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贵州生态化产业的思考

2020-03-02 11:59邸晶鑫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贵州生态建设

邸晶鑫

从贫困大省到GDP增速领先全国,从“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贵州“逆袭”已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亮点。贵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贵州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为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如何充分发挥好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绿色化的有效转换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的优势

(一)“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的政治优势

2017年9月,作为西部省会城市的城省代表,贵州省被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2017年10月贵州省委召开了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并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落实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上下务必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的信心决心,用好用活“金字招牌”,抓住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赋予的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使命和机遇,全面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各项目标要求,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证明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省的政策优势

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资源,生态资源也因发展大健康产业得以更加保护。如今,贵州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和适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城市印象得到广泛认同,有关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省、市各级都会向贵州推介。贵州省生态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不断提升,从十一五期间的自然发展到十三五提出的绿色生态健康发展,贵州省用实践证明绿色生态发展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效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全省正呈现出“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局面。

(三)交通便利带来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随着贵州境内多条高铁、高速道路和省域内市政道路相继建成开通运营,贵州省外联内通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重大突破,省内“三环八射”和“两纵三横”城乡路网基本形成,省会贵阳已成为贵州东北部对外流通重要门户窗口和中心城市组团,已成为黔中城市群重要组成。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将使得贵州流通环境发生极大变化,不仅为产业发展腾挪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更为产业发展不断聚集了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二、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大

保护生态是发展生态产业的前提,贵州生态虽然良好,但也脆弱,是珠江水系上游,水源保护省和生态脆弱省,很多地方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贵州仅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跟不上,也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生态产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卫生、医疗等发展不均衡不配套,城乡收入差距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未形成。全省棚户区改造需要强力推进,省内体育馆、文化馆、市民广场等公共产品需要提升改造。乡镇小城镇建设综合实力不强,配套功能不健全。一些村庄外立面进行了“穿衣戴帽”,但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产业链间各产业关联不够,产业生态需进一步健全

贵州在大力发展大生态产业,涵盖了“医、养、健、管、游、食”六大领域,包括了健康、旅游、休闲健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康复等产业业态,但从目前来看,大生态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没有在省域范围内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缺少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企业集聚但没有产生集群效应。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长此以往将不仅不利于地区的资源配置,还提高了要素成本,而且限制了产业链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专业人才匮乏,政策红利还未得到充分释放

当前的生态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开发方式,需要有实力企业和专业团队来经营。但贵州省缺乏引进人才的强有力优惠政策,技术和人才成为软肋。同时,省市虽然出台了诸多文件支持贵州发展生态产业,但有关土地、税收、金融等企业优惠政策宣传不够,生态产业发展的理念、意识还多在政府层面,企业和市民参与度不够。

三、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做好规划设计,进一步优化生态产业空间布局

科学划分全省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为有效管控全省生态产业发展,要进一步理清现有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普查和评估,得出全省环境承载能力,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明确各省域生态功能,采取不同管制措施,实行分类发展方式。统筹好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为确保生态产业能够落地建设,要在全省生态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廊道规划布局和产业要素空间配置,采用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布局理念,构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制定具体的城乡规划建设来确保产业的实施。探索耕地功能性区域用地新方式。根据各功能区特性和主要任务,因地制宜制定中长期农业产业化和农业设施配套计划,适时推广休耕轮作,集中生产要素高效使用耕地,扩大生态涵养空间。

(二)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牢牢守住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加快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治理。进一步改善城镇排水管网、排涝泵站、排涝河道和排洪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暴雨内涝防治体系。加快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和改造,实现雨污水各行其道。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控制城镇不透水面积比例,加强“山水林田湖”等城镇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设施。全面开展环境问题整治。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集镇小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加快城乡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群众饮水工程、山省水库、绿色旅游项目、河流保护举措。以工业、农业交通、建筑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秸秆焚烧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治理和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认真执行新《环境保护法》,深入开展环保利剑行动和森林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继续推进实施保护碧水、蓝天、绿地、田园等行动,严惩各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要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加大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倒逼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改善城乡发展环境

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方面资源,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补齐乡镇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短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有关工作,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加快完善水利设施,建成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加大投入,在各旅游景点景区增设旅游公厕、停车场、服务站等,进一步完善乡镇各景点景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加快城市品质提升。依托现有良好的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宜居体系为出发点,将山、水、园有机结合,突出水东文化等地方元素,全方位进行系统谋划,着力打造“公园省”。同时,加快城区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建设省内体育馆、文化馆、市民广场等公共产品,不断为市民提供完备公共服务产品。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促进高铁站场、高速公路、景区城镇、重点村寨道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对外贯通高速化、对内循环快速化、城乡交通便捷化、乡村旅游环线化”的交通格局,以交通引领全省产城良性互动、城乡一体发展。要实施城乡便捷通达,可适当参照旅游公路等级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真正使得农村公路变成一条条“旅游大道”。

(四)围绕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推进生态资源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省内丰富的中药材物种资源,建立太子参、头花蓼、铁皮石斛等需求量大的健康药食材生产基地,加大健康产品研发、推广和生产,培育健康药食材、健康医药医疗产业;依托省内丰富的山水、林田、气候等优势生态资源,突出海拔落差、适宜气候特点,注重培育彰显山地特征,打造健康旅游品牌;依托医疗资源和自然资源,围绕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打造健康运动、养生养老、特色医疗等业态。积极探索健康新模式,培育健康新业态,发展健康新产业,形成以大健康为纽带的产业链条,推动大健康产业集约化、产业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全省大健康产业示范省的引领性作用。推进生态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乡村旅游方面,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加强乡村建设规划,深度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元素,加快形成农家民宿养生、特色农家乐、民俗风情街、民族手工艺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新产品、新亮点,创造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创业创收。进一步抓好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高贵州的“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发展水平。推进生态资源与大数据产业的融合发展。贵阳市要利用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西部中心建设机遇,着力构建大数据与大健康融合的现代服务业聚集省。围绕贵州省林业生态资源、城市绿地、水环境及空气环境,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治理体系,衍生开发生态大数据存储加工、分析应用、融合创新等业态发展。

(五)加大科技人才支撑,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要加大省内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企业进行有关科技攻关和成熟技术的运用,从而不断推进省内生态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同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入有关大健康、医疗、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到贵州设立分支机构,为他们营造良好产学研环境,努力实现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运用。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贵州省缺乏高端医药研发人才、优质医疗卫生人才、老年护理人员、高层次科研和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使得大健康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与转化能力较弱。一方面要强化本地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切实培养一批专业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技能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政策顶层设计,重点围绕大健康、大数据、大旅游、智慧城市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建立完善优惠政策,配套好资源要素,实行高层次“人才绿卡”,形成人才“磁吸效应”,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实现大健康、大数据、大生态专业人才在贵州聚集。

猜你喜欢
贵州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