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节的解读中寻找精神成长的营养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鸟》的解读为例

2020-02-23 16:00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细节营养初中语文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的对象自然就是文本,而主要的解读文本则又来自于教材。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有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由一标多本变成一标一本,也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全国统一即所谓的统编本。通过比较发现,纳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沿袭了传统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创新,总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而学生的文本解读也就是一个经典解读的过程。

当认同了选入教材的都是经典这一观点之后,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应当获得些什么?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学生应当获得的是词汇的积累、写作水平的提升;而从语文人文性的角度来看,学生应当获得的是精神成长的营养。如果说传统的教学对工具性要求非常之高的话,那对人文性的追求显得有一些薄弱,这也说明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成长营养的努力还需要进一步付出。本文以梁实秋的《鸟》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文本细节中存在的精神成长营养

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1]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逻辑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忽视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学将无所依托。而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再去思考上面的问题,就可以发现在文本的一些细节中,确实存在着可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营养。

例如,课文的一开始有这样一段话: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根据笔者的经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梁实秋所说的苦闷,而是多多少少的存在着的一丝俏皮心理——一只原本凶猛的鹰,却被人训练得只能跟在人的胳膊上行走,学生的内心常常有一种满足感。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心理真实的存在于好多人的心中,我们且不去追究这种心理的来源,只想强调的一点是,如果在教学中不矫正学生这样的心理,那很难说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成功。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让学生对被驯服的鹰有一种同情心就行了呢?答案显然并非如此。那么答案从何而来?显然就需要在文本的阅读中寻找。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的动力可以由教师的问题来提供,笔者在教学中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去除自己内心的那种不太好的认识,你觉得最好的答案在哪里?好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将自己的眼光投入了课文。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了这样的反思,他们自然就会去重新阅读课文,重新发掘文本的细节。而这样的一个阅读过程与最初的阅读就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时候的阅读是有目的的,是想解答心中的疑惑的。开启了学生去探求文本细节的空间,那么隐藏与文本细节中的一些营养也就会逐步显现。

二、用学生的解读过程实现营养汲取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想明确的一点是:对学生成长有作用的营养,应当来自于学生的自主发掘过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笔者选择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种自主驱动力,然后去解读文本。

比如对于上述一个问题,有急于求成的学生在重读课文时,对课文一开始“我爱鸟”三个字重新给予了重视,并且寻找出其中的“爱”字来作为回答,认为人要有博爱之心,要对被驯服的鸟或者其它动物有怜爱之心,这样由己及人,就可以化解心中那种不好的想法。笔者肯定了这样的思考,同时提醒他们,要寻找到更好的答案,那就必须通读课文,精读课文。于是也就有了新的发现:

有学生提取出这样的一段: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崛起单调;有时是合唱……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客夜闻此,说不出的什么酸楚!这是一位多情善感的学生,当她带着提升自己思想认识高度的目的,重读这一段时,她忽然心生感触,认为鸟也有一个精神世界,而不同鸟类所营造的世界,恰恰能够给人类带来不同样的感受,这是鸟为人类的付出,因此人对鸟的爱应当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怜悯性的。这一认识在彼此看来非常有价值,因为这种认识能够根治笔者上面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那种同情心,坦率说,那个时候产生的同情心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只有经历了咀嚼文本后的感悟,学生所形成的认识,才能催生他们心灵境界的提升。

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去分析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2]实际上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隐藏在文本细节中的营养价值。

三、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细节解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类似于这样的教学环节还有好几个,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能够基于不同的段落,寻找到不同的细节,然后生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给语文教师提了一个醒: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定要重视细节的解读,而且这个解读过程必须交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形成认识,才是文本解读的成功——相应的站在教师解读教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才能证明教师教材解读的成功。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阻碍就是教师的应试教学取向,这种教学取向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认识,将一些现成的观点灌输给学生,在课程改革之初,这种方式就被确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而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没有帮助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3]坦率的讲,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并不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初中语文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沉浸到文本的细节挖掘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学生所需要的精神成长营养,这种营养才是支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支点。

由此可以进一步认为,初中语文文本解读需要关注细节,在关注细节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对细节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课文精华的关注,对吸收文本营养的关注。只有关注到了细节,学生才能领会到这些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而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要素而言,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所以说,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这样才能发挥出文本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细节营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