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0-03-02 14:51单亚蓓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单亚蓓

[摘 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庭背景、心理素质、生活条件等原因,在学习、生活及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自闭、放纵、偏激等心理问题,甚至抵触等不良心理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成为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内地及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其中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携老带幼,并把子女安排在自己务工地点就近学校学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各地教育部门亟待重视的问题。竹行小学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他们跟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自卑、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严重的缺陷和偏差,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被遗忘的一族”。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将成为班集体建设以及学校教育的“阻力军”。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快乐地成长。本文以竹行小学为例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务工人员子女处于独特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其父母中的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流动性大,终日忙于做生意、打工而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确实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

首先,隔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由于年轻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对孩子不是娇宠过分,就是撒手不管,任其生长,再加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有很多是文盲,他们根本无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与理智的把握上,往往是重感情而轻理智;在物质与精神的把握上,往往是重物质而轻精神。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久而久之,即使父母意识到,带在身边,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的。

其次,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外来务工者,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使得他们疲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少家庭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观。再加外来务工人员往往生育不止一个小孩,在他们的意识里,把孩子抚養长大就是自己的全部责任,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潜意识里是学校的事,孩子能否成才靠的是学校教师和孩子自己。平时与学校、教师、子女的沟通、交流也是少之甚少,教育的合力明显不足。

再次,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棍棒教育的比例竟占50%。学校在与这些家长沟通交流时发现,很多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无策时,不仅自己对孩子实施这些野蛮行为,想以严惩手段教育好孩子,有时对学校教师也是如此提议:打骂随你们!殊不知,这些行为不但有违教育法,而且也适得其反,孩子的心灵往往因这些简单粗暴的行为而产生压抑、抵触,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孩子的灵魂。

最后,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注重自身的言行,由于生活的单调乏味,他们时常聚集一帮老乡、工友在家里打牌、喝酒、赌博,有的甚至干起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严重妨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了子女错误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每位家长对子女的爱心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素质有限,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家长教育观念传统、陈旧,许多儿童、青少年因家庭教育方式粗暴,教育模式单一,导致心灵扭曲,给家庭酿成悲剧,给社会造成危害。学校、教师在与这些家长的交流互动中,让家长走进课堂,感受新课改,适当地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我们国家在提倡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该积极开展健康的家庭教育。以往,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不能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应该进行健康的全面的家庭教育,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2.树立平等教育意识

对于在外地借读的流动孩子来说,教学环境的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都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同时,客观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借读”的身份,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着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作为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确立真正的平等教育意识非常重要。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着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要求老师、同学对他们一视同仁。教师应该像全世界的太阳,站在高处,从那里他能同时对所有的人普照教育的光芒,而且同时能发出同样的光,均匀地照亮每个人。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地对待,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其次是,学校在制度上保证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享有平等的参与学习活动、奖励、评优权利。

3.人文关怀营造氛围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大多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而随父母进城生活后,他们普遍感到城里生活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生活极不稳定,经常变化居住地,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沟通。这些来自异乡的孩子更需要教师们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

在当地学生的眼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往往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他们的生活环境、条件无法与本地学生比较,尤其在生活上,由于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往往从事的是最低层的工作,常常是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另外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语言问题,他们进入新的班级,总是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适应新的同学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班上的同学业总是会有欺负新同学的倾向,加之从农村进入城镇,孩子会有自信心不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老师们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心这些异乡的孩子,而不是严厉地去对待。

4.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首先以学校系统训练为重点: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各种各样的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做好事的活动,使他们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好品德得到发扬,并从这些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针对他们自由散漫的弱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其次以提高家长素质为根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培养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是由他们特殊的家庭环境带来的,而家长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尽可能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是培养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为提高家长素质,我们可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向家长举行专题讲座,介绍好的家庭教育经验。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竹行小学条件较差,尚未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我们可从有限的资源出发,让一部分教师到上级学校去进修培训,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回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定期请专家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引导他们顺利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而且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我,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2001.

[3]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