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课程如何开展思政课

2020-02-22 03:33周艳秋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美术教育中国画

周艳秋

【摘 要】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画作为三大国粹之一,其重要地位不可小觑。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的精华,其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推动着审美形态与审美意识的变革。当下,为了贯彻落实我国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任务,推动思政与艺术发展同向而行,我校在中国画课程中积极挖掘有意义的教育元素,融合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带领学生鉴赏学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优秀作品,了解创作背景,传承传统技艺手法,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审美力与感知力,促进思政意识与德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美术教育;思政课程

虽然我国大力倡导高校美术教育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创新课程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但是在推进艺术与思政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专业课程教育对“大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教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发展停留在浅显层面,缺乏深度融合。再有,由于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经验不足,缺乏完善的思政体系支持,这也导致教学中更多倾向如何传递专业知识,如何把握就业导向,而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渗透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中国画课程中如何开展思政课,这是当下值得深入探究的焦点课题,本文基于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分享若干个人观点。

一、中国画课程开展思政课的基本思路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之一,经过长期教学与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而且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政治性特征。与此同时,美术类专业课程讲究技能性,其中开设中国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绘画技能,但是如何将中国画与思政课相互融合,这是当下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大思政”教育理念,结合不同的中国画创作题材、背景资源、红色事件以及传统文化等要素,践行浸润式教育,让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那么结合中国画课程的主要内容,融合开展思政教育内容,基本思路如下:

(一)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中国画课程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这是当下艺政融合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教育价值,挖掘中国画课程的教育特色,整合思政教育元素,从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的先进性与必要性,让学生在鉴赏与体验中获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熏陶。中国画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中外美术史,也有书法篆刻、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国工笔花鸟画以及中国写意花鸟画等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合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在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体现课程思政的发展理念。

(二)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中国画课程发展还是思政课建设,都要树立发展性眼光,着眼于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形式,并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做到政、艺兼学,既要提升专业水平,更要强化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这才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落脚点。以中国画为载体,穿插时政新闻,渗透强国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画课程开展思政课,要把握基本教学目标,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将思政理念贯穿学科教学活动,并保持常变常新,让教学活动既有新鲜感,也有实效性。

(三)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立足整体发展思维为出发点,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向,坚持因时而新的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画课程开展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性的、多元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思维,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既要做好一学期的整体教学规划,也要明确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充分整合中国画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分析资源、探讨案例、实践体验,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教育优势,达到“1+1>2”的效果。

二、中国画课程开展思政课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思政课要突出教育特色

中国画无论是主题内容、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构图特点、用色技巧,都有其独特性,以工笔重彩画为例,尤其注重运用色彩,基于个性化的色彩理念带来视觉冲击力,以出众的效果独具教育影响力。在设计色彩的过程中,从色调、色块的协调与把握,再到整体构图和局部细节,处处渗透着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工笔重彩画融合了成熟的日本绘画经验以及西方绘画技巧,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包容性的艺术手法,引领学生树立全面性的发展眼光,通过设计因材施教方案,在思政课教育中突出中国画的优势特色。

(二)开展思政课要培育价值观念

中国画教学中开展思政课,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教学材料,立足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积极开发思政教育资源,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中国画作品,强化审美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深化家国情怀。例如,鉴赏爱国主题的中国画作品《黄土人》、《解放区的天》,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爱国主义启发;另一方面,树立全面性、系统性的育人理念,钻研设计课程思政模式,在学习与鉴赏中国画的同时传递情感、示范道德、引领价值观念。

(三)开展思政课要落实协作实践

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要把握育人目标,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合力作用,通过协作实践,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步发展。首先,建立思想認知,不同学科的教师要形成协作关系,整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基于课程思政为引领进行互助合作,如通过中国画课程引发情感共鸣,调动审美情趣,推进价值追求;其次,中国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创作实践,学生的作品产出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同样要将思政课实践融入到画作中,积极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实际行动。

总之,在“学科德育”发展理念指引下,要深度挖掘中国画课程的思政要素,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历史发展与文化渗透相结合,将学科发展与社会主旋律相结合,启发学生从整体构思,理解中国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材料技法及艺术理念,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中国画与思政课的契合点,体现专业课程教育的艺术精神与育人价值,促进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艺术格局与艺术品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荆佳佳.中国画与大学生美学修养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4-25.

[2]石晓红,那海峰.浅论中国画的完美艺术形式——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9):238.

[3]邢素引.高校中国画专业线性素描课程的改革实践研究[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20,(5):89-90.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美术教育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