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

2020-02-26 13: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管理效率原则环节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0.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含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师资管理及服务管理等内容。其核心诉求,是利用现有资源达成教学、科研目标。由此可见,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合理配置资源,及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滞后于社会发展,各项资源难以得到优化利用。同时,高校的发展模式较为固定,贸然改变必然引发负面影响。TRIZ理论是通过转换观察视角,从现有事物中提取创新灵感的研究方式。借助该理论可使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在稳定的环境下逐步得到改进。有鉴于此,本文将透过TRIZ理论的分割原则、合并原则、廉价短寿原则、自服务原则,分别提出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

1.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1 管理效率偏低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效率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权分配不明。我国高校规模庞大、部门众多,组织各部门开展合作,必然会消耗高昂的管理成本。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组织管理工作会出现官僚化倾向,管理效率将进一步下降。管理效率的本质是本质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在保障产出的前提下压缩成本投入,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常规手段。但庞大且存在官僚化倾向的管理体系,必然会降低管理效率,各项成本难以压缩。例如,部分高校的财务审批工作极为繁琐,小额采购也需经过不低于六项的审批环节。从表面观察,这样的审批流程似乎更加严谨、可靠。但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审批按项目众多,各部门均无法对每项支出作出详细核对。当出现问题时,常常会产生因职权不明而带来的相互推诿。这样的管理机制必然会对管理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1.2 资源利用不充分

资源利用不充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利用有限的投入,实现既定的教育、科研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案,是依据产出设计投入,即预算制管理。但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多数高校并未完全依据产出设定预算,而是依据人员编制与宏观目标确定预算额度。这一问题,将导致预算设计不精细,各部门为获得预算常常夸大本部门重要性。同时,由于教育工作难以得到量化评估,因此管理部门无法准确估算各部门权重。这一问题,必将对预算使用效率带来影响。例如,科研工作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但部分普通院校并未向科研工作提供足够预算,以至该校迟迟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招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均将受到影响。综合分析,受到多重条件限制,以预算计量的教育资源,难以得到科学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无法提升。

1.3 管理工具陈旧

现代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管理工具,但多数高校的采购理念相对落后,多数管理工具已极为陈旧,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技术需求。例如,计算机设备与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底层技术。在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计算机设备承担着各项存储、计算、信息传输任务。而在教学管理中,微课、慕课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部分高校中,管理人员忽视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并期望一次性投入满足长期需求。同样以计算机设备的采购、建设为例,我国多数高校通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采购第一批计算机设备,并利用2008年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的契机更新部分设备。由于预算审批较为复杂,因此多数院校期望利用一次性投入满足长期需求,但计算机技术的跟新速度极快,多数设备尚未出现故障就需要得到升级。但由于前期投入较高,因此多数高校无意愿升级设备,设备老旧的问题逐渐突显。

1.4 管理环节繁琐

管理工作应与现实需求相对应,若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增加管理环节,即可被视为环节繁琐。导致高校管理环节繁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我国高校规模较大,基层工作需要得到上级支持。而在我国高校的管理体系中权利高度集中,基层部门需要借助中间管理层对接管理中枢。这样的管理结构,必然产生庞大的中间管理层,管理环节也将更加繁琐。其次,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公立高校比例极高。在公立高校中,多数教职员工属事业编制,高校有义务为其安置工作。而部分人员臃肿的高校,会通过扩大行政岗位的方式安置职工,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管理环节必然增加。再有,是异化的集体决策机制。集体决策的本意是降低失误率,进而使决策的准确性得到提升。但在实践中,集体决策机制成为个别管理人员推卸责任的手段。部分逻辑清晰、政策明确的工作也会被纳入会议讨论,决策效率必然受到影响。

2.TRIZ理论的创新思路

2.1 分割原则

分割原则是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之一,其核心逻辑是将原本统一的事物分隔成不同单元,从而使原有模式发生改变。这样的创新理念,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首先,是将独立系统依据作业单元进行切割。作业是实际工作的基本构成,依据作业单元分割整体,可使该系统保持结构稳定。其次,是将独立系统切割成独立模块。独立模块可被视为要素聚集体,依据独立模块切割整体,可使系统要素保持凝聚。再有,是依据因果关系切割模块。因果关系是连接事物的重要纽带,依据因果关系切割整体,可使各环节的联系保持连贯。综合分析,分割原则适用于庞大繁琐的整体系统,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具有明显作用。

2.2 合并原则

合并原则是分割原则的对应理论,其主要内涵是将独立的作业、模块进行整合,进而获得连贯性更强的合作体系。该原则的应用可带来三方面好处。首先,借助合并原则,生产作业之间的链接将更加有效,管理成本可大幅节约。独立的管理作业通常会带来对应的管理体系,合并管理作业必然会带动管理体系合并,管理成本将相应下降。其次,借助合并原则,模块资源将进一步聚集。以模块为单位框定资源配置,会使模块之间的资源流通形成阻碍。以反向思维分析,合并模块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再有,借助合并原则,微观事务的因果关系将形成制度约束。以因果关系连接的事物,将遵照科学的逻辑关联展开合作,合作中间存在思考评估环节。融为整体后,将使逻辑关系转化为制度,思考环节不在必要,合作效率将相应提升。综合分析,合并原则与分割原则的使用,应依据效率原则灵活掌握。

2.3 廉价短寿原则

廉价寿命原则的基本理念,是在参考全寿命周期的前提下,科学评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使投资额度恰好满足使用周期的需求,进而使成本投入得到节约。由此可见,该原则的使用,可被划分为四个步骤。其一,是确定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在这一环节中,使用者应充分评估技术进步、使用场景、需求时效等元素,进而使全寿命周期得到体现。其二,是设计恰好满足全寿命周期的零件配置。在这一环节中,设计者应依据部件性能完成推断。其三,依据部件选择,降低投资额度。低寿命部件未必带来低成本,因此在选择部件的过程中应科学评估成本元素。最后,要考虑低成本环境下的系统运行效率,从而使整体工作得到维护。

2.4 自服务原则

自服务原则是指,将母系统中的配套服务分解至子系统中,从而使子系统形成完整独立的闭环,从而使其获得更加独立的工作空间。在应用自服务原则的过程中,应首先衡量整合配套服务与分解配套服务的对应效率,进而判断自服务原则的应用价值。之后,设计者应依据自服务原则应减少中间环节投入,从而使独立后的服务系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再有,在构建自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应设计统一机制,从而使各子系统的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分析,自服务原则的应用,应建立在简单、明确的分工体系内,进而使子系统与母系统的职权更加分明。

3.依托TRIZ理论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3.1 利用分割原则提升管理效率

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普遍不高,部门庞杂与行政官僚化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诱因。分割原则的基本逻辑是将庞大、复杂的整体系统,分隔成独立运营的子系统。将这一创新原则应用于高校管理,可使效率低下等问题得到缓解。

首先,在财务管理中,高校可依据预算设定财务管理原则,并减少财务审批环节。例如,在采购审批的过程中,审批环节较多的高校可将审批权下放至院系与采购部,从而使审批环节大幅减少。同时,财务部门应将权利与责任相对接,进而使财务审批部门的监管职能得到强化。在实践操作中,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优化预决算制度,并以此为工具加强对院系工作的整体评价。通过明确职权范围,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范围将更加明确,官僚化倾向可得到遏制,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将因此提升。

其次,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工作中,也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财务支出项目的审批。例如,在申请采购支出的过程中,申请者应优先向采购部门提交采购申请。采购部门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提炼市场数据,进而呈现出采购金额的合理区间。而监管部门也应利用相同技术,对采购部门的审批进行监督。当某一金额高出市场定价,大数据系统则会自动报警。引入大数据分析系统,将使监管机制更具刚性,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少。

3.2 通过合并原则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难以准确评估各部门的贡献权重,多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难以得到最大化利用。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管理部门可依据合并原则的基本精神,将核心资源的使用权集中到高校,从而使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实验器材的管理中,高校可将常用器材收入校属实验室,各院系的科研小组可依据需要在校属实验室中开展相关实验。在这一管理模式下,校属实验室将成为院校实验室的底层平台,常用器材将在校属实验室内得到集中利用,而院系实验室可专注于本院系的专业研究,场地、实验器材将得到统一利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频次普遍不高,建立设施完善的院系实验室必将导致资源浪费。依托校属实验室可使实验设备的使用频次得到提升,资金与场地将得到集中利用。

再有,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高校应准确权衡各部门的贡献权重,并将知识输出效率作为评估贡献率的主要依据。知识输出效率包含知识输出量与知识理解力,将两项评估内容作为各部门的考核依据,符合高校的工作诉求。在具体考核中,高校可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而对课堂教学、图书馆、实验室、教导员以及宣传等部门的贡献作出评估。同时可针对体育课程及各类社会活动,对学生的心理与理解力影响做出评价。依据该原则,教学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合理。

3.3 依托廉价寿命原则完善管理工具

高校管理工具的更新频次普遍较低,陈旧的采购理念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廉价寿命原则将全寿命周期作为采购依据,进而制定出成本更低的采购规划。将这一原则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可使管理工具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构建财务系统的过程中,高校可建设自动化财务审计系统。该系统内,各基层部门的财务数据将及时上传至财务数据库。而财务人员可在数据库中随时提取相关数据。借助这样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效率可得到提升。但在构建硬件设施的过程中,应为技术升级预留端口与资金。信息技术通常会在5-7年的时间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考虑到当下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均将成为未来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工具。有鉴于此,高校应利用云储存、云计算升级现有系统。随着新技术的普及,高校可逐步增设存储设备与硬件设施。

教学管理工具的更新,应依据共享经济原则。例如,在设立微课平台的工作中,普通高校无需建立微课视频下载平台,仅需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即可。通过这样的设计,高校的建设资金将得到分段使用。在出现重大技术进步后,资金可集中利用。同时,高校应针对硬件设备建立模块化管理模式。当代的硬件技术已趋于成熟,技术升级通常会从微观部件着手。依托模块化管理,高校仅需在技术升级过程中更新陈旧模块,进而使采购资金得到节约利用。总之,廉价寿命原则符合当代的技术升级周期,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原则创新管理机制。

3.4 透过自服务原则调整管理环节

受到规模与管理机制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管理环节繁琐等问题。自服务原则将线性的管理机制改变为模块化管理体系,进而使各模块获得更为独立的工作能力。将这一理念融入高校管理体系,可使传统管理环节大幅缩减。

例如,高校的服务配套体系主要包含财务、人资等部门。传统的管理机制中,各院系会通过本部门财务人员与高校财务部建立沟通。之后,财务部门会针对重大事宜进一步请示校领导。这样的管理机制必然带来更加复杂的审批环节,院系的独立性难以提升。在改进过程中,高校可利用预决算制度,建立更加独立的院系财务系统。通过该系统,院系可独立完成财务支出。将这一理念推广到其他服务部门,可使院系自身建立起完善的自服务体系,管理效率将得到提升。

同时,在使用自服务原则的过程中,高校可结合使用分割原则。通常认为,分割原则是自服务原则的前置条件。建立自服务系统需求获得服务资源,而院校无法独立获取这部分资源。分割原则的基本逻辑是将集体资源配置给个体,依据该原则,高校将成为院系服务资源的提供者。由此可见,改变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要点,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与流转。科学的集中与分散,将成为资源使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4.结语

传统教育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将利用TRIZ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首先,通过分割原则,各项作业将得到单独处理,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将得到改善。其次,借助合并原则,散存于基层部门的闲置资源将集中到高校管理平台,资源利用效率可得到提高。再有,透过廉价短寿原则,高校的采购理念将得到改进,设备更新将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最后,利用自服务原则,各院系将获得更加独立的工作环境,管理环节可得到优化。

猜你喜欢
管理效率原则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我国高校分类分层管理效率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关于提高建筑设计总承包管理效率的探索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