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易地产业扶贫机制探索

2020-03-02 11:59吕寄望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威宁县易地贫困人口

吕寄望

易地产业扶贫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补充,是脱贫攻坚理念和方式的又一创新,对于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贵州省部分县区创新扶贫思维,通过实施易地产业扶贫,不断增强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这种探索与实践,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易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

(一)易地产业扶贫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补充

易地扶贫搬迁是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我国明确用5年时间对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统计表明,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意味着全国贫困人口中只有七分之一实行易地搬迁,绝大多数必须通过其他路径脱贫。截至2016年初,贵州省共有贫困人口达493万,贫困发生率为14.0%。“十三五”时期,贵州省虽然作为全国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搬迁规模约占全国搬迁规模的15%,也只有188万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5万)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如毕节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威宁县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15.41万人,能易地搬迁的只有66566名。因此,为了使广大未搬迁的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如果通过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县域内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好的地方集中连片开发优势特色产业,给这些贫困户提供易地就业岗位和产业扶持,就能带动贫困人口多、底子薄的乡镇脱贫。

(二)易地产业扶贫是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就地脱贫难的重要举措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确保扶贫对象实现永久脱贫,没有具体产业支撑的扶贫是不可持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各地实践证明,在精准扶贫各种模式和路径中,产业扶贫始终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铜仁市2018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5256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32576人,产业帮扶脱贫78955人,产业脱贫率达51.75%。据统计,2019年,贵州蔬菜产业(辣椒、食用菌除外)种植面积达1675.5万亩,产量2497.8万吨、产值642.2亿元,带动62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830元,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0%。产业长期滞后是贵州群众贫困的主要因素,发展产业更是贵州农村大难题。一些偏远封闭的山区,山高坡陡,难以发展规模产业,只能维持原始的小农经济。这种封闭的环境同时塑造了封闭的心理和保守的观念,导致了自然与文化上的双重封闭。因此,尽管扶贫搬迁是带有扶持帮助性质的福利性政策,贫困地区对人口又有强大的推力,但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由于贫困农户依恋故土、惧怕风险的心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搬迁。愿意迁出的往往首先是有生产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对于这些贫困户,地方政府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命令,而应该因人施策,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实际,实施易地产业扶贫,因地制宜选择好主导产业,通过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让贫困农户在一定区域内易地就业或创业,实现最终脱贫。

(三)易地产业扶贫是统筹各种资源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贫困地区虽然交通闭塞,资金、技术与信息等要素欠缺,但劳动力却相对丰裕。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和分工原理,如果各参与主体大量密集地使用相对丰裕且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易地产业扶贫实施跨区域和空间经济开发,打破投资主体限制,较好地解决山区有生产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土地、资金、技术等造成的难以长期稳定增收问题,把优质的土地等资源用到扶贫帮扶上来,为贫困群众找到脱贫的就业岗位,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由于我省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部分县区,即使是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也不可能通过安置区周边的工业园区实现充分就业,而一些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500亩以上坝区却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而出现土地撂荒的现象。如果能把坝区优质的土地等资源和安置区闲置的人力资源有效整合,就能产生巨大的脱贫动能。

(四)易地产业扶贫是培育一批现代产业和经营的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

千百年来的传统种养思维、观念、结构和习惯,一度在贵州各地根深蒂固,与之相生相伴的,是无法摆脱的贫穷。要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不能单靠外出务工,政府的扶贫措施也不能大水漫灌,应改变扶贫思路,采取有效举措,培育更多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户户可参与的产业项目,让贫困户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确保贫困户真正脱贫和不易返贫。中央连续几年1号文件均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易地产业扶贫可带动贫困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让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

二、易地产业扶贫必须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做好产业选择——精准“开药方”换穷业

目前,贵州真正搞成功的产业不多,有的项目投入高但收入低。抓项目必须认真调研,真正搞清楚本地适合什么产业,不能看到外地或别人做成熟的产业就简单“拿来”发展。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市场前景,加强对扶贫产业项目的前期论证,因地制宜实施符合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需求,又能与市场积极对接的产业扶贫项目。如:毕节市根据各地自身资源禀赋形成各具特色的示范主导产业带,建成相对连片50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39个、10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990个;300亩以上规模化蔬菜基地134个,基地面积19.28万亩。其中,威宁县围绕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结合其“天然凉棚”气候优势和种植蔬菜技术要求不高、符合威宁县贫困群众劳动力素质偏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短、平、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等特点的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为主导的产业开展易地产业扶贫工作。目前“三白”产业扶贫效应非常明显,如白萝卜一年可种三季,一亩产7吨,70天可收,每吨售700元。目前,高山冷凉蔬菜已经成为威宁的优势产业。威宁县已成为“云贵高原65个高山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县”和“全国153个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县”。

(二)统筹劳动力和土地——打好“组合拳”拔穷根

贵州许多农村的土地虽然平整肥沃,但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规模经营难以形成,农业弱质低效局面没有改变,农业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生产经营要素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易地产业扶贫要将需扶贫劳动力和优质土地资源融合在一起,瞄准目标、有的放矢,实现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工作中既要紧扣当地资源,算好地的账;也要紧盯脱贫目标,算好人的账。将两个资源有效组合起来,以地核人,以人定产,做到人地相适。如威宁全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万人,除去民政兜底3.1万人,2019年底需实现6.5万人脱贫。目前,威宁在县城周边乡镇规划适宜蔬菜基地6.5万亩,其核心基地2万亩,基地建成后,1亩蔬菜基地至少覆盖1名贫困户。随着“三白”产业做大,村民纷纷从外出打工变成回家就业。“产业建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媳妇不会跟着别人走,幸福日子天天有”成了当地务工群众的“流行歌曲”。

(三)拓宽销售路径——推出“金名片”换穷貌

销售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贵州现有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绝大部分以“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自产自销,销售渠道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找准销售渠道,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严格落实“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及办法措施,建立任务、责任清单,压紧压实责任,创新产业扶贫促进机制,提高脱贫攻坚实效。毕节市成立“市县一体”促销大专班,创建一个营销组织体系、一条新型销售链条、一支扶贫销售铁军、一个销售激励办法、一套利益联结机制的“5个1”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模式,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形成全市各级政府、各行各业,不论职级、不论部门,人人都是推销员的全民促销局面。一些县区分别在广州、虎门、成都、重庆、长沙、厦门等地开设农产品专售窗口,降低基地产品销售成本,通过网络、电视新闻媒体、海报、报纸等多种宣传方式等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同时抽调人员组成市场营销组,分别负责省内团餐市场、海外市场、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市场。其中威宁县依托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打通沿海城市、泰国、越南等市场。截至目前威宁县“三白”蔬菜销售量64.41万吨,销售额10.3亿元,带动威宁全县农民户均增收3981元。

三、易地产业扶贫必须建立高效的公司化运作模式

(一)优选经营主体

当前,农业已经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农户个体无力承担市场风险。产业扶贫如果只是帮助农户进行种植或养殖一个或几个品种,难以成功。家庭农场在产业扶贫中带动作用有限,重点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威宁县推进“三白”产业的过程中,经比选决定管理高效、综合实力较强的贵州开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经营主体负责6.5万亩蔬菜种植,由县农投公司牵头,分别与开心农业、金丰公社等“龙头企业”共同组建SPV公司管理运营。其中县农投公司持股49%,其余三家公司合计持股51%。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生产投入、各项物资采购和工人工资款项具体支付工作。

(二)构建利益联结

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模式运行的核心问题,合理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运行保持活力的基础,关键在健全农民合作组织、推行利益分配共享,切实提高带贫益贫质量和水平,不能简单“一股了之、一合了之”。毕节市按照“市场主导、公司运作、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的原则,由政府引导扶持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集体资源变资产、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变股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推进“村社合一”。全市已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2537个,发展蔬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年总收入达11.5亿元。通过“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模式,全面落实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分享发展红利,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2019年,威宁县扶贫资金投入1350元/亩,折股量化到6.5万贫困户并参与分红,明确规定贫困户每户两季保底分红不低于2400元。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起,每年递增50元,直至每亩1500元。产业分红根据入股土地、农机的数量或折价金额计算。这种利益联结机制由于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因而各经营主体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都很高。

(三)强化组织生产

易地产业扶贫必须实施好组织化管理与生产,要统筹好贫困户的吃住行,让他们生活上安心、经济上实惠。威宁县结合各边远乡镇未脱贫人口分布、意愿和县城周边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劳动力用工需求,制定各乡镇劳动力组织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由威宁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政府平台公司)牵头,与长期从事蔬菜种植销售的10余家经营主体合作,负责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的管理运营,采取合同、契约的方式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基地建设涉及乡镇(街道)负责完成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的流转工作,县农投公司负责基地建设所需生产资料的采购,协调各经营主体的收益分成。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产品规划、组织生产、市场销售等。涉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合作社的组建和组织动员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

总之,易地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具备生产能力和生产意愿的贫困群众达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威宁县易地贫困人口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瑞雪兆丰年
威宁县农户生产行为选择研究
隐形贫困人口
贵州毕节威宁县境内发生4.4级地震 消防急赴震中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