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精神培养的高校国防教育研究

2020-02-25 15:34翁圣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防集体精神

翁圣波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17)

0.引言

在国际教育委员会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报告当中,明确指出:为了更好的顺应将来社会所需以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教育教学工作应紧密围绕善于求知、学习做事、懂得共处、清楚做人这几大支柱,来重新策划与安排,其中懂得共处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应具有和社会和谐相处,和他人一起生活的技能,强调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 集体合作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团体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服务精神的综合体,在充分尊重个体兴趣喜好与成就的基础上相互协作,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进而确保组织的稳定高效运转。 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主要目标,从理论、实践、评价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利用有效措施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1.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

1.1 缺乏团队意识

某些大学生缺少集体荣誉感,崇拜个人主义,无视班级纪律和各项规定,不愿参与班级集体活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将近70%的大学生都不愿成为班级委员, 他们普遍认为这样会减少自身课余时间,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更加明显。 另外,部分大学生宁可在宿舍睡觉或是上网,也不愿加入到形式多样的校园集体活动中,他们并未意识到集体活动对自身成长及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2 宿舍关系紧张

宿舍是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放松以及娱乐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待在宿舍的时间占校园全部时间的50%以上。当代大学生属于“90”一族,宿舍内部的关系比较紧张,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许多学生都有更换宿舍的想法。 我国青年报刊社会调研中心,2018 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大学生曾经为宿舍矛盾感到郁闷,65%的大学生想要调换宿舍。 致使宿舍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异、彼此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大家性格不合。

1.3 师生交流较少

教师与学生应是高校最具代表性的团队协作关系,但在众多教师交流会以及学生探讨会当中,师生之间在日常课堂与课下,始终缺少沟通。许多学生表示授课教师、班级辅导员都具有一定的严厉性,不容易接近,对他们存在敬畏感,无法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而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能独自解决与承受。

1.4 心理素质过低

高校大学生在集体合作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心理问题需要高校加以重视。某些大学生过于自信,经常感觉自我良好,对他人的能力和优势不屑一顾,更不容易轻信别人,内心缺少安全感,多虑多疑。 也有部分大学生心胸狭隘,在合作中出现任何问题,永远都是先指责他人,从未找自身原因,通常推脱责任,完全不顾及团队目标。

2.培养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必要性

2.1 顺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趋势,其整体规模及速度早已超过了个体能够消化吸收的范围,懂得怎样科学高效的和其他人分享信息资源成为了当代人的必修课,更是高效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分工合作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重要任务的顺利完成实则都是交流协作的产物、集体精神的具体表现。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强化引进来以及走出去,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彼此互融,国内各大企业更需要积极地加入到世界分工行动中,在和世界众多优秀企业相互竞争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因而对具有合作精神的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

2.2 弘扬集体精神的现实需要

集体主义精神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是消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效利器。 作为国家未来以及社会精英的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培养个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强化集体主义教学。 集体合作精神在充分尊重个体兴趣爱好与利益的基础上, 要求广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团队荣誉感,将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从培养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为切入点,能够有效强化集体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可操作性,让其更加详细、更加生动,从而提高集体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3 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首先,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在集体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应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每个角色都是无法代替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彼此尊重、体谅宽容,并且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安全感以及归属感,这种感受会让促使他们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其次,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在企业进行招聘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头脑风暴、没有领导小组探讨等各种各样的面试形式,其主要是为了全面考察应届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 由此能够也能够看出,有目的性强化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是提高就业效率和质量有效途径。 最后,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由于集体中每位成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在合作精神的引领下,这些冲突和矛盾并不完全是破坏性的,其中也有很多积极有益的,会激发出某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长时间的集体活动,可以更好的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推动广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学习及工作。

3.基于合作精神培养的高校国防教育实施路径

3.1 在理论教学中渗透

首先在课程安排上,高校课程安排是实现办学指导思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是确保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革新的切入点。对此,在课程安排上,高校应全面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为基本目标,以强化国防教育为入手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合作精神培养课程,并确定相应的学分,让广大学生可以系统化地学习合作精神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详细的要求,进而在实践当中进一步加强,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教育活动有效性、系统性、约束性、普及性等积极的主渠道作用。具体来说,可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结合的形式, 来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军事选修课程内容范围较广,不仅包含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涉及许多当代先进的科技知识。 不仅可以对军事思想理论展开探究,也可对军事基础技能实施训练。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定上,高校应着眼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将合作精神培养的内容有效融入到国防教育专题中,制定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可以满足学生独特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利用丰富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创建浓厚的团队氛围。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小组学习,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自主探讨、辩论会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引领并鼓励学生踊跃加入到讨论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内容互补,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此外,教师应重视课堂中的互动,其是协作学习的重中之重,是交流讨论的表现形式。 互动双方不仅仅是师生,还有学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组之间等,在多样性的教学互动中,最为重要的是队伍中各个成员的踊跃参加、默契配合、互帮互助。 教师要引领学生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进行结合,确保集体整体目标的一致性,提高个体成员的集体合作精神。

3.2 在实践训练中加强

在我国各大高校,新生入学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军训,这也是他们参加的首个校园集体实践活动,接受系统正规的国防教育以及军事化训练,而军事训练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 依据2019 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组成,其中《军事理论》教学数36 学时记2 分;《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3 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 天112 学时,记2 分,其训练形式以班级为基础单位实施统一训练。 军事课内容包含国防知识教育、国内政治时事、宿舍内务整理、拉练、条令教育、实弹射击等。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娱乐性活动都充分展现出军事课的重要核心之一, 即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广大学生既能够掌握基础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能学习到革命英雄们努力奋斗、勇于奉献、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 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学生探索军事技术知识,强化国防意识,拓展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有助于锻炼学生意志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委派经验丰富、资质过硬的军官、士兵对大学生实施系统化的训练,从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进行标准的军事化管理,在学生群体中渗透集体合作意识,对提高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在评价机制中夯实

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对广大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阅兵的形式来检测军训成果,对军事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则是利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检测并计算相应的学分, 将其纳入到学生个人成绩档案中。 从合作精神培养的角度出发,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国防教育效果的检测,增加国防教育在广大学生成绩中的比例,还要制定健全的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拓展国防教育的实际评价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遵从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其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即指导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奖励性原则。 当代教育教学评价的显著特征是,其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内在潜能和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的评价。既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评价,也注重学生德行、心理素质和智力的评价,既注重总结性评价,也注重形成性评价。 此外,高校还要构建国防教育评价标准体制,其指的是将国防教育评价的主要目标转变成详细的、能够测量的、行为性以及实践性的指标体制,并在评价标准中重点体现出合作精神,以此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评价标准体制具体又包含设计评价标准、明确标准权重、确立评定指标等内容。 评价标准体制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评价的有利检测,也是判断国防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更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实施并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举措。 对此,应将国防教育的目标和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将对广大学生合作精神的考核融入到对国防教育效果检测的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与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机制的积极作用,加大合作精神在国防教育中的考察力度,以此来引导和促进高校对合作精神的培养。

3.4 在文化环境中熏陶

首先,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国防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及指导作用。校园文化最明显也是最直观地表现便是在院校开展与倡导、鼓励的丰富活动上,高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活动,关系到学生的梦想追求、思想改变、道德素养、行为自觉、心灵净化、纪律管制等多个方面,进而变成促使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其他文化形态是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其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为,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文化环境质量的主要标尺。当前,校园各种文化活动中,包含国防文化的有效载体比较匮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国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宣传。近些年来,高校频繁出现的思想极端现象,广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分子的恶意挑唆,由此证明了体现理性爱国、集体合作精神的国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地位还有待提升。 对此,高校应通过积极组织国防专题知识讲座,来创建浓厚的国防文化氛围,建立各类国防专题的学生组织、兴趣社团,引领并推动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计划地实施国防专题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在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

其次,应在校园国防文化的建设中,加强国防文化实践活动的渗透性,扩大覆盖范围,宣传并加强合作精神理念。 合作精神的有效培养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更是文化活动当中的形式要求。合作精神培养应在各种校园国防文化实践活动中加以渗透,也可将其纳入到国防教育的专题范畴,设定针对性的活动展开培养和加强。比如,在校园国防文化实践活动中,组织专门介绍、感受军队合作精神、团体意识等活动,让合作精神在高校国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变得更加清晰。此外,集体因素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在高校国防文化的实践活动中,要大力渗透集体精神,这不仅是高校国防文化构建本身属性决定的,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根本目标的必然选择。 团队合作精神在高校国防文化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渗透,既辅助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深化了合作精神培养的基本内涵,让合作精神真正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4.结语

高校国防教育与合作精神培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在目的宗旨方面,国防教育涵盖了合作精神培养的目标,在教育形式方面,国防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合作精神培养提供服务。 因此,从合作精神培养的角度加强高校国防教育,需要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现状,并要深刻意识到合作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进而分别从理论、实践、评价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真正发挥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国防集体精神
我为集体献一计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警犬集体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