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先贤茔葬苏州西南诸山考
——以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为例

2020-02-25 00:22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昆山

刘 军

(1.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古人身故后,都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江苏昆山这片灵秀土地上,安葬着乡贤归有光、顾炎武等人。但昆山地处太湖流域,地势低洼,境内湖港交错,平原地带稍加开掘即可遇到地下水,不太适宜安葬。昆山境内的马鞍山海拔84米,百里平畴,一峰独秀。这座小山上曾有多个先贤墓葬,如郭翼墓、黄子澄墓等,今皆废。至今,马鞍山脚下还保留着南宋词人刘过的墓。

也有一部分古代昆山人,或因家族祖墓本在苏州西南诸山,或因苏州西南诸山地势较高、风景宜人等原因,选择长眠在苏州西南诸山中。其中,有几位著名乡贤的墓葬被李根源写进了《吴郡西山访古记》(以下简称《访古记》)①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民国十八年(1929)曲石精庐李氏家木刻本。本文所引李根源语皆出于此,不另注。中。

1923年,因反对军阀曹锟贿选,身居要职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政府,举家寓居苏州。1926年农历二月,李根源决定前往苏州西部山区,访碑寻墓考古。后来,他将1926年至1929年间前后三次在苏州西郊如天平山、穹窿山等几十座山上考察的碑文古墓、名胜古迹经历,以日记形式写成《吴郡西山访古记》。李根源对名人墓葬做了甄别与考察工作,对古墓的保护情况也做了严谨的记录,因而此著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在洋洋六万余字的记载中,有数则关于昆山人墓葬的介绍。这些昆山人多为地方名人或朝中重臣,长眠于苏州西南诸山的怀抱。如今,随着岁月变迁,这些墓葬大多不可考。李根源1926年的访古使这些墓葬以较为完整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录。本文将以李根源考察的时间顺序,逐一介绍这些昆山先贤的墓葬。

一、徐乾学墓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清代藏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昆山三徐”中的老大,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月,徐乾学卒。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刑部尚书徐乾学墓在吴县十九都十六图盖字圩。”①《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五,光绪刻本。而《徐氏家谱》则记载徐乾学墓在吴县十二都十二图盖字圩,与《江南通志》《苏州府志》的记载是相符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南巡,泊舟昆山,登马鞍山,游徐氏遂园,徐乾学之弟徐秉义在《谢恩表》中云:“又蒙上谕,察知臣兄弟之墓一在邓尉一在虎丘,俟回跸苏州时,遣官祭奠。闻命搏颡,感激涕零。”②《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四十七,光绪刻本。可见在康熙心中,徐氏兄弟是有一定分量的。

诗人查慎行作诗《重过邓尉大司寇徐公墓与公子观卿话旧二首》,其一云:“昔会尚书葬,重来二十秋。好山增气色,高荫郁松楸。贱日蒙青眼,流年感白头。及门多著录,捡点几人留。”③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抒发光阴易逝、人生几何的感叹。乾隆年间金石家王昶受邀与友人同赴苏州西山看梅,作诗曰:“春林鸟乱啼,春山已及曙。遂由思翁祠,并瞻憺园墓(道旁经过董文敏徐健庵两公墓)。”④王昶:《春融堂集》卷二十三,清嘉庆十二年(1807)塾南书舍刻本。嘉庆元年(1796),70岁的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应邀赴邓尉等山看梅,作诗《嘉庆元年元旦试笔》云:“想见名卿气力雄,要留爪迹雪泥鸿。黄金买得春山阔,死葬梅花万树中(山中有徐健庵墓)。”⑤赵翼:《瓯北集》卷三十八,清嘉庆十七年(1812)湛贻堂刻本。这两首诗的作者认为,徐乾学葬身青山丛梅之间,不失诗意。

关于徐乾学墓葬具体情况的文字并不多见。1926年农历三月初二(4月13日),李根源计划游光福山、邓尉山、吾家山、青芝山、弹山、铜井山、玄墓山等地,访徐乾学和徐枋等人墓葬,他在《访古记》中这样描述徐乾学墓:“经张氏墓道、城隍庙、费家河,至凤冈峰,有昆山徐健庵尚书乾学墓,立双狮,外石坊、龟趺二桑田中仆碑一方,字磨损。有池,内石坊、石马、石虎、翁仲完好,亦最精伟。墓围刻画工致,惜半倾坍。”(卷一,《初二日》)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徐乾学虽辞世二百多年,在当时看来,其墓保存还算完整。

据新编的《光福镇志》记载:“原墓四周青石罗城,牌坊高大,翁仲、石兽雕刻精致。如今残存石羊、石马、翁仲,为明代遗构,其墓穴、月池尚存。”[1]79

二、顾鼎臣墓

就在访得徐乾学墓这天,李根源继续跋山涉水,寻访古墓,在寻吴梅村墓不得时,意外访得昆山顾鼎臣墓。

顾鼎臣(1473—1540),字九和,昆山人,弘治乙丑(1505)进士第一,历官修撰、左谕德、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月,顾鼎臣卒,赠太保、谥文康。《皇明从信录》记载:“鼎臣昆山人,性乐易无畦町,自入讲筵,即辰之于上。及卒,遗表劝上亲贤爱民,保护圣躬。上览之,甚卓,辍朝一日。”⑥沈国元编:《皇明从信录》卷三十,明末刻本。据(崇祯)《吴县志》记载:“少保兼太子太保、英武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康公顾鼎臣墓在潭山。朝廷遣官营造。”⑦牛若麟修、王焕如纂:(崇祯)《吴县志》卷二十八,明崇祯刻本。朝廷如此看重顾鼎臣,那么由朝廷修建的顾鼎臣墓,当是规模宏大的。

李根源《访古记》中这样记载顾鼎臣墓的情况:“过聚坞,至焚山,有弹山大王庙,祀汉吴汉,古柏六七株,森虬蔽空,旁为明昆山顾文康公鼎臣墓。鼎臣,撰《步虚词》之状元宰相也。墓地广百余亩,有标、翁仲、石兽等,建丰碑四:一诰敕二道:正德元年八月二十七日;嘉靖八年五月十八日。二诰敕二道:嘉靖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嘉靖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四日。三御祭文。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顾公神道碑》,赐进士第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袁郡严嵩撰,赐进士第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长沙张治书,赐进士第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余姚李本篆额。据此观之,鼎臣盖嵩党也,其人可知矣。”(卷一,《初二日》)

从李根源的记载来看,虽然历经三百多年风吹雨打,顾鼎臣墓仍保存较好,占地辽阔,石碑林立,维持着较大的规模。这和《光福镇志》的记录是相符的,该志记载:“顾鼎臣墓在潭山南之绣球山、七十二峰阁附近。其墓占地百余亩。原有墓标、丰碑、翁仲、石兽,甚为气派。墓碑现置苏州东大街无梁殿碑廊内,翟銮铭。”[1]78顾鼎臣在家乡昆山的口碑是不错的,至今仍流传着很多他的传说和故事。李根源根据严嵩撰写的碑文来判断顾鼎臣的人品,有失偏颇。

三、徐秉义墓

徐秉义(1633—1711),字彦和,号果亭,徐乾学之弟,徐元文之兄,昆山人,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韩菼榜进士第三人,官至吏部侍郎。

康熙南巡至昆山时,徐秉义率子侄恭迎,康熙赐徐秉义御书“恭谨老成”四大字匾额。康熙五十年(1711)春,徐秉义卒。这年五月,康熙曰:“昨日礼部为赐恤徐秉义一本,朕批着给葬。徐秉义学问文章俱佳,任侍郎时并未有效力处。”①《清圣祖起居注》,清康熙间清内府钞本。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康熙曰:“今之翰林迥不及昔之翰林。熊赐履、张玉书、张英、陈廷敬、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王世贞学问甚佳,朕尝与之讲学,故深知其所学。”②同①。可见在康熙心中,徐氏三兄弟的学问文章占有重要地位。

许汝霖在《座主果亭徐公墓志铭》中介绍:徐秉义“以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九日终于故里,春秋七十有九,即以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合葬于马夫人之墓吴县盖字圩新阡”③许汝霖:《德星堂文集》卷四,清康熙间刻本。。这与多种地方志的记载有出入。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徐秉义墓在吴县五峰山博士坞二十都下扇十二都三图阴乐圩;④(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五,光绪刻本。(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其墓在五峰山博士坞阴乐字圩;⑤(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九,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民国)《吴县志》记载,其墓在五峰山博士坞村外平原阴乐字圩。⑥(民国)《吴县志》卷四十,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藏书镇志》记载:其墓在五峰山博士坞。[2]《徐氏家谱》则记载其墓在吴县二十都下扇十二都三图博士坞阴乐圩。

据《访古记》记载,1926年农历三月初七(4月18日),李根源计划游白阳山等地,“出博士坞村,得恭谨老成坊,有华表、翁仲、石狮、石马、石羝等,皆倾仆坟圮。乡人云,乃徐氏墓,四五十年无人来矣。昆山徐秉义,秉义,乾学弟,元文兄,顾亭林先生甥,官吏部右侍郎。康熙南巡,书赐‘恭谨老成’额。今坊刻此四字,可断为秉义墓。”(卷二,《初七日》)

李根源找见了徐氏三兄弟墓中的两座,还有徐元文的墓未见。在《访古记》卷四收录的《察勘吴文定父子墓记》一文中,有这样的记录:“春间,颖芝先生访获清大学士昆山徐公元文墓,在桐桥北境黄土桥。归舟绕道访之,墓之规制颇大,然已残破矣。今次访古,健庵、彦和两墓已得于邓尉五峰,兹又获碣立斋相国,余于公家兄弟可谓有夙缘矣。三公母舅亭林先生墓,在昆山尚书浦,他日必往谒之,以申仰止之思云。”

四、王焘墓

就在访徐秉义墓这天,李根源有计划地去寻找王焘墓,在白阳山、金井坞、五峰山、博士坞、天池等地,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足迹。他在《访古记》中写道:“遍访明昆山王节愍公焘及徐元叹波墓,终不获。节愍,官随州知州,抗流寇死难。”(卷二《初七日》)

1926年农历三月十六(4月27日),李根源计划游阳山箭缺山(箭阙山)、东灵济庙,继续寻访王焘墓。《访古记》写道:“过大石坞,访宋滕章敏公元发、王节愍公伦、明太仆寺卿顾公存仁墓,不得。节愍使金,大节过于苏武。其子之孝,较黄向坚尤难能。其丘墓竟湮没,可慨也。”(卷三,《十六日》)

从以上的记录可看出,吸引李根源数次探寻王焘墓的,并不是墓主的官职头衔有多大来头,而是墓主的人格和气节。据(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王节愍原名王焘,昆山人,明崇祯年间任随州知州,歼灭土寇李良乔,又御流贼,击斩三百余人。贼攻益力,相持二十余日。王焘知道大势已去,必然失败,于是整理衣冠服饰,自杀身亡。贼烧了他的房屋,王焘的尸体直立不倒,贼惊骇而逃,在王焘所站立的土下获得随州知州州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节愍。①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影旧钞本。

他生前在家乡昆山有着不错的口碑,虽出身孤贫,过继之后,从叔觊觎其嗣祖的巨额家产。王焘将家产全部让给从叔,奉养嗣祖母与嗣母。他为人清介,乐善好施,周济穷邻,在家乡与人重修育婴堂,改建文昌殿。王焘去世后,家乡人民建王节愍公祠和双忠祠来纪念他。

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王焘的墓在吴县天池山②(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五,光绪刻本。。李根源数次寻访王焘墓,也曾去过天池山,却寻访不得,其墓或许在当时就已湮没。

五、蔡懋德墓

1926年三月初八(4月19日),李根源从穹窿山出发,继续西山访古之旅。行至小王山,西南行入大圆坞,折至双堰头,发现东面有一座大坟,池坊石马虎羊均全,制作巨丽,已倾败,无碑字,询悉为蔡家坟,已长久无人来。李根源推断该墓应为明昆山蔡忠襄公懋德之墓。他在《访古记》中指出:“忠襄官山西巡抚,与流贼抗战累月,城破自刭死于太原。志载墓在妙明山麓。问乡民,云:‘此大晏岭山脚,妙明山则不知矣。’是否忠襄墓?待考。”(卷二,《初八日》)

蔡懋德,字维立,又字公虞,号云怡,昆山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官杭州推官、祠祭员外郎、江西提学副使,后任山西巡抚。据汪琬所作《前明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级蔡忠襄公墓志铭》①汪琬:《尧峰文钞》卷十四,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林佶写刻本。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春二月八日,李自成攻陷太原,巡抚蔡懋德悬梁自缢,以死报答朝廷。他的尸体被弄残后,扔进了水泊。有人找到他的尸体,私下里购买棺材,草草将其埋葬在南门外的东山冈。大清顺治五年(1648),蔡懋德的儿子蔡方炳、蔡方炌前去运送蔡公的灵柩返回昆山,太原城的人没有不哭泣着送他的。又过了三年,蔡懋德的儿子在吴县妙明山脚下选择了坟地将其安葬。

多种地方志也有蔡懋德葬于妙明山的记载,《广舆记》有文曰:“蔡忠襄公墓,吴县妙明山,葬时有山泉涌出,白鹤绕塚之异。”②陆应阳:《广舆记》卷三,清康熙刻本。妙明山所在何处,是否为李根源所见之大晏岭,已不可考,所见坟墓是否为蔡懋德墓,亦不可查。

六、朱柏庐墓

李根源此次西山考察,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即寻访昆山乡贤朱柏庐之墓。

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有《愧讷集》《学庸讲义》《毋欺录》《柏庐外集》等,所著《治家格言》尤为脍炙人口。(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孝定先生朱用纯墓在吴县阳抱山祖茔。”③(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五,光绪刻本。《苏州郊区志》记载,朱柏庐墓在阳山支脉阳抱山北,民国初吴荫培重修立碣,现已无迹可寻。[3](民国)《吴县志》载:“柏庐先生朱用纯墓在阳抱山北三梓堂,与祖茔近,距周家圩一里。彭定求铭。”④(民国)《吴县志》卷四十,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李根源在寻访朱柏庐墓的过程中,看到了诸多朱氏先祖的墓地和故址,但就是没找到朱柏庐墓。后来在他人的引导下,才一睹朱柏庐墓的真容。

1926年农历四月十六(5月27日),李根源过金芝岭,见岭上有青峰庵,此为朱柏庐高伯祖朱希周读书处。殿悬木榜二:1.“云通灵鹫,乾隆己酉李本立书”;2.“福祐斯民,道光己亥张琢成书”。

据《访古记》记载,农历四月十八(5月29日),李根源计划游阳山西南麓及西南诸独立小山、西白龙寺、昭明寺,访郑尚书起潜、郑虎臣、朱柏庐先生墓。他写道:“余曾出重资求朱柏庐先生用纯墓,乡民周龙福者,于深草中揭出墓碣一方,题曰‘别驾朱公墓’,此明指挥佥事朱质墓也。旁尚有数冢,志载质墓附葬子希范、希阳、希虞。范志,朱希周撰;阳志,王执礼撰;虞志,王锡爵撰;表,申时行撰,名墓也,应护持之。见《观复堂稿》。”(卷三,《十八日》)

李根源继续向西,至阳抱山,访朱柏庐先生墓。在阳抱山西南找到朱柏庐九世祖、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朱德润的墓,并由此推断“此必为朱氏祖墓基地。”(卷三,《十八日》)据《石仓历代诗选》之《附虞集跋》⑤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方鹏撰《昆山人物志》⑥方鹏:《昆山人物志》卷十,明嘉靖刻本。记载,朱德润祖母施氏病危,时朱德润正在其母吉氏腹中孕育,吉氏侍奉老人至孝,施氏希望能在去世前看到孙子降生。随着老人病危,朱德润的祖父朱应得去阳抱山为妻寻找墓地。施氏做一梦,梦中有伟丈夫劝施氏勿夺其宅,愿自己成为其孙以报恩。果然,朱应得掘地五尺,得石一块,刻有“太守陆君绩之墓”,旁有刻石曰“此石烂,人来换”,且此石果然断裂,朱应得赶紧命人将其掩埋,重新寻找墓地。伟丈夫再次入施氏梦中,曰:“感夫人盛德,真得为夫人孙矣。”而后,朱德润生,施夫人殁。《水东日记》《菽园杂记》《苏州府志》《吴都文粹续集》《梦占类考》《元明事类钞》等典籍记录了这一细节。

李根源据朱柏庐之父朱集璜的《阳抱山墓祭文》,考得其十世朱应得、九世朱琼、八世朱德润、七世朱吉、六世朱永安、五世朱夏及其高伯祖朱文(状元朱希周之父)等人葬于阳抱山。另据朱集璜《练塘墓祭文》《中山墓祭文》《静明寺前墓祭文》《北山墓祭文》《宝华赐茔祭文》等文可知,朱氏先祖分散葬于多处,阳抱山祖墓较为集中。朱集璜在《阳抱山墓祭文》中指出:形家谓此地有凤凰展翅之势。①朱集璜:《观复堂稿略》,明崇祯刻本。朱集璜制定祭规,不辞辛劳,组织子孙和族人轮流祭扫练塘、阳山、宝华等地祖墓。

朱柏庐在保护祖墓方面用力甚多,其脍炙人口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有句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②陈弘谋辑:《五种遗规·养正遗规卷下》,清乾隆培远堂刻汇印本。朱柏庐对族人春秋祭扫祖墓,以笃孝教育子孙的传统颇为欣慰,在《睢阳朱氏祭册序》一文中,他说:“始祖秘阁公墓下祀产,迄今陇亩依然未之有改。”③朱柏庐:《柏庐外集》卷三,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津河广仁堂刻本。在《记盗葬谳词碑阴》④同③。一文中,他详细记录了其十二世祖朱大有墓为张辅臣盗葬其父,以及朱氏后人据理力争的过程。

彭绍升在《朱致一行述》中云:“置义田,修墓祭,赡宗族,友爱诸弟,白首无间。”⑤彭绍升:《二林居集》卷十九,清嘉庆四年(1799)味初堂刻本。据杨无咎《朱柏庐先生传》⑥载朱柏庐《愧讷集》卷首,清雍正刻本。记载,富豪贿赂阳山的守墓人,出售阳山朱氏祖墓前的土地,作为安葬之用。朱柏庐听闻之后,说:“祖宗体魄所在,而他姓实逼处此,先灵能无恫乎?”他急忙命令朱氏子侄到相关领地的官吏申诉,但豪强的势力甚强,占地局面不得改观,朱柏庐为此食不下咽两年,尔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接下来又发生了新状况,阳山的贫困山民偷偷将朱氏祖墓旁的大树砍伐卖掉,朱柏庐对此现象既担忧又同情,他说:“贫不聊生以致此。”于是设膳族田,将田所产之粟送予阳山贫民,从此砍伐树的情况渐渐少了。

李根源在朱氏祖墓附近搜寻,没找到朱柏庐的墓。他在《访古记》中说:“此山掘伐之冢甚多,柏庐先生如在被掘之数,天道难论矣。”(卷三,《十八日》)

农历四月十九(5月30日),李根源预定游阳山耙石岭、象山、东西爪山、箭缺山(箭阙山),再访柏庐先生墓。这一次畅游阳山,让李根源兴致很高,酣畅淋漓。不过,他再次寻访朱柏庐先生墓,仍不得,颇惆怅。

这一年的九月初二(10月8日),在吴荫培的陪同下,李根源再访阳抱山,寻访朱柏庐墓。他撰文《祭惠氏三经师暨朱柏庐先生墓记》,指出,在光绪初年,柏庐墓被坟客姚姓所掘,吴县生员程敬之遇见并上前阻止,朱柏庐的棺椁才得以保存。吴荫培访得程敬之子程叔渔,程叔渔给李、吴二人带路,寻访朱柏庐墓。他们乘舟而行,舟泊周家圩,步行田陇间约一里,由獾墩登山,至柏庐先生墓,墓虽未伐,土已削平,砖椁外露。李根源说,他当时不知道彭定求撰写的二千余字的《朱柏庐先生墓志铭》,是否已经刻在石头上,并埋在坟墓里边?考虑到这是先贤的墓地,未敢擅动。柏庐先生墓被破坏的现状,观之令人发指,但李根源仍觉得庆幸,能查到柏庐先生墓之所在,得以从事修缮。他觉得这是柏庐先生忠孝之诚的感召,才让其墓没有被凶人所掘伐销毁!

柏庐墓为己山亥向,对平王山,地名北三梓堂。后为程坟,右为姚墓。据《访古记》卷四《祭惠氏三经师暨朱柏庐先生墓记》记载,程叔渔云:“元朱提学墓则名南三梓堂,两墓域虽分距甚远,皆朱家山产。”柏庐先生墓未附祖墓,新阡也。难怪李根源多次在阳山朱氏祖墓附近寻找柏庐墓未果。程叔渔又说:“与彭墓志合。”陈祭礼祭之。

李根源指出:“吾师少元先生尝举柏庐先生语教小子曰:‘有耻便是立志,不立志便是不知耻,安乐忧患与生死初非两截,步步安乐,便步步死,步步忧患,才步步生!’何等痛切,敬书于编,并诏当世。”(卷四,《祭惠氏三经师暨朱柏庐先生墓记》)可见朱柏庐的道德学问对其影响之大。

猜你喜欢
昆山
冈隆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冈隆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冈隆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