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0-02-25 21:28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英语教学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学英语中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如何寻找英语知识与思政之间的关联,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在培养学生英语专业能力与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需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对我国英语人才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让当代大学生符合国家与社会的需要。[2]英语专业人才不仅要起到消除语言障碍、促进交流沟通的作用,还要具备对外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素质和能力。

(二)学科建设需要

大学英语是中西方思想频繁碰撞、中西方文化密切交融的课程。英语既具备工具特性,又具备人文特征。在学习英语期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不断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如很多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了解远远多于对我国传统节日,对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提不起兴趣,但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十分热衷。鉴于此,系统地在英语学科建设中融入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成长需要

开设语言学科,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主题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对经典名著的解读,又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在学生开展这些学习与探究时,适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成长之路非常关键。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一直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学生心理、思想上的建设有所弱化。

(一)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程度低

思政教育是一种思辨性和哲学性都很强的复杂系统学科,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对思政教育或多或少有一些抵触心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们还是按照自身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忽略了对教学资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设计,未能从思政课程的角度出发,将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意志、素养、信念等方面的培养,致使思政教育与英语语言、文化、思维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

(二)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单一

教学过程中,英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融合途径相对单一,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无论是课堂导入、知识讲解还是课后巩固,依旧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未能在理论的输出过程中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情境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且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互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心诉求缺少深入的了解,经常出现“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之外又缺乏实践机会,这些问题均导致实际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意识淡薄

大学英语课堂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也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各项英语技能,往往忽视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3]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们还是更加注重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功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却轻视了语言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和价值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英语专业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够扎实,对于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难以给予全面透彻的分析,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有理说不清的现象,在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处境。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

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内容多、课时长等特点。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几乎都要上四五节英语课,再加上一些平常的练习、考试等,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课程的接触是十分频繁的。英语也给学生人文素养、价值观念、思维认知等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相应地,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思政教学的落实者,大学英语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从而为“英语思政课堂”的开展打好基础。正如在2014 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所讲的一样,要做好教师,除了要有扎实学识之外,更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想促进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机渗透,大学英语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4]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抓住学习与进修机会,增强中华文化素养,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以自己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为学生做出示范,为思政教学工作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二)建设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资源库

在英语课堂中,对英语语言点的学习与练习占了很大比重。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策略地将一些英语知识点拓展,引导学生由英文单词和表达联想到我国的一些文化与精神品质中。[5]具体来讲,建设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资源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找准结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英语教材中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课前应进行系统整理,分类,找准其中思政教学的融合点。如在引导学生学习“Friendship”(友谊)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紧紧抓住友谊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中的“情谊”是什么,有哪些特质,还可将话题延伸到当前中国与全世界人民都在经历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上,将疫情危机化为思政教学的契机,挖掘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鲜活例子。有如在疫情暴发初期,巴基斯坦就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30 万只医用口罩,800 套医用防护服与6800 副医用防护手套支援中国的感人事例,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并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了解疫情期间中国与其他国家缔结起的深厚情谊。

2.设计主题,感悟丰富多元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以单纯的英语知识为主,很少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因而也较难让学生感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文等。为此,有必要设计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元的课堂活动,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学习《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一》第一单元“The pursuit of dream”(追逐梦想)的主课文“Deaf DJ”时,教师就可利用主题演讲的方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主人公Robbie Wilde 虽然从小耳朵失聪,但是经过刻苦地训练和顽强地拼搏,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打碟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主题设计,让我们感悟到主人公拥有的坚毅、勇敢、执着等品质,体验了来自异国他乡人所经历的不一样生活学习场景,但却又兼有同样的价值追求。

3.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坚守理想信念

听说读写的扩展语料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补充资源,扩展语料因为限制相对较少,可以自由选择,因此比较容易选择出和所学内容有关联,同时也包括具体思想教育元素的语料。例如:在讲授《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视听说教程二》第二单元“Water”(水)这一主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如何从身边做起,切实有效地保护周边的环境和水资源?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之后各小组之间再互相评价,最后再由教师逐一地点评并总结。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深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三)课上课下双管齐下,实现思政教育的多维渗透

大学英语课程既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又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课程本身蕴含着除了英语语言的知识点之外,也蕴含着丰富人文内容。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课堂上思政教育的渗透,在课后也可将大学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给学生推送多媒体形式的阅读听力写作口语的课后资料,布置每天的课后补充资料的任务,分专题对学生的就业观、亲情观、友情观、金钱观、环境观和世界观等进行引导,对思政领域的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播正能量,树立民族自信。具体的课下补充材料任务可以是用英语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进行英语配音,也可以是在课外作业布置时鼓励学生在口语写作等输出表达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这样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可以补充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英语教学质量提高以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广泛搜集思政热点,运用各类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活动中,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