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菁华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2020-03-02 11:59杨汉林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侗族基层文化

杨汉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必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这其中深入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可以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无缝对接即插即用的优秀文化因子。本文就汲取侗族和谐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治理方面进行分析,希冀侗族“和合共生”的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汲取侗族“款约”菁华,促进侗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发展

侗族地区过去被称为“没有国王的王国”,以“款”为代表的制度文化对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可以借鉴和利用。墨子说过:“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侗族地区崇尚“和谐唯美、和谐唯福”和“合约和治、和合共生”的治理观念,“合和”是核心理念,“合”为同源、合一、一统、共同,“和”则为善待、和亲、和睦、和平、和谐、和生等。这些理念主要通过“款约”得以形成社会认同和社会约束。“款约”是一定范围的侗族村寨共同议定而成的规则,是集各种知识和约定的百科全书式的制度文化,是侗民族内聚的强力纽带,产生出强大的民族向心力,被喻为中国基层民主的活化石。“款”组织的活动内容主要有聚款、开款、起款、讲款等,在不同“款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广的是《约法款》,它是侗族古代社会立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不同类型的款规款约构成的款文化的集大成者,分为“六面阳规”“六面阴规”“六面威规”3大部分计18条,内容丰富。在款组织中,十分重视对社会成员进行遵守款约款规的教育,款组织对违反款约款规处罚公正公平一视同仁,款众对款组织非常信赖对款约款规尊崇有加。这对于侗族地区和谐稳定社会平安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款约”管理在于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尊崇信守,执行起来公正无私。如《六面阳规》的“四层四部”规定:讲到山上树林,讲到坡边竹林。白石为界,隔断山岭。一块石头不能超越,一团泥土不能吞侵。田有田埂,地有界石。是金树,是银树。你的归你用,我的归我管。……这些得到遵循的款约款规,提升人们的守法守规意识,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达到族群的心理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族群内外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清代贵州大儒郑珍在《黎平木诗》所表现出来的对侗乡爱护山林的赞许,正是款约款规功能的治理效应。诗中写到侗族山民与山林的良好关系:“遵义竞垦山,黎平竞植树。树木十年成,垦山岁两熟。两熟利诚速,获饱必逢年。十年亦纤图,绿林长金钱。树成一旦富,仅忍十年苦。耕山见石骨,逢年亦约取。黎人拙常饶,遵人巧常饥。男儿用心处,但较遵与黎。我生为遵人,而知垦山弊。手持不急书,未是救眉睫。以我老橐驼,求指经用法。此法信者难,庸更望其行。似子完难得,所需用力精。勿拔千岁根,贪取百日稻。送老垦山人,汝才看合抱。”

二、从侗歌中汲取社会教化功能,成为推动社会和谐构建平安社会的积极因素

侗族地区是歌的海洋舞的家乡,侗族大歌被喻为“天籁之音”,2009年9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饭养身,歌养心”“水和泥沙,歌和人心”,在美的陶冶中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淳风俗正人心,安社会定家风。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对侗族文化考察后感慨:“侗族村寨里的很多问题都会在歌声中消融掉。其他地方的纠纷,需要通过打架或上法院来解决,在这里只要通过劝世歌就可以解决。”“剑拔弩张的社会矛盾能够在这里被歌声解决,这是一个理想社会。原来以为这些只能是美学家的一种期盼,其实在侗寨肇兴就得到了体现。这是侗寨人的精神自足传统。”千百年来,侗族通过歌声来处理好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实际上侗歌已成为侗族人民进行家庭宗族伦理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权威教材。

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从2002年开始,探索发挥传统侗族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把“以歌劝和、合约管理”写入《村民合约》,用“劝和歌”解决村里矛盾。由村里10名村组干部和22名有威望的能说理会唱歌的人员组成劝和小组。一旦有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产生,劝和小组便抬着“家和万事兴”的劝和匾,敲锣打鼓到当事人家“劝和”,唱“劝和歌”,吃“劝和饭”,在唱歌中化解矛盾,用歌曲析理解难,形成了侗乡华寨村特有的基层治理的一种方式,社会效果良好,达到了“合约管理、村民自治,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三、从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今天基层治理的滋养,提升我们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不能把前人的文明当古董当摆设,而需要将对它的学习转化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作为我们前进的营养,去知行合一、格物致用和经世致用,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去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新性发展。

侗族“三宝”是大歌、鼓楼和风雨桥。鼓楼结构严密、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不用一钉一铆,全部榫卯结构,用相互搭配依托而建成巍峨壮观的建筑,是一种奇迹,但也象征族群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风雨桥因河而建,用于连接交通遮蔽风雨,也体现善于沟通跨越阻隔共建坦途的善心。2011年6月侗族传统的“稻鱼鸭共生农艺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共生农艺系统”非常环保,体现出农业生产上的生态文明,蕴含着食物链生态奥秘,展现出侗族人民的农耕智慧,洋溢着侗族人民始终遵循的和谐和合的价值理念。

这些“和合共生”的文化观价值观,在今天侗乡基层治理中处处可以看到其赓续和发扬光大,成为今天“与邻为善合众生有”的典范。三省坡是湘黔桂接壤的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湖南的播阳独坡、贵州的洪州龙额和广西的富禄独洞等乡镇毗邻而居,过去由于交界线交错复杂、插花地多、政策差异大,造成毗邻乡镇毗邻村之间矛盾众多。从2009年在三省坡设立联合调解委员会垒寨工作站开始,通过讲款建设“五联”,即矛盾联防、纠纷联调、组织联建、普法联宣、法律联援。2011年创新建设双书记制的边界联合党支部,2016年三省坡的三省九村村干和寨老召开联席工作会,建三省联合调解工作站,破解过去的无人牵头无人协调无协议履行的边界困境,构建了三省边界同歌共舞生产互助生活和谐的安居乐业亲如一家的美景,用民族文化绘就毗邻团结的共同发展的画卷。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经济发展社会善治的优势所在。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把各民族优秀文化这个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充分汲取和转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一家亲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撑,这样,“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和而不同守望相助的善治局面就能始终与我们同行。

猜你喜欢
侗族基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谁远谁近?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