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与新时代中国建设

2020-03-02 15:18桑业明贺文秀
理论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马克思

桑业明 贺文秀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其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它既来源于这个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潮流,同时也对这个时代产生着作用。所谓动力,指的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力量和源泉。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指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其中主要包括根本动力、直接动力、有力杠杆和主体动力四个方面。马克思社会矛盾的动力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前提下,更多地站在广大贫苦工人的立场上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方面进行研究而形成的。要认识马克思的社会矛盾动力论,则首先要厘清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的产生

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在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兴起的情况下产生的,其理论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

1.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的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是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产生的物质背景。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逐渐拓展到了欧洲,由于新的思想的冲击,欧洲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此时也导致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首先,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聚集,形成了城市的基础;与此同时,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由于财富的积累,割断了小生产者与原材料之间的直接关系。从15世纪开始,由于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加紧了殖民统治,大肆掠夺原材料和劳动力,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到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代替了手工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等,都促进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9 世纪70 年代,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是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资本主义国家转变。马克思生活于19世纪的中后期,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高度自由化的时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也肯定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

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是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产生的阶级背景。从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到工业革命的展开,机械生产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纺织工业当中,机器生产已经完全代替了手工生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发展的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新航路的开辟,一些工场主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掠夺,逐渐成为资本家。同时,由于机器大生产,原来的手工业者由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其手艺已不再值钱,逐渐沦为无产者。此时一些小的商人、小工业家也在与大资本家的竞争中逐渐破产,沦为无产者,从而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工人运动不断兴起是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的现实背景。在机器大生产的作用下,传统的手工业者逐渐变成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资本家所有,工人没有任何的资产,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然而,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不断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工作的强度,使得工人的生活现状苦不堪言。随着生活状态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工人认识到要改变自身的处境,获得更多的权益,就必须要打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和英国的宪章运动虽然都以失败的结局告终,但是却表明工人思想的觉醒,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2.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理论有其丰富的理论渊源,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思想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其主要的思想来自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动力理论、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解放的动力理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米利都学派作为最早探索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作为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西方哲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在泰勒斯的思想中,他探索了世界的本原,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打破了之前认识世界的神秘和神话色彩,转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阿那克西曼德作为泰勒斯的学生,与泰勒斯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世界的本原并不是像水一样的某个特定的物质,而是物质的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性的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生成了世间万物。相比而言,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比泰勒斯的思想包含着更多的运动和辩证的观点。阿那克西美尼作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由“气”组成的,由于气的压缩或者稀薄,才造就了世间万物。除了米利都学派的三个典型代表人物外,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也都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探索。总的而言,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探究,表明了人类在社会发展动力探究方面的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动力理论和启蒙运动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教皇的贪婪、腐化,使得人们渐渐认清了教会的欺瞒与压迫,想要获得自由,解放思想。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的思想逐渐开化,由此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人性动力论的来临,它打破了教会的束缚,鼓励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生活。与此同时,文艺复兴期间还涌现出大批的文艺作品,积极宣扬人性与人文精神。文艺复兴之后,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逐渐展开,以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主张人的自由、平等与独立,开始重视利益与价值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要思想借鉴,是宝贵的理论来源。

作为西方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肯定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人的思想的解放基础上,也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是有目的和意识的。同时,黑格尔还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会随着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当从人的意识外去探究世界,即“动力之外的动力”,即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看来,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世间就存在着一种万物最初的东西,即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运动与变化逐渐造就了世间万物。同时,当世间万物对绝对精神产生束缚时,绝对精神便会改变原来的形态,打破旧的世界,实现主客观精神的统一。大学时期的马克思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但随着自身的知识积累,马克思逐渐发现了其唯心主义的缺陷,并吸取其合理内核——辩证法,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环境与思想潮流共同推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而思想文化的发展则为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产生提供着理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的内容

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结构,而动力理论则是其中之一。社会矛盾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推手,它展示的是社会的动态状态,体现着一种发展的观点。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主要包括根本动力、直接动力、主体动力和有力杠杆四个方面。

1.根本动力:两对矛盾

两对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最早接触生产力一词是在巴黎,此时的马克思在转译“劳动生产力”时,认为其中不仅包含着劳动的内涵,同时还包含着创造的含义,由此可见,此时马克思正从劳动的视角去理解生产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有两个地方提到了生产力,其一,“分工提高了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其二,“迫使资本家提高工资而不能提高生产力”。此时生产力的意思是外在的影响和制约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工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人的自身水平的发展也会在工业上体现出来。这时,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1〕由此可见,生产力即是对自然的占有能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物质生产过程,从本身而言其实就是对生产工具的使用过程,当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生产力提高时,生产的物质资料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同时还会出现过剩的情况,此时人又会拥有新的需要,又需要新的手段和生产力来满足。生产力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人们总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定位自身的需要,构建相应的生产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3〕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不仅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对于社会结构和制度发展也具有制约作用。物质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不同的生产力有不同的分配制度,由此构成不同的社会结构。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中,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认为市民社会当中,人的存在、人的行为是构成国家的基础。在《反杜林论》当中,恩格斯对杜林私有财产是由于掠夺和暴力而出现的观点进行了抨击,认为是经济的发展导致私有财产的出现。在古代的公社社会中,交换的形式逐渐变成了商品的形式,公社的物质财富开始出现不均衡的状态。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私有财产的出现。由此可见,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经济基础变动的结果,正如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奴隶主正是因为在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奴役奴隶,从而导致奴隶制的出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除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表示,只有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政治才能避免崩溃。经济是政治发展的基础。然而,当政治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时,政治便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2.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现实的人,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最初在《莱茵报》当中,马克思提出“人民性原则”,展现了马克思对于人民的主体性的重视;同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当中,马克思将无产阶级描述为革命的心脏,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并且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随着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展开,在生产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人自身也能够得到发展。随着人自身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发生着变化,从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现实的人的需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为了生存,要不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又会有新的需要来推动人的生产活动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从历史的过往也可以证明,每一次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旧的制度就很难推翻,新的制度也难以建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动力。

3.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因素所影响的,由于经济状态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阶级。阶级斗争出现的原因则是因为经济利益的争夺。阶级斗争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现状,阶级之间因为利益的不同而产生斗争,各阶级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除了采取经济形式之外,还会借助文艺、宗教、政治等手段进行斗争。在阶级斗争的过程当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打倒了代表落后生产力的阶级,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更。

阶级斗争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是由于物质原因所引起的。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无论从量变还是质变的角度都有所体现。从量变的角度来看,阶级斗争会使社会形态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某个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质变的角度来看,当社会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就不得不打破旧的社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有力杠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6〕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批新的生产工具得以产生。其次,新的生产工具被人使用之后被转换成生产力,提高着劳动的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改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之外,也会对劳动对象产生作用,改善劳动对象的原有形式,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从而降低生产过程的难度,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科学技术改变着社会,造船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的发明,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形态。科学技术是一根有力的杠杆,不断将社会发展带入新的时代。

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主体动力是最初的根源,它导致生产的开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并且无法改变时,就会发生阶级斗争,改变原来的生产形式,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根本动力、主体动力和直接动力三者构成社会发展的有机系统,而有力杠杆,即科学技术则是整个系统的催化剂,它加速这一系统的循环,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论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当前处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着。如何解决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寻找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就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去寻找启示。

1.重视生产力,将生产力作为根本着力点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核心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7〕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到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依旧没有改变,我国依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虽然从总量上而言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从国内角度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有待提升。首先,从核心技术来看,我国一直是一个生产大国,“中国制造”已经享誉全球;然而,在很多生产的核心技术方面,我国仍旧需要依靠国外,自己发展的咽喉扼在他人手中。其次,从人均方面来看,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东西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悬殊,西部生产力依然有待提高。

在当今这全球化的世界,当前我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生产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将发展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时,更应该大力发展西部生产力,促进西部地区生产与经济能更上一个台阶,缩小我国的经济发展差距,提高人均经济水平,做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

2.重视人民群众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利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如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其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我们必须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其主体动力。只有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当前四川藏区、陕西等全部贫困地区全国各贫困地区已经实现脱贫。对于已经脱贫的地区而言,国家要充分重视脱贫地区人民的新的发展要求,采取新的发展政策,争取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转变;对于尚未脱贫的部分地区,更应该加大扶贫力度:一是精准扶贫,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二是积极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群众的全体参与来实现脱贫摘帽。

到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的需求层次将会更加多样化。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更应该重视人民群众的发展和享受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医疗卫生方面,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

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创新性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撬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来自于制造业的发展。在大多数产业技术的核心方面,我国仍旧需要依靠国外的支持。然而,中国制造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中国创造才是中国长远发展的秘诀。

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人才资源的意识,使人才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其次,要加大我国的开放程度,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创新是一个思想碰撞的结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就是为我国的创新增加更多的思想灵感。最后,要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在铁路、航天等科技方面我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其他一些领域,我国仍未掌握核心技术,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自主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飞跃。

科学技术是撬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同时也是决定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4.坚持中国特色,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意味着改变我国的发展道路,走什么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位的问题,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历史的经验证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发展才能够行得通,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前提。

社会发展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当前,我国处于深刻变革时期,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得我国向纵深发展的新进程得以开启。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使得社会矛盾的基本动力在更深层次、更直接的层面上得以展现。在当前新时代的中国,我们要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改”“改什么”“如何改”三个方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系统、整体、协调的改革。

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结晶,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同时也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理论以其科学性、系统性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对矛盾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