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博物馆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与初步构想

2020-03-02 13:28卢宪雯史鸣明廖鑫凤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2期
关键词:昆明博物馆植物

杨 清,刘 辉,方 伟,杨 莲,卢宪雯,史鸣明,廖鑫凤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博物馆展陈专项办,云南 昆明 650022; 2.云南骏宇国际文化博览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8)

现代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公众游览休憩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博物馆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数量越建越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国内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显。作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的重要文化标志,博物馆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即将在昆明建设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如何开放并开展旅游,应在规划建设时就予以充分考虑并高度重视,这不仅会影响博物馆后期的运维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昆明市的旅游形象与品位,甚至影响到盘龙区乃至昆明市未来的旅游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在分析国家植物博物馆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其旅游发展的策略和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国家植物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以及未来的运维管理提供参考。

1 博物馆旅游的必然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从1946年成立至今,对博物馆定义共进行过8次修订,以示博物馆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突出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和承诺,挖掘和探索博物馆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1961年将“研究、教育、欣赏”列为博物馆的业务目的,正式开启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欣赏娱乐功能这一全新发展理念。1992年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开的“博物馆新目标”会议就讨论了“博物馆与旅游”,通过了《加拉加斯宣言》,号召架起博物馆与旅游的桥梁。随后的1995年国际博协委内瑞拉委员会又促成了题为“遗产、博物馆和旅游”的研讨会,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发展。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二十一届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英文版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3]。可见将博物馆与旅游联姻,发展博物馆旅游在十二年前已经是历史大趋势,但站在今天纵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发展,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均还在这条道路的起始阶段。2019年5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邀请协会成员与其他相关成员共同参与博物馆新定义提案,中国的提案内容为“博物馆是以博物馆为依托,以博物馆专业性业务为结构节点,以知识建设及共享为主轴的博物馆制度”,可以看出如何建设知识共享平台,获得广大的知识共享人群是未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发展以科普教育为主,集合健康生活休闲体验的旅游是一条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道路。

2 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基本情况

2017年年初,云南省昆明市提出在昆明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的设想,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批复和众多科学家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国家植物博物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和重大设施,也是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定位的标志性工程,必将为美丽中国的实现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国家植物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植物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集收藏与展示、科研与交流、教育与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专题博物馆。目前国家植物博物馆(主馆)选址在昆明市盘龙区茨坝片区,是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林科院树木园、昆明市黑龙潭公园和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及中科院版纳植物园昆明分部新园区围合而成的区域,面积约30 hm2。

根据可研报告和整体规划,国家植物博物馆将按照“1236”体系进行规划建设,即:“1”是新建1个主馆,“2” 是提升扩建2个植物标本库,“3”是统筹整合既有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云南省院树木园和昆明黑龙潭公园3个园的资源,“6”是谋划布局6个辅馆(分馆),形成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独具特色的国家植物博物馆体系。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首先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主馆,对周边区域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并与中科院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林科院树木园和昆明市黑龙潭公园等一起打造“昆明国家植物园”,使之成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核心植物园和云南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示范园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立项、规划等建设前期工作。

3 国家植物博物馆发展旅游的分析

3.1 发展旅游的优势

3.1.1政策机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数量越建越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国内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显。作为一个城市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标志,博物馆正在逐渐成为国内外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博物馆条例》、《博物馆管理办法》和《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并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将达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每年8亿人次。国家旅游局主编的《中国旅游年鉴1999》,在“旅游行业”下分设的“相关行业”里,专列“博物馆业”,在公布的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名单中,沈阳故宫博物馆(辽宁)、上海博物馆等11家博物馆被列为4A级景区;虽没有挂牌为博物馆但也属于博物馆范畴的也有二十几家,如上海野生动物园、吴桥杂技大世界(河北)等。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博物馆观众总数还只有5.6亿人次,到2017年,参观人数已经超过9亿人次,观众数量表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国家文旅部公布的《2018年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情况》数据显示,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的游客达到40%以上,博物馆、科技馆正在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特别是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将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博物馆、植物园等正好是中小学研学的重要阵地,为博物馆开展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1.2游客基数优势

昆明作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文化资源等优势,随着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产业地位逐步提升、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昆明发展旅游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将进一步显现,旅游业呈现出提质增效、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据报道,2018年昆明接待游客1.6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 2 180 亿元,众多的游客基数可成为建成后的国家植物博物馆的潜在游客。

3.1.3区位优势

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临龙马山之巅,北可观松华坝、南可瞰黑龙潭、西可看长虫山、东可望呼马山,具有优良的自然视觉景观;盘龙江、金汁河、花渔沟等穿境而过,黑龙潭地下水长流不断,滇中饮水工程从附近通过,为博物馆造园建景和活体植物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条件。同时,具备极好的外部交通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博物馆毗邻昆明北绕城高速和昆曲高速,与昆明市区的北京路、丰源路和龙泉路等几条主干道相连,30 min可达国内五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长水国际机场,40 min可达滇中新区,城市干道系统完备。周边有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昆机集团公司医院、昆明重工医院、盘龙区人民医院和规划中的妇幼保健院/大健康医院、黄冈中学昆明分校、昆二十一中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保障和优越的社会环境。此外,博物馆附近还有全球最长的人工瀑布-昆明湖瀑布、享誉全球的昆明99世博园、中国四大铜殿之一且保存最完好的金殿、特色鲜明的云南野生动物园等旅游设施,为未来打造旅游综合体奠定了基础,可有效弥补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主的单一旅游发展模式,提升昆明市乃至全省的旅游品质。

3.1.4行业地位优势

鉴于活体植物展示条件的特殊性,目前全世界以植物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比较少,只是在个别大学、研究所或植物园内建立了植物博物馆,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植物博物馆(Botanical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德国柏林植物园和植物博物馆(botanic garden and botanical museum berlin-dahlem)、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博物馆(Cambridge,Botanical Museum)、拉脱维亚大学植物博物馆(Botanical Museum-University of Latvia)、希腊锡阿蒂斯塔植物博物馆(Botanic Museum of Siatista)、喀山(伏尔加河地区)联邦植物博物馆(Botanical Museum-Kazan(Volgaregion)Federal)等。国内植物博物馆就更少,目前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这些国内外植物博物馆的前身几乎都是植物标本馆,均为实现科普教育而向公众开放,改造而成植物博物馆。国家植物博物馆作为首个国家级的植物专题博物馆,在行业地位上优势十分明显,较之前一般的植物博物馆,无论是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还是在游客心中的吸引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优势。

3.1.5资源优势

规划建设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利于发展博物馆旅游:1)区域内植物资源富集。目前,博物馆区内已有有效保存的 10 013 种野生植物种子资源,库存标本160多万份,在国内仅次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标本。区域内还有中科院“三园两所”战略中重要的昆明植物园,该园已收集保育 7 000 余种各类特色植物,并建近20个各具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其中山茶园被国际山茶花协会授予“国际知名山茶园”;临近的云南林科院树木园收集保存了900多种树木资源,同时片区内有4.2 km2的公益林,为博物馆开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2)科技人文资源禀赋,有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云南林科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3)博物馆及附近的历史人文资源特色明显,自古就是人类宜居和生产生活的功能片区,是最能体现丰富多元文化的核心区域,内有“滇中第一古祠”黑龙潭龙泉观,省级文物“三烈士”墓、严济慈-蔡希陶故居,有抗战时期留下的中央机器厂门楼、建国初期工业布局与建设历史的重机厂等重要人文资源。这些都将为国家植物博物馆建成后开展科普旅游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

3.1.6特色优势

在2017年7月深圳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和2018年10月昆明全国植物学大会期间组织的专家咨询会上,专家一致认同“馆(博物馆)、库(种子库、植物标本库)、园(昆明植物园、云南林科院树木园、黑龙潭公园)”三位一体的建设形式,把“传统的自然博物馆的实物(标本、化石、种子)展陈和植物园的活植物室外展示”有机结合,把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且特色鲜明、展陈形式多样的“鲜活的植物博物馆”,这在国内外都是一种创新。国家植物博物馆按照目前业界正在思考并追寻的“露天博物馆”思路,试图掀开“博物馆的屋顶”,把博物馆从“神圣殿堂”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置博物馆于广阔天地间的形式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新的心理需求,提供给旅游者多样化的乐趣、教育和享受,为博物馆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

3.2 发展旅游的劣势

博物馆旅游开发早己成为博物馆谋求发展的热门选择,虽然国外有博物馆已取得了博物馆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但博物馆旅游发展较成功的案例在我国屈指可数,像故宫一类的博物馆,更是少之又少。而植物博物馆就更少,这也为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究竟该怎样建设管理一个植物博物馆,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可借鉴。同时,纵观那些成功发展为旅游类的著名博物馆均有2个共同特点:1)有良好的城市旅游大环境。如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的英国国家博物馆。2)博物馆内有超高艺术价值的绝世藏品。不少游客游览该博物馆甚至安排一场旅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亲眼目睹那些珍稀藏品。与之相比,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展品吸引力低,藏品大多是艺术价值不高的植物标本、化石、图片,很难成为游客单独游览的动机。

4 国家植物博物馆发展旅游的策略

目前国家植物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为了建成后开展博物馆旅游,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时,特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4.1 建立合理的运维机制,处理好馆、库、园一体统筹的关系

科学合理的运维机制是国家植物博物馆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开展博物馆旅游的内在基础。目前,在国家植物博物馆区域内已形成多层级、多主体并存的局面,各主体隶属关系、产权关系、职能定位各不相同。国家植物博物馆规划建设时,若未处理好“一馆、两库、三园”的统筹关系,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维机制,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植物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和未来的运维管理,进而影响博物馆旅游的发展。

2019年5月10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中明确了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不难看出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有教育、研究、欣赏(开放)、收藏、保护和展览。因此在设计和构建国家植物博物馆的运维机制时,应遵循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分析制定,根据目前的现状,国家植物博物馆收藏保护功能可参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充分依托昆明植物所、动物所、林科院已收集保存的植物动物资源,创新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收藏保护特色体系;教育、展览和欣赏(开放)等功能可参考“长隆景区”模式[5],以国家植物博物馆(主馆)为依托单位成立运维集团公司,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对外、指导经营”的集中统一规划下的分散运营管理新模式;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内容,是反映一个博物馆水准和衡量其是否达到国际一流博物馆的最重要指标,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提高国家植物博物馆的科研水平,笔者认为可在国家植物博物馆建立科学研究中心布局一定体量的研究团队,围绕以植物为主的自然科学和博物馆学等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可向云南省中科院、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文化部、科技部等部门多渠道申请,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分部)和云南林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联合共建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国家植物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的国际影响力。

4.2 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规划建设

5A级为中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代表着中国精品的旅游风景区等级,是绝大多数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可以说,谁拥有5A金字招牌,谁就拥有更多的境内外客源市场份额,使之既有社会效益,更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可让国家植物博物馆主场馆体现公益性,向社会开放,其他特色分馆和园区则可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规划建设,包括建筑外观造型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如游客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停车场、公共休息设施、标示标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卫生间、景区垃圾箱等一定要按照5A级景区要求的特色性、文化性、国际性等内涵和标准进行建设,建成后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应把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发展的首要目标,为将来申报国家5A级景区奠定基础。

4.3 以人为本,强化深度体验,为开展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奠定基础

国家植物博物馆在规划建设时:1)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在规划建设、展陈设计和运维管理时“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不仅让观众看到展览是多么的吸引人,也要让观众感到服务是多么的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让观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实现博物馆旅游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为博物馆旅游的商业化、市场化奠定基础。2)应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AR、VR、3D、全息等)、人工智能、微信、微博、语音导览等科技手段充分融入博物馆标识系统、解说系统,实现博物馆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让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让博物馆能“说话”、会“说话”,说“文化话”、说“旅游话”,说“通俗易懂的话”,使其融合时代新鲜血液,焕发新的生命力,打造情怀,成为创意感十足、穿越感极强、科技化融入、人性化彰显、互动性充盈的现代化植物博物馆,从而调动观众口味、激发观众兴趣、延长观众游览时间、增强观众体验黏性。3)需要牢牢抓住游客的心理需求,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抓住观众的“眼球”,用花香、泥土、特色美食等味道展示“自然气息”和打开观众的“味蕾”,用化石、剪纸、雕刻、叶脉制作、标本压制、自然笔记等形式触摸植物的“印记”,让更多热爱植物的人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欣赏植物实物及其产品,并让游客实现“不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还能联想到”的多重体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感官体验,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成为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和休闲,使之成为探索之旅、科学之旅和休闲之旅。

4.4 重视人才、科普与营销

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定位是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专题植物博物馆,而一个博物馆能否达到国际一流的标准,是否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6]。因此,国家植物博物馆在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时,要避免出现重视文物收藏展览而轻视人才培养引进、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等问题,组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讲解服务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只有实现人才国际化,博物馆才会真正走向世界。培养一批尽职敬业、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员工,让用展品“讲故事”的人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为博物馆展品的收集、展览、教育、体验以及旅游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博物馆“常进常新”,才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赢得观众的心。

同时,注重科普,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充分体现“寓教于乐”,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成为以学习植物科学知识为主的探索之旅、学习之旅。此外,国家植物博物馆拥有极具科学研究价值、历史考古价值的丰富藏品和背后的科学文化故事,十分适合开展各类文物、民俗、绘画、音乐等专业展览,适合借助丰富的植物藏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辩论会、成果发布会、专题报告会、高峰论坛、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等类型不同的会议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艺术家、旅游学者、高校教师、相关社会团体组织成员等人员参加,加快形成“以展带会、以会促游”的展览(展示)、会议(论坛)、旅游(考察)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博物馆旅游的产业链“长”起来,让博物馆“嗨”起来。

此外,加强营销,扩大社会影响力。过去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产品同质化、品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句话似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营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开展博物馆旅游时,一定要重视营销工作,在宣传方式上应更全方位,对即将推出的展览和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推送,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设置一些参与活动,增强互动。

4.5 与茨坝生物科技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打造云南省“健康生活目的地”重要示范园区

拓展国家博物馆的产业外延,融合大健康六大产业的“养”、“健”、“游”等,与临近的茨坝生物科技特色小镇联动发展,建设主题酒店、餐厅,发展文旅产品体验与展销、民俗歌舞展演等,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和追求多样的文化体验与消费,为国家植物博物馆开展文化旅游提供较好的社会服务配套,打造成为云南三张名片之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示范园区。

4.6 整合资源,建立旅联体,打造昆明北部科普文旅融合产业走廊

博物馆旅游和其他旅游一样,依靠“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抱团发展”建立旅联体,实现全域化旅游,将是未来博物馆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7]。因此,可参照广州“长隆模式”,多方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才能使得整合共赢策略发挥作用,将国家植物博物馆(主馆)与昆明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等形成整体。在此基础上,将国家植物博物馆及其园区与附近的“昆明99世博园”、金殿国家森林公园、云南野生动物园、昆明湖瀑布等组建成旅联体,在国家植物博物馆附近或昆明湖瀑布附近建立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和中转中心,并建立酒店、演艺场和夜生活体验区,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断衍化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延长游客在旅联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游览线路,突出“创新、科技、旅游、人文、生态”特色,使之形成特色鲜明各异、功能优势互补、线路形成闭环、景点相互推介的昆明北部科技文旅走廊,成为引领昆明乃至云南旅游的新风向标。

猜你喜欢
昆明博物馆植物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博物馆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露天博物馆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