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视角下网络迷因的传播动因浅析

2020-02-22 03:30唐仲熙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6期
关键词:狂欢

【摘 要】本文从批判视角出发,从火爆全网的马保国事件入手,探讨了这一网络迷因形成的传播动因。文章重点关注的原因有:符号消费作为商业意识形态工具的自然化渗透以及次生口语时代的信息内爆与狂欢文化的发展。最后,本文进行了冷思考,指出后现代社会应呼唤理性回归。

【关键词】网络迷因;符号消费;狂欢

迷因这一概念源于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其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因为互联网传播具有节点化、分布式的蜂窝型结构,网络迷因也相应地形成了碎片化即时性的病毒式传播模式,呈现出大规模模仿与复制的特点,例如风靡人群的“A4纸挑战”“冰桶挑战”等都属于这一现象。而2020年末互联网平台最引人注目的迷因當属“马保国事件”中“不讲武德”“耗自尾汁”等流行语的爆红以及UGC平台上与此相关的鬼畜、恶搞视频地创作传播。202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评论《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直指这一现象已成为网络狂欢式的审丑闹剧,其中夹杂着庞杂的商业利益、畸形消费,对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存在不利影响。

从2020年5月份在“比武中被三次KO”到接近年末官媒批评闹剧收尾,这半年时间内,马保国如何从“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转变为流量追捧的“现象级网红”,这一网络迷因又有哪些传播动因?下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

一、符号工具:商业意识形态的自然化渗透

符号学的创始人是索绪尔和皮尔斯,但将符号学作为分析工具的当属罗兰·巴特。他在著作《符号帝国》中提出了符号文本的“神话”与“自然化”。与列维的·施特劳斯所指的真正的“古代神话”不同,罗兰·巴特的“神话”是指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他对广告和传媒进行了“陌生化解读”,批判了意识形态对符号意义的“自然化”,认为它使得“自然感”弥漫于大众媒介,意识形态价值的运作得以隐藏。罗兰的·巴特指出当最初的符号结构——“能指加所指”指向新的所指时,就形成了一个“神话”。

在马保国事件中,各网络平台、商业机构为争夺流量,获取利润,它们竞相通过网络推手,包装炒作当事人,使其形象从“江湖骗子”转变为“新晋网红”,甚至策划以马保国为主人公的电影和综艺节目,这就使得公众关注的议程焦点随之发生了转移。在商业力量的裹挟下,马保国这一符号完成了从“武林术士”到“成功人士”的重塑,一个“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神话就此诞生。“符号互动论”集大成者布鲁默指出:符号是一切传播得以进行的中介。而互动双方顺利传播的条件是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也即商业力量塑造的“马保国神话”要求受众网民能够理解其所指。在以平台化媒体为代表的web3.0时代,这种意义空间的打通变得相当简单。用户创作、分享、评论内容成为平台化媒体的重要特征,网络推手仅需通过种下“符号神话”的种子便可借助网民的力量得到广泛的病毒式传播。商业意识形态也正是在用户自我传播的“自然”过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份。

二、次生口语时代:审丑狂欢与信息内爆

从媒介对人思维影响的角度,美国学者沃尔特·翁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生口语时代、书面时代和“次生口语时代”。当今我们正处于数字时代,电子技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次生口语文化”阶段,口语文化正以新的形态得到展现。马保国事件中广为传播的“不讲武德”“耗自尾汁”流行语就是网络文化与口语文化结合的鲜明标志。

与传统的文字印刷时代严谨整饬的刻板风格有所不同,“次生口语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偏向对话而非独白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技术平权的时代,更是一个感性相对膨胀、理性相对萎缩的时代,也即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笔下的“狂欢”时代。狂欢的实质是反理性、反权威的,笑谑占据主导地位,针对一切,同时也针对取笑者本人,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在狂欢中,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变成了表演,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马保国鬼畜视频的大量创作传播成为了网络文化爱好者的狂欢,视频内容本身不再讨论马保国事件触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传统本质,而是超越了种种“文以载道”的限制,充斥着网民的“审丑式狂欢”。

在这一网络迷因中,戏谑本身似乎成为了主体与实质,情绪取代思考占据主导,这与鲍德里亚所提到的“内爆”概念不谋而合。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指出,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过载不可避免。鲍德里亚进一步提出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将形成一种各种界限模糊并崩溃的社会熵值增加的趋势,其中首要的就是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消失,而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关键症候。马保国事件这一网络迷因中,表征取代了现实,存在让位于虚拟,次生口语时代的信息内爆展现地淋漓尽致。

三、冷思考:后现代社会渴求理性回归

以网络迷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后现代社会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与理性的边缘化,诸如马保国事件等狂欢形成了对纯粹符号内容的消费,这一现象时刻警示着我们:在技术赋权的自媒体环境中,居伊·德波提醒人们注意的“景观社会”将在一次次网络狂欢中得以形成。因此,主流媒体时刻保持理性警觉的态度,积极引导舆论、受众自身加强媒介素养,避免被内爆式社会的洪流裹挟前行,是价值理性掌控工具理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念.互联网迷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2]王瑶瑶.迷因理论视域下网络表情包的生成及传播研究——以网剧《庆余年》表情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2):65-66.

[3]路云亭.传统武术是一种内卷式社会表演体系——马保国现象启示录[J].武术研究,2020,5(12):1-9.

作者简介:

唐仲熙(1997.8),男,汉族,甘肃省永靖县,本科学士。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狂欢
红色“狂欢”
试论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的快感文化传播
缺席本轮楼市“狂欢”,昔日温州炒房团今安在?
“狂欢”理论视域下新一代网红传播学解读
当下影视剧中的性别狂欢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课堂是生命的狂欢
追寻梦想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