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2020-02-25 21:28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教育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对培育时代新人的意义

2020 年2 月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高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在劳动观、劳动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个体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经过深入研究,精准阐述了劳动及其规律,运用劳动这把“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锁钥”探究历史,认识人类社会,指明人类前进的基本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这种动力之源正是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时代新人,不仅要树立鸿鹄之志,矢志进取,还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在人的本质活动中增强劳动意识

经过前期的探索,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人的类本质作了具体阐述。马克思说:“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劳动是自由的源泉,是生存发展的最好出路,生活劳动是与人本质的属性联系在一起的。首先,劳动是人自主的活动,恩格斯将猿演变为人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他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3]其次,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人从外部世界中获取材料,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也在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力量和能动力,这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历练的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那样,劳动是个人实现自由、产生自主意识的必备条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4]自由本该是在劳动中感受的状态和意义,劳动推动着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有力量、最积极的群体,正确的劳动观能够使他们增强劳动意识,科学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激发具有明确目的的劳动动机,创新方式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建立劳动主体与社会的整体联系,确立自身的职业理想和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

(二)在提升劳动积极性中实现人生价值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社会财富达到了极大丰富的程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谋生这一目的。比谋生更重要的是劳动技能的提升,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展现出来的力量以及不断提升的技能,劳动本身的发展也带动着个体自身的发展。同时,社会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能力进行分工,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劳动,创造丰硕的劳动成果,个体对于社会的贡献正是通过劳动这一尺度来衡量的。

当前多数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就是劳累辛苦,尤其对体力劳动存在着普遍的个人偏见,对舒适和物质的追求置于辛勤劳动、刻苦学习之上,劳动似乎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习总书记曾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都能在劳动中发展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6]这说明了劳动不仅满足人们生存境遇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活动,从而在劳动中成就自身的价值。学校教育是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形式投入到劳动中去,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所需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感受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时代新人,学生是这一劳动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个体自身拥有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自己对劳动的热情,在劳动中真正拥有获得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巩固自己、磨炼自己,把自己塑造为有意识、有创造、主动、积极性和自觉性高的人;在深入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论教育的效果,使个体本身切实体会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和宝贵价值,在思想意识层面引领时代新人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三)在营造良好氛围中强化责任担当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被深深刻上社会关系的烙印,人的思维、价值取向以及地缘、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等,在丰富多彩生活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时代新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良好氛围对时代新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理解劳动致富、劳动幸福的真谛,尊重劳动带来的珍贵成果,承担起劳动奉献人生的责任。当前,在满足温饱生存的基础上,会衍生出更多类型、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需求的手段也会更丰富。为了满足更多类型、更高层次的需求,需提升时代新人的劳动意识,营造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激励时代新人献身到伟大奋斗中去。

为了让劳动折射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培养时代新人,让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平等对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十分必要。当今,物质生产及其相关的超越,时代精神的阐释和传承,需要时代新人将劳动之心落在行动上,把责任担在肩膀上,以行为促进行为,以担当带动担当。在劳动过程中端正态度,使劳动成为巩固、提升自身品格的重要载体。时代新人学习勇于探索创新、专注辛勤付出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就是在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新人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尊重每一份劳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之下,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依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8]《辞海》这样解释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9]《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解释:“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10]时代新人的劳动认知和实践会受到劳动观的影响,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以加强劳动观的教育先行。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人生观的学习,同时要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的阐释结合起来,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创造人本身。生物学意义上研究得出: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论,其中从类人猿到人的进化演变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借助劳动,并将其作为人从动物界逃逸的关键桥梁。动物是本能地去适应自然界,是消极的、被动的存在物,而人是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来改造自然界。在这一变化的背后,人通过双手捡拾基本的生活资料——食物,除了用双手从事的获取食物的本能劳动,为了生存需要,双手开始制造一些防御野兽和处理肉食的石具。马克思曾经概括:当人置身于自然并改变自然时,同时也在改变着人自身,人类从中获取物质生活手段。在这里,劳动是代表着人的可能性将会实现的劳动。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在创造人类社会的同时还创建了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这就表明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催生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劳动使得社会成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从总体上来讲,人类社会是向前进的。那么是哪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马克思指出: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不是精神或观念,而是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从劳动历史观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正是因为有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人民才能把握住当下的幸福,开拓出未来的幸福。时代新人要始终牢记劳动的重要作用,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让一朵朵期望之花逐渐绽放,在确证自身价值和力量的劳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持续劳动的动力,实干兴邦。

(二)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提出新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强调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要素的本源性和创造性,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在本质上阐述了劳动在经济社会中的位置。从经济学角度讲,“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物质价值的活动。”[11]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依靠劳动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是活的劳动生产能力。活的劳动生产能力是实现商品价值和资本增殖统一的关键因素,是获取现实物质利益的重要载体。真正自由的劳动是和人的创造性和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通过林木盗窃案和摩塞尔地区事件,意识到现实物质利益的重要性,从而深入探究政治经济学,更加着眼于现实生产的劳动本身。在共同协作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才会真正获得劳动的社会意义,在更大规模协作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价值、创造出新价值,财富的积累也越庞大。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依靠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将“劳动美”与“中国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成就伟大事业注入鲜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必须要让全体人民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时代下,中国模范工人精神来自于人民大众,劳动过程是中国模范工人精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劳动方法和劳动理念。时代新人在劳动实践中成长,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敢闯敢当的现代化人才,积极融入先进集体,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出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劳动是提升人生境界的载体

使劳动成为人全面发展的载体,深切认知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就表现出要为全人类幸福奋斗的:人道主义的劳动精神:“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2]当时,功利主义是社会人员选择职业时的普遍追求,职业是劳动分工过程中的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职业选择。马克思认为:人有自主选择职业的自由和权利,这种自由和权利需要审慎地使用,选择职业时需要合理考虑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智力水平、身体情况,经过深思远虑之后作出选择。“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13]

马克思还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巨大力量正是来自于劳动者的物质力量,被赋予伟大使命的劳动者,被激发出强大的物质生产和创造能力。只有当全社会共同享有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阻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素被消灭才能实现。那时,以时间为尺度的劳动价值衡量,获取劳动报酬的标准也就归于消亡,人们各尽所能、自由创造,劳动内化为人丰富性的一个方面。

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是用中国本土化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范式,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入阐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明天。”[14]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他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5]习总书记一直强调个体通过劳动体现自身的价值,彰显劳动的磅礴力量,对社会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作出贡献。

三、培育时代新人展开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

《意见》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为培育时代新人展开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加强劳动教育,使青年学生积淀深厚的劳动情感,培养科学的劳动习惯,为国家和民族增添璀璨光辉。同时,在此次调研回收的302 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在“您对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的建议?”这一问题上,67.54%的调查对象都对如何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发表了看法,在表达自己“持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上,71.52%的调查对象都认为自身观念较强或很强。在调研、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课题组探究展开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加强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一)拓宽劳动教育平台,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展开劳动教育中承担着主要任务,劳动教育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都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从调研结果来看,想要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去,采取多姿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加深对理论基础教育的生动印象,打造具有鲜活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已经不适合培育时代新人,为他们拓宽劳动教育平台,积极地提升劳动技能,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应聘上这些岗位,在工作中、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和交流能力。除了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劳动的兴趣,使大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大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参与公益活动,例如:校园清洁日等主题性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理解相关主题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些公益活动体会到创造价值的可贵之处,在开展公益活动提升组织协作的能力,提升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在开展公益性活动之前,凝聚学生的智慧对活动的主题进行凝练,设计出具体的活动策划和活动细节,在主题性的公益活动中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走进工厂、走入基层,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感受劳动的风采,加深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掌握工作技能的过程中,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认知,使劳动教育与就业问题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中去,增强责任意识,获取精神财富,使实践活动成为劳动教育的鲜活教材。

(二)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构建与德智体美劳相互协调、相互辅助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适应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这种劳动教育体系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出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覆盖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健全劳动教育体系,还要健全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保证全体师生能够在制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保障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保证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学习。经过有效的学习以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考核机制,改变过去单一依据文化课成绩作为评判的标准,将劳动教育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也放入考核之中,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劳动教育真正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绽放光彩。

为了使劳动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实施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政府应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去,引导高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对高校劳动教育经费的投入,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介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高校应该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要求和有关细则,制定出劳动教育的相关计划,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体验,使学生更好融入现代劳动教育环境。高校既要加强劳动理论教育,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不断提升时代新人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的开发。在家庭教育方面,转变家长的劳动观教育理念,家长要为学生做好热爱劳动的榜样,施展劳动技能、创造技能,营造踏实肯干,创造美好生活的风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增强独立意识,保持强烈的责任感。

(三)发挥自身教育本体功能,让热爱劳动蔚然成风

习总书记在2015 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6]想让劳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自身对劳动的领悟及领悟后的行动也是极为重要的。时代新人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要由内而外地增强自身劳动的自觉性,不断地提升劳动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时代新人要树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深刻理解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在于个人享受,而在于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通过劳动观教育,时代新人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除了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外,积极地参与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时代新人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勇敢面对各种困难,懂得运用头脑,视细节如全局。在实践中认识自身的不足,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并自觉寻求改进,充分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个人在理解并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后,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劳动行为外化于行。此外,还需要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机会使自己形成一种自觉劳动的行为方式,获得勤奋踏实的做事态度,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代新人作为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真正地体会过劳动的快乐,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劳动行为的魅力所在。通过劳动,时代新人收获持续的快乐感、满足感和尊严感,对自己从事的劳动充满热爱和崇尚之情。作为承担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摒弃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努力奋斗,在劳动中碰撞出火花、唤发光采。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