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02-25 15:3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孔 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00)

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企业和学校共同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仅可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还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需要和企业协同育人, 通过产业融合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产教融合基本概念

产业融合是我国职业院校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对学生、企业、学校都有着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来说,它指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与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相同。 从微观角度来说,它指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需要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生产过程相对应。换句话说,产教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在产教融合中,学校和企业的目标一致,培养对象相同,双方整合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形成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运行机制是起着引导和制约作用的基本准则。职业院校需要遵循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不断研究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发挥产教融合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运作原则

2.1 遵循市场发展规律

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职业院校应保持独立性和特殊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力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减轻学生就业压力。学校需要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动态、人才需求,针对性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应主动靠近企业,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帮助企业承担产教融合风险。 从本质上来说,产教融合过程,是学校和企业互相利用资源的过程,两者需要保持良好互动关系。 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提供优质资源给企业,也需要合理利用企业提供的优质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延长合作时间,稳固合作关系。

2.2 全面性原则

教育是职业院校的主要功能。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全方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产教融合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校和企业开展产业融合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满足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 坚持全面性原则,可以避免学校开展简单的技能培养活动。 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过程,重点在于育人,贯彻落实全面性原则,可以防止学校将学生培养为工作机器。 学校需要量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需要遵循教育本质属性,自觉坚持全面性原则,发挥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2.3 注重培养质量

培养质量,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力。在产教融合中,职业院校需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产教融合质量, 检测人才质量培养情况,保证产教融合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提高为学生、企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和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注重企业、学生、政府等各主体利益,使各方互利共赢。 职业院校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控制好合作企业的数量和合作规模,合理调控合作速度,避免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产教融合质量。 学校和企业应核算年度合作,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加深合作深度,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企业注意力,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学校既要从宏观层面提升产教融合办学层次,也要从微观层面调整专业设置,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发展。

3.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产教融合各主体积极性不高,使得产教融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政府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干预较少,发挥的作用较为薄弱,使得职业院校成为唯一主体,无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对于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不愿花费资金、资源培养学生,使得产教融合流于形式。部分企业不认可学生技能,只能为学校提供用人标准,并未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致使学生失业现象更加严重。 职业院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学生就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缺失,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实际市场情况,造成教育质量滞后局面,致使产教融合失去实际意义。

3.2 课程体系问题

在当今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协调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有的学校实践课程多,有的学校理论课程多,无法合理培养学生能力。 有些职业院校没有意识到课程比例失衡问题,使得课程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有些职业院校被动接受企业提出的人才标准,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缺乏对企业的调查,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既增加了学生就业问题,也延误了学校发展进程。第三,一些职业院校不了解行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流程,设置的课程无法反映先进技术和学术成果,降低了学生就业率。

3.3 教学方式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拥有更多知识和技术,因此,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控制整个课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凸显,产教融合模式随之兴起。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忽视师生互动重要性,难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主动接受知识,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不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因材施教,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 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兴趣培养并不重视,采取的方式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4 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是教师检测教学成效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教学评价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使用的评价手段落后,只能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的表现。 这种方式,只能对部分学生起作用,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策略,违背教学评价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使用单一评价方式,注重自身主体地位,忽视企业、学生主体地位,使得教学评价不够客观,无法让学生接受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批判性语言过多,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

4.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

4.1 设计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具有社会环境依赖性,它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而变化。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其中设计多个主体,每个主体发挥的作用都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紧密联系。 政府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调整产业融合方向, 通过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企业和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信息支持。 企业需要响应政府号召,和职业院校共享资源、设备、信息,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学校需要依照市场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人才需求, 设置针对性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教育价值,保证职业教育长久发展。学校应落实以人为本培养理念,从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针对上述内容设置多元化目标,使学生成为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将知识迁移能力、应变能力等设置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在设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也要适当将培养目标细化,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计划。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为,能够在理论课程中充分吸收知识,建立系统性知识体系。但在校内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却很难凭借主动力量,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校方可同专业内教师建立合作关系。 专业教师负责提供专业意见,以及该专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高度。 确认专业发展方向后,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未来就业方向,令学生可于在校期间掌握社会竞争力。这样以来,复合性人才目标才可做到有效、高质、完整。

4.2 设置动态化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的更替速度也随之提升,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职业院校应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将产教融合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适应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首先,学校需要了解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分析企业人才需求,研究企业发展方向,设置对接需求课程体系。学校应和企业保持联系,及时和企业沟通,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统一。例如,当企业设定互联网平台发展计划时,代表该企业在未来发展阶段中将以“互联网+”形式优化更新。针对此,为了令学生可更贴近企业经营模式,校方可调整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互联网元素。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校方应增加计算机课程课时,保证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其次,学校需要和企业合作,随时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动态化、灵活化。学校可以和企业构建合作平台,通过平台实时互动,加快产教融合中的信息交流,提高课程体系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该平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运行,一方面企业需要定期输送专业知识,帮助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校方也要通过平台与企业定期交流,可在一周或一月内进行工作汇报。 保证校内教育计划与企业发展计划处于同步开展状态,以免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信息缺失现象。 最后,学校应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中心,重构课程体系,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需要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将企业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引入课程体系,打破教学和工作之间的限制,让学生边学边练,加深学生知识印象,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校方在保留理论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 可在课堂内实现理实并进,教师利用50%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后,剩余时间用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校方也可与企业达成共识,在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教师应与学生一同进入企业内部,观察企业运转结构与日常工作模式,提前帮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模式。当学生对工作模式产生认知后,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锻炼实践能力,提前形成社会适应力。

4.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产教融合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此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采集学生信息,分析学生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匹配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定制学习。 教师可以建立大数据教学资源库,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教育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教师也可在完成直播后,将直播视频上传至学习界面,供其他学生课后反复观看使用。同时,校方可在校园网内开通学习交流板块,该板块内学生可随时发布帖子,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其他学生可在论坛内进行解答,帮助他人学习。而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监控者和引导者,负责观察班内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及时在网络空间中为学生解答难题,保障学生“问即有所得”。 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 等通讯软件和学生交流,传递教育信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

4.4 开展综合化教学评价

综合化教学评价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开展综合化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施综合性评价,给予学生学习信心。 学校可以和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数字化教学评价系统,借助系统采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考试成绩,为教师评价提供参考。 教师应打破评价束缚,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改良评价标准,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提升评价有效性。 教师应重视企业、学生主体地位,邀请产教融合中的各个主体参与评价,提高评价合理性,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 同时,企业人员在进入学校内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但要指出问题,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示范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应对工作。 企业人员的评价行为,主要起到纠正和帮助学生积攒经验的作用。 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则起到核心教育作用,为保证学生能够虚心接收批评,并牢记正确的理论知识,教师应使用鼓励性语言,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优化课程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需要尊重企业评价,引导学生听取企业评价,让学生找到正确发展方向,使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以此实现个人价值。

5.结语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我国职业院校应利用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校特色。 在产教融合中,学校需要和企业积极合作,构建良好合作关系,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良教学方式,利用评价鼓励学生。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