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三重追问
——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考察

2020-03-02 15:18王鹏晓刘友田
理论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空想资本主义理性

王鹏晓 刘友田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以其科学性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是基于理性思维和现实基础对历史考察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和历史必然,并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缘何批判”“何以科学”“何为必然”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定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缘何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蕴含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源于对资本主义虚假诺言和贫困现实巨大反差的理性思考。尤其是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出现,更是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向了空前阶段。作为天才萌芽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方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另一方面,囿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其只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空想。

1.基于“社会主义”视角的资本主义批判

资产阶级的美好承诺与贫困现实的巨大反差直接宣告了“理性王国”的破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早在16世纪开始,就已经产生了诸如“乌托邦”“千年天国”等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18 世纪,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一切的社会权威进行了立场坚定的无情批判,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专制、封建迷信以及宗教愚昧,试图借助理性消灭一切非理性的因素,主张建立一个具有永恒正义、永恒平等和永恒人权的“理想王国”。然而,永恒的理性也仅仅发展成了理想化的知性,“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1〕“理性王国”并没有真正实现永恒的理性,现实中接连不断的掠夺战争早已代替了理性的和平与正义。现实的社会处处充满着非理性的因素,贫困和富有由于对立的沟通变得更加尖锐;承诺的“财产自由”被“失去财产的自由”所代替;现金交易成为社会的唯一纽带;犯罪数量日益增加;商业交易逐渐变为欺诈;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婚姻伴随着大量的通奸。资本主义的本质逐渐显露出来,“理想王国”内到处都充斥着罪恶和不堪,“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2〕理性王国仅仅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强烈的时代革命性拆穿了资本主义的虚假诺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累累罪行。在他们看来,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一切封建制度一样,真正的理性和真正的正义应取代“理性王国”实现统治。圣西门在第三等级的胜利中以极具天才的眼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存在,并且高度肯定了科学和工业的重要地位,阐明了政治的“关于生产的科学”的本质,其关于“政治将完全融化在经济中”〔3〕的预言更是对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点的另一种表达。同时,圣西门“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4〕的观点同样也是社会主义视角下“废除国家”思想的萌芽。此外,圣西门的天才远见更是体现在“法国和英国的同盟;这两个国家和德国的同盟,是欧洲的繁荣和和平的唯一保障”之中。傅立叶揭露了资本主义在物质和道德上的贫困,批判了资产阶级以文明方式掩盖的类似于野蛮时代的罪行,他的了不起在于:首先,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两性关系和妇女的低下地位,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5〕的观点。其次,阐述了资本主义时代无法突破的“恶性循环”,并揭示了贫困的“过剩生产”的本质。此外,傅立叶更是基于辩证法的立场划分了世界历史的四阶段,辩证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上升期和下降期,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欧文的观点则是体现在以精密的商业计算和科学的完整计划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具体模型”的实践中。同时,欧文指明了劳动者使用生产力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提出了社会财富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设想。此外,欧文认为人的性格是由自身机体和发育时期的环境决定的,并发明和开设了幼儿园;注重人的需求,主张以环境和教育的提升和改造,实现社会主义视角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基于“空想性”视角的时代局限性考察

尽管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以各自独具的历史眼光提出了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天才观点,但囿于唯心主义的局限性,难免使其在总体上表现出“空想性”。首先,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构想都只是以理性原则指导的道德判断为依据。一方面,他们以理性原则为出发点,尽管他们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理性”,批判了“理性王国”的诺言与贫困现实的巨大反差,但并没有因此否定理性的力量。他们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着种种弊病的原因只不过是真正的理性还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而“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6〕另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无论是对资本主义非理性因素的嘲讽还是对社会主义理性因素的反思都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他们只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存在,却忽视了阶级斗争的革命作用,并试图通过宣传、典型示范的方式改造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既希望实现真正的理性,但又不想凭借实际的阶级斗争来推翻非理性,其结果必然难以真正撼动资本主义的统治。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他们希冀于天才人物的出现以完成社会改造的任务。在他们看来,“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7〕社会能否改造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足够幸运。对于无产阶级他们只抱有同情和怜悯,却不愿意依靠无产阶级,也并不是想着先解放哪一个阶级,而企图立即解放全人类。囿于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他们过分依赖英雄主义,完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只能看到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却找不到可以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未来的构想包含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他们对于“提高妇女地位”“按需分配”“消灭国家”等观点的设想闪耀着社会主义的光芒,但由于不了解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及交换方式变革的结果,没有看到生产力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只是按照永恒的正义、公平和人权的原则构想了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建立了一个完全没有阴暗面的理性模型,“甚至从专家的眼光看来也很少有什么可以挑剔的”。〔8〕“然而它越是完美,越显示出其不切实际”,〔9〕越是纯粹,就决定其越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空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0〕在早期英国,由于大工业的刚刚兴起,依靠大工业的发展才能产生的消除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冲突还未产生,更不用提只有通过生产力发展才出现的解决冲突的手段。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刚诞生的婴儿,还无法独立地采取政治行动,是一个“最多只能从外面、从上面取得帮助的受压迫的受苦的等级”。〔11〕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不成熟,使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能在头脑中构想解决社会弊病的方法。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由于脱离了客观的时空和人类发展的历史,曾作为“绝对真理”长期支配着当时的社会,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个体生活背景、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差异逐渐失去了进步性,真正地沦为了不同体系、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何以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谓之“科学”,是因为其具有本质上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彻底摆脱空想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

1.唯物史观揭开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12〕换言之,唯物史观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辩证法是基于联系和发展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的全面考察。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素朴的辩证思维方式,它来源于“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3〕由于“注意得更多的是运动、转变和联系”,〔14〕即只是宏观、笼统地认识了现象的总画面,无法说明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总画面仅仅表现为现实的表象。为了认识这些细节,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将其从自然或历史中分离出来做单独的研究。囿于研究材料的限制,研究的任务直到15世纪才真正开始。自然界被细化为多个部门,自然界的具体事物和各个过程也被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但是,这种“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15〕的做法却培养了一种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并随着培根和洛克的发展产生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主张孤立、逐个地考察研究对象,它在“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16〕的绝对不兼容的对立中思考问题。由于形而上学者完全忽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必然会产生片面、狭隘的观点,形成顽固、僵化的思维,最终陷入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

近代德国哲学真正实现了辩证法的回归。黑格尔首次将整个自然描述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从这种发展和运动中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他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应该被摒弃到垃圾堆的东西;思维的任务则是要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内在的规律。然而,黑格尔并没有解决这个任务,不仅是因为黑格尔没有突破自身及其所在时代的知识的局限性,更是因为黑格尔更是受到唯心主义的限制。黑格尔认为,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观念”早已决定了现实事物的发展,所有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此外,其历史观点下的绝对真理与辩证法的自相矛盾,意味着黑格尔体系的巨大流产。“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17〕现代唯物主义彻底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在自然观上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历史看作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致力于揭示其内在规律;在历史观中,将唯心主义彻底驱逐,“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18〕因此,历史不再是独立、片面的单独历史的集合,也不再是观念的外化,而是基于不同时代背景的经济关系的必然产物。

唯物史观的确立,彻底颠覆了“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揭开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对于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也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不再被视为天才人物的偶然发现,而是以经济关系主导的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同时,社会主义将彻底突破唯心主义下的“空想性”,以科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寻找解决冲突的手段,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

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大的成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囿于唯心主义的局限和经济关系的不成熟,这种批判未能触及生产方式的本质、揭露罪恶的经济根源。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现象,却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本质,更不用说提出解决的办法。唯物史观诞生后,作为经济因素主导的阶级斗争必然产物的社会主义,“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19〕唯物史观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任务,同时也将解决问题的线索指向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之中,指明“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0〕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的发现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一方面作为劳动者的工人阶级,由于资本家所承诺的“财产自由”变得一无所有,他们既不占有生产资料,也不占有其自身所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资本家不仅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占有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除了支付固定成本及劳动力成本之外,他们依然占有大量的财富。而造成巨大贫富差距的原因则在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当中。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和劳动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劳动是一种获取财富和价值的手段;劳动力则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种特殊商品。“理性王国”的破产使劳动者迫于生存将自身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其劳动力的价值则是以工资的形式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的价值与其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不相等的,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以工资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的价值,这个“高于”的额外价值就是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对资本家来说,由工人创造,被他们占有的剩余价值代替了劳动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理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依据。一方面,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现象,指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手段,阐明了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巨大贫富差距的原因,从而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探索以及伴随生产力发展的无产阶级的力量的分析,找到了变革社会制度的承担者,指明了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因此,剩余价值学说不仅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同时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客观现实的思索与考察,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三、科学社会主义何为必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必然实现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并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线索,阐释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指明了无产阶级胜利的现实道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调和的两个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同时诞生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之前的所有商品生产中,产品的所有权都是以其自身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生产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制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资料不断向资本家手里集中,生产资料开始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劳动者不再占有其自身生产的产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继续占有产品,“由社会化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已经不是为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所占有,而是为资本家所占有”。〔21〕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鲜明地显现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一方面,社会化生产改变了雇佣劳动的性质,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最初的雇佣劳动仅仅是一种个体生产之外的例外和副业,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社会化生产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变得愈来愈没有价值”,〔22〕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雇工,雇佣劳动的性质开始从“临时”转变为“终身”。同时,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大量的扈从人员和农民也被迫成为终身的雇佣劳动者。资本家和生产者彻底分裂,社会逐渐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社会化生产消灭了产品私人占有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从于这一占有形式”。〔2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真正利用生产资料制造产品的劳动者不再继续占有产品,劳动者除了微薄的工资外,变得一无所有,资本家不劳而获,凭借对产品的私人占有获取了巨大财富。这无疑加剧了两极分化,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

其二,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生产表现为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途径从而实现社会联系的生产者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24〕每个人都为满足自身交换的需要进行产品生产,他们并不清楚市场的需求,也不知道能否真正实现交换。同时,商品生产又有其独特的规律,并以其作用于生产者,与生产者对立,产品和生产表现为产品对生产的支配关系。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商品生产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整个社会生产表现为盲目的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日益加强。中世纪,生产的目的几乎完全服务于生产者自身的消费,生产表现为无组织、无计划。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社会化生产首先使部分企业确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并伴随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各个企业生产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组织性,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收入,更好地求得生存。可见,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不断增强,个别的企业生产组织性的增强必然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不断改进机器,扩大生产,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由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然造成由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25〕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继续驾驭资本主义生产力,说明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其内在的矛盾。

2.两个内在矛盾中孕育着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客观上提出生产力必须摆脱资本属性的束缚,回归其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属性“像幽灵一样站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26〕生产资料如果不转化为资本,如果不具有资本属性,那它就不能发挥作用。这种资本属性阻碍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效结合,限制了生产资料发挥作用,妨碍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正是经济危机所反映的生产过剩,阻碍了生产资料向资本转变的过程。资本主义为走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困境,“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27〕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属性的障碍,回归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资本主义采用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家财产等形式,试图以更加集中的社会化形式消除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而实际上只是使资本不断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本质回归。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国家所有并没有解决冲突,但是却包含着解决冲突的线索。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一个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组织和机器。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国家将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资本家的数量不断减少,无产者的数量逐渐增加,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28〕当生产力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将彻底崩溃。生产力将摆脱资本属性的束缚,生产力将实现社会本质的回归,生产力的社会性将会变成促进生产的最有力的杠杆,“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29〕社会发展真正迈入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在追求社会生产力本质回归的同时也指明了完成这一变革的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是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是最受剥削和压迫的阶级,也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承担者,将获取阶级斗争的胜利,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转变为国家财产。国家不再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机器,而是整个社会的代表,同时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也被消除,作为阶级镇压力量的国家也不复存在。适应生产力社会本性的占有方式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一方面以社会占有的形式继续扩大和维持生产,另一方面以个人占有的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人在真正意义上脱离了自然界,真正进入人的生存环境,人将完成与其自身、自然界以及社会的结合,真正成为自由的人。

综上所述,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哲学视角,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扬弃,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对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准确认识恩格斯的理论贡献、科学推进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空想资本主义理性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