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对策

2020-02-28 20:13■张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个性化人工智能信息化

■张 华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引 言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为了全面抗击疫情,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纷纷延迟了开学时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号召下,“线上教学”被推上了历史风口。这不仅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按下了“快捷键”。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高等教育也逐步朝着信息化时代迈进。通过借助慕课、云平台等这些在线学习平台,无不彰显着新型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和价值。为抢抓新兴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构筑先发优势,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这些都为新时代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针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蔡宝来在文章《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智慧教学:理念 · 特质及模式》一文中指出,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已融合于教学全过程,传统教学相比,智慧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特质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而汪亭,宾梓余等人则以教育信息化2.0为背景,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他们以石河子大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教育功能、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2]。

综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知识获取的渠道、传递方式以及应用方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依托新兴技术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将打破传统教育在资源上和时空上的局限性,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模式现状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以及新兴技术的助力下,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呈现新的业态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管理人性化。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可以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从烦琐、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促进人性化教学管理。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教育机器人成为教师有价值的教辅工具,帮助教师完成批改作业或者评阅试卷等一些机械化的工作,这将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可以借助教学管理系统,减少重复操作,优化管理流程,最终实现“精益管理”和“人性化”管理。

教学服务个性化。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教学计划、教学手段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师无法对不同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而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AI、VR/AR等技术手段,这种局面将得以打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将得以实现。当前借助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测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从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服务。这样能有效促进“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华丽变身。同时,个性化指导注重个体差异,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走向个性化的“私人制”。

人才培养精准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将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看不见的“隐性”学习过程加以呈现。在该过程中,通过借助“自适应”教学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转换成数据,为学生建立“用户画像”,从而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支撑、精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实现多元的教育服务供给,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外,通过对学生就业数据及其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高校能够及时把控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精准化人才输送。最终为学校制定精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依据。

教学环境多样化。随着微课、慕课、在线精品课、腾讯会议、钉钉等这些云平台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不断呈现,高校的教学环境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云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助力下,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也都变得多元化,泛在学习将成为基本的教学形态。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都不再单纯地局限于学校或者课堂上。这都使得传统教学环境的时空界限和信息隔阂得以打破,学习变得随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将被逐渐打破,甚至颠覆,这促使高校教学环境也将变得日趋多样化。

2 未来的改革对策及建议

2.1 转型思维

当前,数据、信息和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状态,但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借助智能化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分析,从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在智能化信息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个人的处理能力,并且单纯的凭借数字化技术或者人工手段难以发现这些数据中蕴含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行为等信息,使得这些数据的价值利用率极低。因此高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从传统的经验思维转向数据思维,从单纯的人工思维转向人机结合的思维,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成本。

2.2 搭建智慧型教学平台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养料”。各大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型的教学平台,充分实现资源的交互和共享。搭建智慧型教学平台,对高校而言,相当于在各兄弟院校之间建起一座“桥梁”。通过将自己高品质的教学资源放到云端,促进高校各种资源的流动,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云化,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教学相长,教学交流,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学需求。

2.3 打造专业的师资团队

除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人”也是教育信息化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性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虽然当前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蓬勃发展,但单纯地凭借技术还是无法直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更重要地还得依赖使用技术的人。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是人的创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化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满足时代变革对教师的需求,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因此高校在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重视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3]。教师自身也要切实改变意识、积极行动起来,把智能化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变革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2.4 加大投入,促进技术升级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技术也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技术升级。一是STEAM教学,利用其跨学科性、情景性、实践性、协作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满足国家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将在教学形态、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赋能智慧教学。如利用大数据、深度计算以及云网端技术等,能够及时挖掘出学习行为中蕴含的教学规律,促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三是把虚拟现实教学和混合现实教学相结合,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3 小 结

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推动下,教学变得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精准化和终身化。因此,高等院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的转型思维;高校教师也要积极的加强人机合作意识,不断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武装自己,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此外还应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升级,搭建智慧型的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互。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助于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向智能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也为实现高水平“双一流”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

猜你喜欢
个性化人工智能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数读人工智能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