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到位成就六有”确保岑巩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03-02 11:59苟凤丽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全县贫困户攻坚

苟凤丽

2019年是岑巩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县摘帽”之年,要确保国家现行标准下全县未出列的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未脱贫的1044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截至目前,对照贫困人口脱贫标准,未脱贫的10443名贫困人口已补齐短板,达到脱贫标准。

一、主要做法:“四个到位”

(一)完善攻坚体系,确保责任到位

岑巩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全力攻坚。一方面,健全攻坚指挥调度。岑巩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的县级脱贫攻坚总指挥部,下设19个脱贫攻坚工作专班、11个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128个村级一线工作队。同时,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坚持“一周双调度”,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专班和乡镇实行一周一调度,村级一线工作队实行一天一研判,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另一方面,全面压实包保责任。岑巩实行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包保乡镇,县级领导干部、县直部门、乡镇班子成员包保联系村,村组干部、一线网格员包保网格,“987”干部结对帮扶包保帮扶对象的包保责任机制,确保全县80%的干部在村级一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二)突出精准施策,确保政策到位

岑巩县按照“三率一度”标准,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一方面,加强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管理。严格按照“一申请一比对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精准识别程序,运用“四看法”,做到整户识别、户户过堂、不漏一人。同时,严格按照国家贫困退出标准,强化脱贫退出程序和质量把关,通过“八个看”检验脱贫成效,确保不错退一户一人。另一方面,对标脱贫标准,精准落实政策。通过开展深入走访调研,逐户精准分析、梳理和研判致贫原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明确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制定帮扶措施,精准施策,确保工作横到边、纵到底,措施不走样、标准不少量。

(三)强化要素保障,确保资源到位

岑巩县整合各方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尽力而为、全力作为。一是强化项目资金保障。通过全力向上争取项目支持、积极盘活县内资源、加大融资力度等方式,竭力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投入。二是强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一方面,按照建德市岑巩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组织领导统筹推动、人才帮扶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措施,扶贫协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院、团)先后筹集70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在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全力帮扶。三是强化党建组织保障。创新推行“四联四强”模式,组建跨村抱团联合体14个。实施84个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既建强了基层组织阵地,又统筹解决了村级一线工作队吃住问题。

(四)用好“八要素”,确保产业到位

岑巩县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产业扶贫。一是按照“八要素”要求,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积极培育壮大杂稻制种、优质烤烟、“两茶”、精品水果、蔬菜、生态畜牧业六大传统支柱扶贫产业和西红花、湖羊、蚕桑、芳樟、牧草等新兴扶贫产业。同时,通过利益联结,确保县内扶贫产业联结全县所有贫困户。二是按照“八要素”要求,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探索“异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依托坝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带动边远山区、无产业发展门路的贫困群众脱贫。三是按照“八要素”要求,发展林下经济。依托全县林地和特色经果林,发展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养鸡、养蜂等产业。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利益联结2340贫困户。

二、取得成就:“六有”

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岑巩县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依靠产业扶贫,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通过生态扶贫,实现了生态效益。

(一)减贫增收有实绩

岑巩县全力进行扶贫开发,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2212个,累计开展贫困人口技能培训9540人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2336人,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推进贫困户通过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劳务薪金等多重创收实现收入达标。同时,聚焦特殊特困人群,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等“九项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制度有效衔接,织密织牢了兜底保障网,确保了特困人员稳定脱贫。2014年来,全县兜底保障共计发放各项救助资金3.28亿元,救助对象15万人,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衔接率达86.4%,比全州高13.4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有改善

岑巩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聚焦“三率一度”退出标准,结合问题短板,创新实行基础设施问题清零行动,全力补齐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短板。全县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716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实施串户路895条47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万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213个。实施“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建设,安装用户3.3万户;大力实施505千米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县实现了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信网络全覆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改造农村户用厕所5169个,建成村级卫生厕所64个。

(三)基本民生有保障

把住房、教育、医疗作为最重要的民生保障,岑巩首先对存在透风漏雨问题的2342户农村住房实施了整治,并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作,全县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已全部消除,全力确保住有所居。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岑巩每年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支持教育发展;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常态化开展残疾学生送教送温暖上门活动,全力确保学有所教。岑巩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建成11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10个村级卫生室;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资助参合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三重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力确保病有所医。

(四)易地搬迁有推进

严格按照“六个坚持”“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应搬尽搬”原则,实现群众“搬得出”。2016年以来,完成贫困群众搬迁18876人,其中县内安置18513人,跨区域搬迁至凯里市363人。全面落实搬迁群众与搬入地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安置点配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4个,建立安置点党支部4个,确保搬迁对象服务有保障,实现群众“稳得住”。全县组织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248人次,做到“应培尽培”。同时,通过开展专项招聘、送岗上门、引导外出务工等就业服务,加上移民群众自行就业创业,实现9062人稳定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实现群众“能发展”。

(五)产业发展有基础

岑巩县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依照“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优化种养结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形成了以优质稻米良种繁育和加工为主、多类产业齐头并进的“一业多品”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的产业兴旺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岑巩已建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中国“清甜香型”烟叶生产基地县,创建了杂交水稻制种、思州柚、水蜜桃、烤烟种植示范基地等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个,其中省级4个,州级2个。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培育了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6家,国家级示范社1个。

(六)基层治理有能力

岑巩县脱贫摘帽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省委部署、州委安排,而且在于不断解决脱贫攻坚中出现的新难题。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围绕脱贫攻坚,不断发现和解决队伍配置、产业选择、规划制定、资金筹措等具体问题,创新思维得到科学锻炼,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通过“五级书记抓扶贫”,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长期驻村帮扶等方式,增强了基层党建,动员了更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民主集中评议、“一事一议”等村民自治方式,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了自我服务和自我受益、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增强了基层治理能力。

三、宝贵经验:“四启示”

岑巩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出有益做法,取得了亮眼成绩,为进一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创新体制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政策落地是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保障。一方面,岑巩县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机制,形成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责任落实、考核评价等各方面、各环节、各阶段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将扶贫工作实绩作为干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同时,加大对耍赖争当贫困户等12个方面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岑巩县建立和完善项目统筹机制,规范项目资金划拨行为;完善“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部门整合、社会参与”资金筹集方式,有效发挥政府财政引导作用;坚持异地引进与本土培养双轮驱动,建立人才发现、引进、使用、储备、培养机制。

(二)突出党建引领,探索扶贫模式

岑巩县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抓手,创新推行基层组织联建强堡垒、党员能人联手强队伍、组织生活联合强活力、产业发展联兴强效益“四联四强”抱团发展模式,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集中学习、观摩交流等活动,搭建工作、信息、人才交流协调平台,促进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村带弱村、机关带农村”工作格局。针对部分村寨无产业发展基础、无能人引领带动、有钱无路子的现状,岑巩县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产业扶贫“异地置业”模式,建立了“强村带弱村、坝区带山区、能人带穷人、企业带农户、试点带全局”工作法,推动了资金异地投入、产业异地发展、群众异地增收。

(三)强调教育固本,激发内生动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是最有保障的脱贫。岑巩县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治根之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倾力打造黔东片区教育高地。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州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并获“贵州省校本研修示范校”称号。面对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实际,岑巩加强产业支撑,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产村镇融合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观摩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不仅提升了贫困户就业创业的能力(即扶智),而且还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即扶志),推动贫困户“被动扶”旧观念到“主动兴”新思维的转变。同时,通过本地能人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出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四)扩大改革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岑巩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激活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同时,坚持生产要素“引进来”与产品品牌“走出去”,让产业在开放中起步,在开放中发展,在开放中做强,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针对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难题,岑巩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的引入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集体留存资金和个人自有资金融入扶贫产业。针对产业选择难题,岑巩发扬走出去与引进来传统,到县外学习并引进种养的关键技术,拓宽致富渠道。针对产业升级难题,全县保持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战略定力,集中打造1个重点产业,并继续推进“订单生产”和农村电商,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益。

猜你喜欢
全县贫困户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