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实现的策略

2020-03-02 18:39吴元洁李姿慧罗梦曦李庆羚蒋怀周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金课高阶育人

吴元洁,李 净,李姿慧,何 玲,叶 敏,邓 勇,蔡 玥,罗梦曦,李庆羚,蒋怀周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场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在2018 年8 月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建设高质量的“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吴岩司长对金课的标准作了解读: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两性一度”是金课的标准。“高阶性”指的是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能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金课建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刻不容缓,高校思政教育目前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积极扩展,早在2014年上海市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文件中即要求上海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2016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金课”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高阶性所在[1]。专业课教师应按金课“两性一度”标准深入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积极推进金课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下面笔者就来谈谈金课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实现的必要性和策略。

1 金课建设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课程思政是加强中医药类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中医药类学生刚入大学,往往会存在学习松懈的现象,此外,还会有对专业信息了解不全面,对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认知度低等问题[2],在适应从“学习人”到“中医药人”的转变时期,这些迷茫与困惑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感与职业幸福,进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专业思想问题,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专业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如根据课程内容,见缝插针地介绍中医医家的医德医风医术、中医防治疾病的优势,以及结合当下新冠疫情介绍中医对传染病的防治贡献等等,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培养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助力学生品德素质的塑造。

1.2课程思政是优化中医教学,达成金课的途径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3],优化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人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中医课程思政是优化中医教学,达成金课的必经途径,这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古代哲学、儒道释文化、数术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交融渗透,中医学以术载道,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识方法、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例如中医的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生态智慧、和谐思想、诚信要求等高度契合[4]。而中医的术与道便是中医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的元素,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术道结合、以术载道、以道驭术的价值核心,高度认知、认同中医医德并修、医文融合、寓教于行的价值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

1.3课程思政是助力达成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导向价值、标识价值和激励价值。中医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人才成长规律,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提出了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使之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契合,推进金课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2 基于金课标准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实现的策略

金课强调的三大标准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些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即整个教学体系,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应按金课“两性一度”标准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育人元素。

2.1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设置课程思政目标 纵观古今教育教学目标,无论是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现代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抑或是美国布卢姆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以及苏联巴班斯基的基于教养、教育与发展职能的教学目标,这其中,“传道、解惑、提升素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发展”等具有价值导向的课程思政要素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首先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中医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中医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培养中医传承能力、创新意识、质疑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教学中则围绕思政目标来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2融入中医育人元素,充实课程思政内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和实践各环节中。就金课建设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紧密的那个“点”[1]。融入的内容既要涵盖课程知识内涵的价值观、哲学、思维、逻辑、情感元素,又要符合金课强调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标准。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这个思政融入点可用“术”“道”“德”概括。

“术”指中医学术理论中的创新点、重点难点、疑点、拓展知识等,系统梳理中医理论的创新点以及对知识深度拓展,如教学中阐明经络、体质这些中医原创理论的重要内涵及其临证指导意义;在阴阳五行、藏象、精气学说等教学难点内容上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在“肝主疏泄”“脏腑之间的关系”“六淫”等内容以问题导入,开展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以及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高阶思维能力。

“道”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人文思想、中医思维方式,中医之道是自然之道、技术之道、和谐之道,博大精深,理贯各科。深入理解中医之道不仅能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还能开阔思维,开拓视野。我们在教学中联系河图洛书、命门学说、儒道释思想等传统文化,例如讲到藏象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的理论时,从河图考虑其发生之源,河图中数字5 居中,是五行土的生数,而其他四行生数都要加上5 才能成为各自的成数,说明万物土中生,这是中医贵土思想的渊源。再如,教学中我们还可将阴阳五行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的科学内涵相联系,启发中西医结合点的科研思路;将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论相联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德”指中医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求真务实、不畏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如结合我校名医雕塑画像,讲解古代医家学派的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把中医医者仁心、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植入人心;介绍屠呦呦汲取中药用法的智慧,不畏艰辛,成百次实验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的科研经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2.3丰富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呈现有温度的课堂 金课所要求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在传统课堂很难完全达成,新时代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选用融入方法,构建课堂思政新范式,创造性地实现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国外教育界几种课程理论观点给予我们启示:一是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创设真实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二是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与发展理解力的过程,能力的发展关键要有教师的参与。三是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主张发展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探究精神。

基于以上课程理论的启发和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我们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采用以下灵活互动的融入方式开展课程思政。①问题讨论: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当前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气血津液理论时提出相关临床问题“产妇大出血后感冒可以服用发汗力峻的麻黄汤吗?”深化学生对“夺血者无汗”理论的理解。再如结合此次新冠疫情,请学生谈谈中医防控疫情的大作为,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仁爱之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拓展了中医思维,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高阶思维能力。②专题讲座:教师开设专业知识主题讲座,如“五行学说的认识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拓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③演讲比赛:组织开展思政主题演讲比赛,教师点评,以培养中医思维,提升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④撰写论文:教师以中医思政元素命题,如“大美中医的诗和远方”“踏进中医门,做好中医人”等,要求学生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有感而发。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培养中医思维。⑤制作思政视频:如录制“充满创新活力的金元四大家”等小视频,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医思维。通过多样化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动力,促进知识的内化。

2.4拓展课程思政空间,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还可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空间,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本课程教师注重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认真指导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撰写中医论文、参加中医经典诵读比赛、中医门诊见习等活动。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传递课程思政资源,线下小组讨论思政内涵,实现育人目的。当下疫情特殊时期,我们通过慕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在线有序开展SPOC 教学,宣传防疫知识,挖掘战“疫”中涌现出的生动事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谈中医战“疫”的贡献以及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战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时时督促管理学生内化知识和开展情感教育。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还要与思政教师、辅导员形成“育人共同体”,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协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密切联系,职能互补,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积极讨论凝练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案例,力求思政融入点准确恰当;与学生辅导员沟通交流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育人。

2.5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持续保障育人效果 为充分体现学习结果探究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我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参与体验本课程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我们将思政教育融入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环节中,体现“三全育人”理念。如在期末考试中设计综合应用题和少量知识拓展讲座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形成性评价中,关注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注重对学生的高阶思维、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及时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协作能力及综合能力、思政收获的评价(从讨论的贡献度、思维、逻辑及参与活动的质与量等方面考量)。此外,小组学习还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被评价者自我反思、持续改进,自主成长。

在金课建设的背景下,课程建设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同时,要以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注重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学术底蕴及育德意识、育德能力,以理施教,以情优教。使金课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金课高阶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