量数据的挖掘才是数据新闻真实性的基础。

1.3.3 新闻呈现由传统方式转变为多维方式

数据新闻可视化图像的呈现方式,是信息技术推动下,新闻故事载体及结构的转换。传统新闻叙事讲求文本内部结构之间的启、承、转、接等逻辑关系,大部分用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等符合语言线性特点的方式来呈现,而数据新闻在文本上讲究通过数据、图形、色彩、文字之间的排列组合来呈现,内部结构关系是数据、图形、色彩、文字的数量、位置和相关关系,整体呈现为图片、交互式图形单一或立体的文本范式。

2 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现状及叙事范式解构

2.1 数据新闻发展现状及问题

按照吴小坤、全凌辉的研究,2015 年国内共有15 家新闻媒体或数据公司建立了数据新闻栏目,是建立数据新闻栏目最多的一年。此后数据新闻新建栏目数量逐年降低,发展趋于平稳。截至2019 年5 月,我国至少创立了47 家数据新闻栏目,其中31 家数据新闻栏目保持着固定更新,其中已有16 家栏目出现了停更或无法查询的情况[9]。另外,除这些专业新闻媒体开设数据新闻栏目或进行数据新闻报道外,一些数据公司及大中专院校开设有数据新闻实践APP 平台,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白杨数据观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运营的“RUC 新闻坊”等。

客观的说,我国数据新闻在一些主流媒体中实践较多,如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财新网以及部分省级卫视等,这些媒体近年媒介融合改革幅度大,方式新,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人才实力,能够满足数据新闻制作较高的综合素质人才及经济实力做支撑的客观要求,不断推动数据新闻持续发展。但从近10 年的数据新闻报道实践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数据新闻在内容、市场、读者对象、技术等层面存在多重发展困境。

2.1.1 新闻呈现方式主观性较强,不能完全适应读者需求

在数据新闻报道选题上,着力宏观选题,在重大会议、延续性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地域性话题等方面报道较多。例如,新华网的《风雨治淮70 年》、中央电视台的《据说春运》、湖北卫视的《湖北大数据》等,都是这些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但是,在内容制作及可视化呈现上,数据新闻概括式的数据描述方式及可视化呈现方式,使数据新闻的阅读既不符合移动阅读的碎片化、竖屏化的阅读形式要求,也不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要求。实际上,数据之间关系的理解需要有与数据内容相关的知识做铺垫,无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没办法读懂,而概括式的数据描述又使知识储备较高的读者不屑一顾,可读性备受质疑。如财新网的《慢病防未然》,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确诊与死亡病例中有基础疾病或慢病的老年人占比较高为切入点,分析认为“慢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该数据新闻主要内容包括慢病类型、经济影响、产生原因等,并着重以糖尿病为案例解读防范于未然的要求。但整则新闻具有明显的武断判断,不仅把常见病与慢病相等同,对于发病原因、机理等过于归咎于生活方式,缺乏对慢病深度的解读。因此,既不能满足普通读者对慢病了解的科普性要求,也不能满足对慢病专业性的深度解读要求。

2.1.2 新闻数据来源多为借用二手数据,缺乏时新数据

数据获取上,大部分数据新闻作品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进行制作,主要是通过对其他数据的再利用来分析新闻。自我采集数据较少,受数据开放与否的影响较大,数据依然是小数据。与此同时,由于数据来源多是二手数据,甚至是多次解读之后的数据,数据来源不清,权威性及精准度不高,造成许多数据新闻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只能采取模糊化泛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及描述,造成数据新闻内部逻辑混乱,新闻主观性解读过强,真实性下降。如新华网《花钱=快乐?90 后人群消费趋势》,整篇新闻数据来源都没有交代,文章以对90 后、95 后与00 后的划分来分析消费趋势是否科学合理也有待论证,显得权威性不足。

2.2 数据新闻叙事范式类型

2.2.1 叙事主题上的宏观与叙事结构的深度拓展范式

这类叙事范式的主题以宏大的政策性议题、时空跨度较大的社会现象为主,如新华网的《一图速览“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迈向全面小康——数看中国脱贫攻坚之路》等,这些选题大部分是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高度相关内容,也可以称为概括性叙事范式,一般很难体现微观的、具体的事件。因此,相比传统媒体以一个单一的具体事件或案例通过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以某一个角度,由点到线进而全面反映主题不同,此类数据新闻采用数据对比、数据变化,进而在相关关键数据中全面展现主题内容。例如新华网《一图读懂公厕3000 年“进化史”》,文章首先以近年来在城市中不断增多的科技型公共厕所为由头,解读中外3000 年的公共厕所纵横变化情况,选取的数据是历史上对公共厕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发布时间为节点来解读的,其中并不解读政策的具体细节及影响情况,但基本上可以了解公共厕所的变化趋势。

2.2.2 重大事件细节性解读的叙事范式

重大事件发生原因多样,新闻事件本身结构复杂。在传统新闻叙事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采用连续报道与深度报道等方式,用复杂的文本描述细节性内容。但在数据新闻中,淡化细节描述,采用事件相关关系或事件重要节点梳理的形式来重现事件,如财新网《震后72 小时——鲁甸地震灾后救援记录》,通过重要时间点救援情况,描述地震救援黄金72 小时整个鲁甸地震救援场景。其中并没有传统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救援相关情况的细节描写、相关重要人物的语言及形象等新闻叙事范式,而是用完整的时间数据节点记录了这次救援情况。

2.2.3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交互叙事范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叙事由新闻报道者解读新闻内容的固定框架,新闻制作者、报道者的解释权、代理权在新技术环境下被消除。在交互性数据新闻中,利用网络技术及智能技术,数据新闻制作者在新闻报道及后续的可视化过程中,并不做任何解读,只是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新闻相关主题或关键因素进行链接或按照数据新闻接收者自身要求进行智能化提取。如财新网的《“红色通缉令”众生相》《周永康的人与财》等即是这类数据新闻叙事的典范。

总的来说,在数据新闻的文本内部结构上,基本采取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对比等结构范式。与传统的消息注重新闻六要素叙事、深度报道追寻新闻背后的新闻不同,数据新闻是追寻主题背后的数据,通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来表达主题,但是这种相关性需要数据新闻接受者自我解读,数据新闻制作过程中,数据之间的“褶皱”被各种原因所隐藏[10],弱化了故事情节与人文背景,造成数据新闻阅读快感降低,接受性被削弱。

3 回到故事:数据新闻叙事范式转型的路径

3.1 主题选择:从宏大叙事向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并置转向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样,宏大主题关乎全局。重大的政策解读、普遍现象的探索关乎社会整体层面。但新闻的公共性、公平性更在于新闻关注的社会微观的现象与个体事件。

数据新闻不能也不应该只从大数据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考虑选题及内容表述的需求,而应该从社会公共服务的视角来重构数据新闻的价值,进而在主题选择及文本建构中关注微观。如上述《慢病防未然》,要体现新闻的人文性、建设性,则完全可以利用相关数据,如通过数据挖掘找出国内甚至某个地区病人较多的慢病类型,进行具体、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具体病人为案例进行阐述,易于新闻落地。

实际上,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数据新闻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特点,可以从宏观角度切入,但在数据的选择与分析中,应该落实数据背后的具体事件。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文本内部的结构转型,或者案例的嵌入来展示事实。不但可以弥补数据新闻大而空的内容缺陷,而且可以使阅读者自我心理替换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3.2 数据挖掘、分析与传统新闻采访并行

数据挖掘与分析作为数据新闻制作的核心环节,在数据新闻故事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数据新闻大部分采用对开源数据进行挖掘,优势是数据相对比较全面,但是当前数据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法律存有空间的情况下,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考察。信息技术发展带给新闻报道最大的影响之一是新闻报道流程的肢解,传统的新闻采访、编辑等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中被不断弱化,但传统的新闻采访由于记者现场观察、记录或者通过问卷等形式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第一道情感体验,能够为数据新闻主观性解读的准确性及数据背后的人文故事叙事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为后续脱离单纯的科学主义数据分析方法,从人文生态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记性分析提供了策略路径,也为后续微观的故事化、细节化的新闻事件呈现埋下伏笔。避免故事化讲述因没有具体案例无从下手的困境。如上述《花钱=快乐?90 后人群消费趋势》新闻中,可以以某一位或几位90 后具体人物的收入、消费、困境等情节来展现这类人群的消费问题、趋势及困境,而不是单纯的数据罗列,造成整个人群“被”数据、“被”平均,进而提升新闻的“温度”。

3.3 可视化路径:从颜色、区位向交互、超链接、算法转向

文本是故事的最终载体,数据新闻可视化作为数据新闻重要的、最终的文本结构形式,以相似性为基础原则,通过颜色、区位等空间形式来展现数据结构及关系。颜色的选择具有约定俗成的文化特征,一般难以更改,但数据在文本的位置则可以按照具体事件之间的隐含关系来重新建构。特别在5G 快速、低延时技术背景下,数据之间隐藏的相关关系、内容可以通过交互技术、超链接技术,与具体细节内容相勾连。或者通过算法,按照数据新闻阅读者阅读数据停留的时长推荐相关微观事件案例,同时注意数图关系、文图关系展示,进而增强阅读互动性。

综上所述,无论选择哪种叙事范式,都应该把数据挖掘及分析的过程作为文本构成的一部分呈现出来。不但使过程本身作为故事元素得以利用,而且通过展示数据的来源及分析的过程,能够体现科学的数据编码范式,佐证数据新闻的合理性、科学性与真实性。

猜你喜欢
范式新闻报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