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2020-02-25 13:26
山西农经 2020年23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毕业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 山西 晋中 030801)

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就业稳定则人心安定、家庭幸福、国家更加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就业大计,曾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迁,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时俱进,展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前毕业后为了能够安家落户而四处忙碌奔波的情况已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在毕业时表现出特有的“淡定”,并不着急当下签一份令家人放心的工作,而是持观望的态度,驻足不前。这种新型的“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导致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进行就业率的统计和就业指导时难以摸清方向。

客观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对于落实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慢就业”的内涵及类型

“慢就业”,从字面意思理解,重点是一个“慢”字,是指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继续深造又不打算立刻就业,而是选择兼职、游学、创业考察、等待机会等方式,暂不就业或延长就业时间,在一段时期内暂未形成相对稳定或较为正式劳动关系的现象[1]。随着社会发展,选择多样化和认知多元化并存,学生毕业后不着急就业(包括各种就业形式,例如灵活就业、合同就业、拟升学、参军入伍、出国深造等)的现象,在毕业生群体中日渐增多。从某种程度上讲,“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慢就业”现象并不是一时兴起,今后还会存在多长时间,这种“慢就业”现象是应该全部被规避还是应该合理区分不同类型,值得深入研究。

“慢就业”作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种现实情况,与毕业生本人的就业意愿、个人求职能力、学校培养、家庭条件、求职市场等因素有关[2]。根据毕业生“慢就业”的不同表现,经过调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 种类型。

1.1 目标清晰型

这类毕业生放弃以前传统毕业求职的发展路径,把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理想相结合,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例如准备升学和出国深造、准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1.2 目标模糊型

这类毕业生在离校时,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清晰地规划。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60%左右的毕业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得过且过,40%左右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抱着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心态逃避就业,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受周围同学、家人的影响,有从众心理[3]。

1.3 目标优越型

这类毕业生在毕业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这些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既可以给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也可以给毕业生推荐一些就业职位,导致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慢就业”[4]。

2 “慢就业”的成因

2.1 在就业方面有更高期待

经过调查,高校毕业生有51.7%是由于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又不愿意屈就而选择进入“慢就业”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足促进实现自我价值。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层需求理论[5],在当今物质生活越来越繁荣的社会,毕业生中以谋求生存而就业的需求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是把主动选择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通过参加志愿者、游学、公益活动等,以期适应社会、增长见识,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欢的工作。

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自身求学回报率有更高的期待。“95 后”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教育培养投资较大,有实现自我价值和学以致用的需求,期待有更好的价值回报。这种心态容易让部分毕业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容易让他们忽视任何工作都需从头开始、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2.2 有更多就业选择空间

随着社会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加速发生变化,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空间。据调查,有5.4%的毕业生怀着“丰富阅历”的目的而延迟毕业时间;有40%的毕业生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寻找就业机会;有10%的毕业生正在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工作。以前的“毕业即就业”想法在新时代大学生的脑海里已不复存在,导致这种状态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更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多的考量,例如继续深造,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创业等。另一方面,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毕业生家庭条件富裕,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导致部分毕业生择业心态放松,没有为生存而迫切踏入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宽容性、多元性、活跃性),促进了新型职业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等新业态迅速发展,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自由职业的机会。另外,社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创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激发了毕业生的创业活力,使部分毕业生从内心开始排斥以前那种找工作就业的想法,而是积极投身于创业大潮中。

2.3 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认识有所欠缺

据调查,部分毕业生进入“慢就业”状态是由于对未来工作单位的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特别是对大城市、大企业、机关等部门比较热衷。这种现象的出现引人深思。一方面,目前部分学校缺失精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初中等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把职业规划纳入到启蒙教育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虽把职业规划纳入了学生们的必修课,但由于授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通过看视频、听讲座等方式无法真正达到精准教育的效果。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方向迷茫,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强,在毕业季的各大招聘活动中感觉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受家长及周边环境的影响。部分父母比较愿意孩子毕业后选择距离家近且“体面”的工作,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想让孩子找份“铁饭碗”工作,这种传统的家庭思想对毕业生的求职心理有直接影响。

3 缓解“慢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主动提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慢就业”的根本途径。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自己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认清自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前做好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客观的认识,并持有合理的就业期待,主动接受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给予的指导与服务,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2 分类指导,精准服务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平台,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生涯教育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手段优化专业设置,并灵活设立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求职砝码,让学生明白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同时,可以依靠学校辅导员等与学生密切接触者,对“慢就业”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服务。

3.3 整合资源,深化合作

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平台。“慢就业”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由于供需不匹配造成的,这种矛盾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合力解决。①社会方面。政府可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更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适合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岗位。②学校方面。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拓展符合本校办学方向的就业市场,深化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活动等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同时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例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招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和地方项目。③家庭方面。家长应理性看待“慢就业”问题。虽然大多数家庭暂不需要毕业生立刻就业来给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但为了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应给予他们早早步入社会的机会,并改变以往单纯以收入高低论成败的思想[6],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培养他们务实的态度。

4 结束语

“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应理性对待。通过对“慢就业”成因的探究,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对策,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四维一体”的就业指导机制,使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毕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我们今天毕业了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