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学术不端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

2020-02-28 03:32祖馨怡祁岑岑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不端学术论文

◎祖馨怡 祁岑岑

2019年7月,我国第一个针对学术不端具体工作行为的国家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开始实施,它定义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针对论文作者,还针对审稿人和编辑,早在2016年6月教育部就第一次以部门规章形式发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界定了六类学术不端行为。在《标准》中又再次详细定义为:“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可见我国对整治学术不端的行为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但即便如此,近年来通过各种媒体、学校公示披露的学术不端行为仍层出不穷,这与目前国内学术界所追求“学术GDP”,“SCI至上”的学术氛围是密不可分的,从个人角度看,同行中学术地位、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个人了解相关规范和获更高职称的压力[1]也是造成高校学者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高校师生进行研究,探析高校师生学术不端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高校师生学术不端实证分析

2019年1月,翟天临通过社交软件晒出自己北京大学博士后的录用通知书,却在之后的直播中问出“知网是什么”的问题引发广泛网友关注,网友通过在知网中检索发现知网中仅能检索到两篇由翟天临发表的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广电时评》的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涉嫌抄袭黄山学院黄立华教授刊登在《黄山学院学报》的《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论》,此外网友还发现其硕士毕业论文查重率高达36.2%,重复文字高达11818字之多。不少网友发出质疑翟天临是如何通过北京大学博士后审核的。

北京大学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调查小组开展调查得到结果后对翟天临作出退站处理,对面试小组成员给予严肃批评并停止合作导师招募博士后,责成光华管理学院作出深刻检查。随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始复核毕业论文,发现过往不少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抄袭情况,对存在严重抄袭问题的学生撤销学位并公开通报处理;降低查重率,提高毕业论文通过门槛,预防毕业生为毕业升学做出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的“404教授”于2018年被《中国青年报》曝光涉嫌学术不端,多年来存在论文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所在高校和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后,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并调离教学研究科研工作岗位,终止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等。在之后的报道中发现,在其尚未被曝光学术不端前就已经频繁联系期刊网站删除自己过往论文,在学校也有不少同学就其教学态度向学校举报,甚至业界多位学者也透露出其论文粗制滥造。这样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劣迹斑斑”的教授为何能在被报道之前一路高升,这是否与同事以及校方的缄默有关,这是否也说明期刊在论文审查上存在一定漏洞,使得学术不端份子有机可乘。

通过对新闻报道以及高校公示的研究笔者发现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报道最多,其次是博士研究生及教授,这反映了部分研究生治学态度松散,没有良好的科研习惯。其中引起舆论反应较大的多为211、985的高校学子或有名望的教授、领导,普通高校师生同样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但所引起的舆论与前者相比明显较小。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教授、领导往往都是媒体报道先于院校公示,绝大多数都是外界报道后院校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后处理、公示。

观察各高校处理办法,针对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老师通常会给予通报批评,撤销已获资助基金项目、追回已拨资金,取消教师一定年限申请或评审资格,暂停相关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等不同程度的处理;对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撤销学生的学位,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等不同程度的处理。

二、高校师生学术不端的原因

(一)学术评价体系的畸形

1.“唯论文”“SCI至上”的国内学术评价体系。

原本SCI作为英文出版的期刊,首先更容易被世界上更多的科研人员所了解,其次若被SCI收录,则意味着其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该学科领域具有更强的原创性和新颖性,也已得到了该领域专家的认可。但随着近些年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变化,过于看重论文数量以及影响因子,凭借各种“项目”、“工程”来分配资源,把SCI、ESI等指标直接与利益挂钩,甚至很多项目不去考察论文内容,直接凭借申报材料中的SCI论文数目和被引数目就得出评审结论……

很多时候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耗费数十年的精力,但为了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利润,也为了不被同行赶超稳固学术地位,不少人便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来在短时间内发表更多的论文以此获得更好的资源。认真做科研的学者反而落后于钻营取巧的学者,部分人难免感到心灰意冷,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便造就了国内学术圈“唯论文”“SCI至上”的怪圈。论文不再只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还被赋予上了越来越多的名利色彩,成为为部分学者带来名利的工具。

2.硬性要求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

不少高校对学生毕业做出明确的发表论文数量要求,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独立完成多篇符合期刊要求论文的能力,这样的硬性规定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为了准时毕业便在拼凑质量劣质的论文,学校总体论文数量虽然提升了,但得到的却是一堆“学术垃圾”,并没有真正的研究意义。几乎所有院校都有奖励制度来针对职工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且还根据所发表期刊的不同级别、影响因子有不同的奖励金额,甚至还有部分高校会对教师每年的论文数量进行考核。

(二)高校疏于宣传教育

学校作为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理应对师生开展有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活动,加强师生道德约束,引导师生树立严谨治学、诚信科研的科研准则,从思想上让师生意识到学术不端的错误性与严重性,并从制度上体现出来,从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但就目前国内的宣传教育情况来看,很少有高校把学术不端放到日常教育中来,学校门户网站也没有明显的学术不端处理办法。往往由辅导员简单提及,并没有专业的老师对学术不端的定义、危害、处罚办法进行讲解,往往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起到震慑学生,对导师的宣传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往往导致了很多人不清楚学术不端的定义与后果,以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或者认为即便构成学术不端也没什么关系,大胆为之。

(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落后

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愈发得到社会各界重视,不少期刊逐渐启用如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工具,并出台关于学术不端论文的认定与处理办法。

国内常用的用于检测学术不端文献的平台包括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ROST反剽窃系统(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在算法、数据库、用户数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国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除此之外,国内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不能检测英文文献,这便给了学术不端份子以可乘之机,对英文文献进行英译中以避开检测系统的检测。

(四)监督举报制度的不完善

在“404教授”事件中其频繁联系期刊网站删除论文,学校却迟迟未有察觉,学生多次向校方举报其治学态度无果,业内同行许多都知道她的论文质量一般但无人点破;在“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都恰恰反映出了我国现如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举报制度的不完善,群众没有形成自觉监督自觉举报的意识,仍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高校和社会没有专门部门负责监督学术不端行为,没有专门的举报途径,或在日常工作中淡化这一部门或途径的存在,不进行教育和宣传,往往需要等到媒体挖掘出涉嫌学术不端的人员后才会进行审查。

三、高校学术不端问题的治理研究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输出国家栋梁的主要机构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出现,从本科生至导师、校领导层出不穷,这对高校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影响深远的。首先,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晋升的导师在学生教育方面一定是存在问题的,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科研态度,并且高校国内外形象也会因其校内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而大打折扣;其次,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研究进程,以次充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进而对学术氛围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解决高校师生学术不端这一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产生涉及众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社会监督不够健全以及学术研究者自身的素养不端正等等,因此解决学术不端的问题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学校、导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协作。

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帮助高校建设诚信的优良学风,在师生中传播诚信的正能量,帮助师生建立正确的学术观和人生观,进而完善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使学术研究能够更健康的发展。笔者就以下四个方面提出针对解决高校师生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评价应当利用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对学术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利用技术手段检验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以及创新意义。我们应当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做到求质不求量,戒骄戒躁,避免“唯论文”“SCI至上”等情况出现,将重点放在论文引用率以及论文内容对学科产生实质研究成果的目的上,将创新求知作为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主要依据,建立健全透明、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制度是学术发展的根本,学术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制度作为基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能够发展学术界的良好氛围。在公平公开的氛围下,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会受到制裁,努力且有才华的人才不会被埋没。因此学术评价制度的完善不仅能促进学术界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术研究者自身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与知识水平无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学者的道德意识差、素养低。所以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术研究者的素养也是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之一。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有关学术诚信等的宣传教育以及举办相关讲座,让道德意识和诚信观念深入师生的内心,给师生创造一个诚信道德的学术研究氛围。同时教师的教育作用也必不可少。首先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自身要有坚定的学术信仰,绝不容忍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人生观,端正他们的学术态度,促使他们夯实自身的学术功底和科研素养。导师是学生们的学术榜样,因此在学术道德教育中,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能够有效地减少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调整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奖惩力度

各级学术部门以及学校方面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师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学校方面要将惩处的方针落实到实处,不要只是一味的宣传警告而没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及处罚措施。学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具体的规章制度,将利害关系详尽具体的告知学生,并对有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惩罚,不可一味的进行口头批评教育或是简单处罚敷衍了事。若有情节严重者,应当移交相关部门,相关部门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刑罚惩处,追究其本人的法律责任。学校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者的惩罚力度,同时给主动举报身边学术不端现象的人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能促使高校学术氛围的健康发展。

(四)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加强社会监督力量

在高校师生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上,相关法律以及学术评价制度都有着一定的不足,因此社会监督就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文实证分析中的例子可以得知,近年来我国许多有关学术不端的案件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曝光出来的,社交软件,报纸平台等,由此可见社会监督对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作用之大。但是在监督举报途径这一点上仍有许多不足。尤其是社会群众没有养成监督举报的习惯,很多人对于抄袭和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监督学术行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相关部门应该开通舆论监督通道,让社会上的人都能参与到监督当中,重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道德教育,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学术氛围,让学术研究者树立起一定的道德意识,从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猜你喜欢
不端学术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