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会完结的书

2020-03-01 01:33王曲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物叙事

摘 要: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从应物兄的视角叙事着手,并常常穿插着“应物兄”不受限制的自言自语,为自己言、为他人辩论、为读者问。作者笔下的应物兄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使得作者得以隐于小说之外,不掺杂自身情感,只是诚实地叙述,探索复杂语境中人的存在状态。书中涉及各行各业的大量知识,更描写了许多的细节,各种物与情,从而勾勒出了七十多个人物,他们相互交织,演绎了政、商、学三界三代的故事,一代人的式微、一代人的无奈、一代人的迷茫尽在笔下。这是一部描写追求速度的当下却需要细嚼慢咽的作品,虽然文中的人们各有各的结局,但我们都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这本书。

关键词:《应物兄》 李洱 叙事 人物

一部《应物兄》,李洱花了十三年去写,上册是“虚己应物,恕而后行”,下册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在今天,以无限的耐心对抗这速度的时代,算不算一种激进的写作?”①确实,在这个快产快销的时代,这部百万字的小说,对抗时间,对抗孤冷,对抗潮流,是作为一个激进的斗士向我们走来。但从文本来看,我们却不能说其激进。本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华丽的辞藻作饰。我们从中读到的只是息息相关的生活——那些熟悉的名字与事务,让人仿佛在过自己的生活,但是不知不觉又走进了书中,它的特别在那细致的语言和细微的日常。全书以“太和研究院的创立”和“程济世先生回国”两条故事线,串联起七十多个人物,写出了一个藏在背后的“我”,勾勒了政、商、学三界三代交织不清的故事。这是一部细嚼慢咽式的小说。

一、背后的“我”

作者围绕应物兄,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讲述故事,但字里行间时常出现一个藏在背后的真实的“我”。这是一种特别的穿插,引号、提示、间隔都不必要,文本里自然就出现了“他”到“我”的转变。初读时,这个“我”像是不讲规则地突然冒出,让读者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纵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叙述者的匠心独运,也是应物兄的肺腑之言。应物兄本是个“多嘴多舌”的人,受导师乔木先生的影响收敛了后,又感觉“话少讲一半,脑子也少转半圈”,改为了静默的“话语”。书之初始,就写到了应物兄与弟子费鸣的见面,在表面的和气之下,应物兄有很多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多番思索之后说出口的只有一句不带情感的“想好了吗?来还是不来?”但我们可以从应物兄的自言自语中听出:他对费鸣的不满,对校长葛道宏硬塞费鸣来研究院的不满。这些自言自语,别人听不到,应物兄肚子的蛔虫听不到,有时甚至他自己也听不到,但是作者却诚实地将其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应物兄在其思想里滔滔不绝,这些言语是为自己言,是为他人辩,也是为读者问。

为自己言。我们的主人公应物兄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作为书中的第二代学者,他虽然颇有小成,但也是在夹缝中生存,是政、商、学三界的中间人。对校领导葛道宏言听计从,对导师兼岳父乔木老师毕恭毕敬,对学生费鸣退避忍让,对资本家们也是无可奈何……无论对谁,他不能直接地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能八面玲珑地应付着,他的抱怨和想法只能憋着,却对读者畅所欲言。在与费鸣谈论儒学研究院的创立时,应物兄将自己的豪情壮志藏在自言自语中:“鸣儿,我已经准备好了,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儒学,献给研究院。这不是豪言壮语,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没有说出来,是怕吓着你。我是担心你会觉得配不上我应物兄啊。”这些话语为我们补全了一个更真实的应物兄——他的身上沾染尘埃也散发着光芒,他经历着失败也有熠熠生辉的希望,他是那个庸庸碌碌混日子的人,他也是那个怀揣着抱负与责任激情澎湃的人。

为他人辩。应物兄在自己的思想里激烈地辩论着,一面对出版社说着“没有比给画家、作家、学者写传更困难的事了。他们不是凭借具体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一面对自己说“这说法也有问题,写东西的时候,几个小时下来,我虽然坐着没动,却常常搞得腿肚子抽筋、脸颊生疼,胡子碴也拱出来了,头发也被风吹乱。那一头乱发有如离离原上草,好像经过了几番枯荣。这不是行动是什么?”善于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应物兄,在思想中对自己真诚,所以我们看到他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与自己辩论,作者精巧地将许多知识安排在这辩论里,丰富又发人深省。

为读者问。如果将文本比作一个舞台的话,应物兄就是时而在场——扮演着他的角色,又时而退场——做起了旁白。在戏剧进行之时,应物兄不时对自己发出一个个疑问:“可不是嘛。易艺艺,你从哪里偷来的济哥?”“怎么?双林院士就在桃花峪?”我们也跟随着这些疑问,随看随听随想,剧情发展就自然而然衔接起来,毫无穿凿痕迹。应物兄是参与者——书中的生活切实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又是旁观者——独立事外,带领读者出入小说,以他的视角去探寻这些有血有肉的人们正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文中,我们的应物兄有许多想说却未说出口的话,化为百次喃喃呓语,或讽或刺,或疑或怨,补全了故事,更带领着读者探索表面之下的深层东西。

二、三界三代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一个个细节习惯,一次次会晤交锋”,于是那么多的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个纷纭变化的时代肖像,这其中又蕴含着三界三代的交织发展—— 一代人的式微,一代人的无奈,一代人的迷茫,尽在笔下。

为着济州市的发展,各界人士都纷纷登场——政界出支持,商界出资金,学界出知识,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全书涉及各行各业,各种年龄段人物共七十多个,虽然不尽都丰盈饱满,但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出了各自的特色,往往一个典型的细节就奠定了这些人物的基调。写政界代表栾庭玉省长时,着重提到的就是一个口头禅——“并且来说”。栾庭玉常常在上下句衔接的时候用到这句话,有时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一细节,将栾庭玉官场气质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商界代表铁梳子的出场则安排在与应物兄的一场关于狗的冲突中:铁梳子的狗被乔木先生的狗咬了,起初,铁梳子方十分强硬,又是保安,又是霸王条款的赔偿合同,而在得知狗主人的身份之后,态度立马大变,赔罪请客,甚至表示可以牺牲那条十分爱惜的狗。一场冲突,两次转变,商人的盛气凌人、精打细算、见风使舵便尽现纸上了。而在写学者时,就常用“话”,一段“话”就展示了学者们如何巧避锋芒、妙表其意。儒家学者乔木先生就有句名言:“学问都是茶泡出来的,都是烟熏出来的,所谓‘水深火热是也。等到头发白了,牙齿黑了,学问自然也就有了,所谓‘颠倒黑白是也。”其爱烟斗好品茶,在研究上水深火热过,终其一生,现在到了头白齿黑的年纪,也算颇有成就。乔木先生用简简单单一句话,概括了学问与人生,学问如人生是也。

书中借故事写出的不仅是横向的各界,还有纵向的各代。以学界为例:前辈们那一代,如儒学家程济世先生、史学家姚鼐先生、核物理学家双林院士,曾把学术当梦想,为着这个梦想,鞠躬尽瘁;到了“应物兄”这一代,学术更像是事业,即使心中有火焰,也只能自己藏着,终日疲于应付各种俗事,更多的是无奈;更往前,到了弟子这一代,学术好像只是为了谋生,应物兄的学生个个为了生活卑躬屈膝——邓林当了栾庭玉的跑腿,费鸣最擅长是为领导写稿,易艺艺更是不学无术……这一代人已经失去了心中的火焰。老一代的人不断撤离现场,留下的是遗憾,而新一代的人不知为何而来,不知向何处去,悲凉无可名状。

作者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创造了一个平等的观察角度,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有好有坏,无是无非,德高望重者也为人情世故所累,各有各的忧愁,各有各的不如意。或许在字里行间曾流露出对这些人物的讽刺与鄙夷,但这来源于作为身边人的应物兄的情感,而作者正是托应物兄来表述,从而隐身于小说之外,达到非褒非贬,只是诚实地叙述一个个“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要写的不是所谓永恒的人性,而更愿意写出文化上的复杂性,探索复杂语境中人的存在状态。②书中写的是这虚无降临时代的人,是你,是我,是他。

小说的结尾,太和研究院未成,程济世先生未归国,我们的应物兄遭遇车祸生死不明,看起来这是书中人物的终点了,但是这部小说却没有完结。读罢此书,我们合上了书页,却都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这本书。

(感谢周春英老师的指导)

a 王鸿生:《临界叙述及风及门及物事心事之关系》,《收获》( 2018年长篇专号冬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40页。

b李洱:《问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版,第98页。

參考文献:

[1]李洱 .应物兄[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王鸿生 .临界叙述及风及门及物事心事之关系 [M].收获(2018年长篇专号冬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作 者: 王曲,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人物叙事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