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自主学习 唤醒学习自觉

2020-02-28 11:52林长龙董刚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习路径具体方法自主学习

林长龙 董刚

[摘要]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觉需要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熟悉学习路径、掌握具体方法、养成评估习惯等方法,帮助学生打开自觉之门、获得自觉之能、提高自觉之度,有效唤醒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关键词]学习自觉;自主学习;学习路径;具体方法;评估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01-03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自觉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自觉由计划自觉、实施自觉和反思自觉三个部分组成,与自主学习的计划阶段、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自我反思阶段等三个阶段基本对应。因此,将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划分为自主定向、自主探究和自主应向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熟悉学习路径、掌握具体方法、养成评估习惯,从而唤醒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

一、熟悉学习路径,打开自觉之门

学习路径指的是完成学习活动的流程与步骤。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首先需要熟悉多种学习路径。由于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情况,习惯于精心设计与精细掌控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看似轻松愉快的学习却导致学生对学习路径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过度依赖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踏上学习自觉之旅,就要让他们熟悉学习路径,从而逐渐能自主地开展各板块和环节的学习。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习路径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具体包括显化、细化和活化三个步骤。现以“猜想验证式”探究活动的学习路径为例加以说明。

1.显化关键步骤,初识学习路径

“猜想验证式”探究活动的学习路径包括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法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五个步骤,对于刚接触该学习路径的学生而言,首先要熟悉的关键步骤是猜想与验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适时显化。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对三角板的认识提出猜想,并通过举例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明确指出这种猜想与验证的学习行为,并通过板书加以显化,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猜想与验证来解决问题。經过几次同类型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对“猜想验证式”探究活动的学习路径形成初步认识,并在后续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

2.细化完整步骤,再识学习路径

在学生对猜想与验证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教师就可揭示其他步骤,让学生对学习路径形成完整的认识。这个既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能力培养课完成。

例如,以“三棱柱”为素材开设一节探究能力培养课,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三棱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利用板书清晰地揭示完整的“猜想验证式”探究活动的步骤与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该学习路径自主探究“多棱柱的体积公式”。最终形成的板书如表1。

3.活化具体步骤,熟识学习路径

在学生对完整的“猜想验证式”探究活动的学习路径有所认识和体验之后,教师可以编制“养成单”(如表2),学生将其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反复使用加深对学习路径的认识与理解,并逐步能够灵活应用。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让学生借助“养成单”进行自主探究,学生最初猜想的计算方法有通分、画图、化成小数、通过计量单位换算成整数等,并通过计算1/2+1/4都得到了证实,但是在回顾反思时,有学生提出“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找不到合适的计量单位换算成整数”“分母较大的分数用画图的方法很不方便”等问题,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二次猜想,并借助1/3+1/5或自行举例进行验证,最终完善了之前得出的结论,形成完整且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最后的回顾反思环节中向学生渗透:探究过程不一定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复其中的一些步骤;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警觉性,及时发现问题并灵活调整解决方法。

二、掌握具体方法,获得自觉之能

自主定向、自主探究与自主应向板块所涉及的学习路径各有不同,每种学习路径都需要相应的能力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完成。从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分,数学学习的具体能力包括确定目标与方法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展示汇报的能力、交流评价的能力、回顾整理的能力、反思评价的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体验、提炼和应用等活动帮助学生较好地形成以上能力。现以展示汇报能力的培养为例加以说明。

1.通过真实体验感悟方法

展示汇报包括三个方面能力:材料呈现、汇报说明和互动交流,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具体方法和要求。仅仅在材料呈现这一个方面,就需要学生做到合理站位、适时调整和应用手段:合理站位涉及站立位置、面部朝向、身体姿态,适时调整涉及站位调整和材料调整,应用手段包括引导观察、补充材料和寻求合作。这些方法和要求不仅多,而且深受学习情境和个性差异的影响,既不可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全部掌握,也不可能全部由教师进行传授。例如,仅一个面部朝向问题就涉及面向全体同学、面向教师、面向黑板或屏幕、面向某个同学等多种选择,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上台展示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再通过反馈和提示让学生感悟“解决面部朝向问题的关键是把握好汇报的对象”,从而在以后的汇报中有“对象感”。

2.通过适时提炼顿悟方法

教师除了在学生展示汇报前提出几点简单要求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关注和提炼一些好的方法,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提炼方法这个工作本身并不总是教师来完成,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适时提示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促使学生自主进行提炼,使学生对具体方法的感知从模糊走向清晰,逐步提高对具体方法的敏感度。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在学生展示汇报后提问:“你是怎么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的?”学生答:“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师追问:“怎样才能根据长方形得到圆的面积公式?”学生思考后回答:“它们面积相等,只要看长和宽与圆的哪些部分对应就可以了。”教师继续提问:“这个方法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悟:“是‘对应。”教师立即回应:“请把刚才提到的两个方法写在黑板上。”学生从中就能提炼出“转化”和“对应”。

3.通过反复应用领悟方法

有些方法可以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但是学生要通过反复应用才能够有所领悟、灵活运用。例如,展示汇报的互动交流环节,要求学生在完成汇报后能通过回应教师的询问参与交流。尽管展示者知道自己应该注意引导,但是引导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要以大量经验与反思时间为基础。学生只有反复运用引导的方法,并对引导的行为进行反思,才能逐步领悟到:观点或方法出现分歧时,可以请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只有少数人理解时,可以假装自己不懂,请同学做进一步解释;部分同学没有跟上时,可以请他们表述问题并协同解决;当交流的内容偏离主题时,应及时将话题引向主题,必要时可以直接打断同学的发言。

三、养成评估习惯,提高自觉之度

学习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习的自我觉察与调整。这需要学生养成随时进行学习评估的习惯,其关键是具备观察意识与评估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提出学习评估的要求,不断创造评估机会,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养成随时觉察、监控、反思、调整学习行为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的程度。可以在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回顾反思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评估的习惯。

1.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评估

未经训练的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学习,对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是模糊不清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所觉察并做出评估。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让学生先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再研究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边研究边思考:(1)我选择的方法是什么?(2)我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做出相应的评估及调整。

2.在互动交流中进行评估

学生在展示汇报探究情况之后开展的互动交流活动中,关注的焦点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结果,缺乏对学习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对学习行为进行观察与思考的自觉程度较低。教师可以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从学习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估与交流,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评估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轉化”的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质疑和补充,还要求学生表达对同学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欣赏与建议,通过常态性地做出类似“你能虚心接受别人给你的建议。”“我以后做完题目后,也要再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等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反思和评价学习行为的习惯。

3.在回顾反思中进行评估

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基本完成之后,都有回顾反思环节,这一环节称为“自主应向”,是对课始的“自主定向”环节做出回应,是对本节课提出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获得的结果进行回顾、整理、反思及评价。除了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之外,还要对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例如引导学生描述“印象深刻的事件”、反思“我的前后变化”等,还可以根据主要的学习活动编制自主应向能力发展指标,给学生作为评价参考。下面给出一份发展指标(如表3)。

总之,熟悉学习路径、掌握具体方法、养成评估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影响,用长远的眼光处理好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学习路径具体方法自主学习
微信架构下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路径设计与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