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的科学精神

2020-03-02 02:18单晓宣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梁启超实事求是

单晓宣

摘要:戴震作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学术著作和主要思想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梁启超在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戴震的思想大为褒奖,戴震抨击宋明理学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更是被梁启超盛赞可与文艺复兴类比;其善疑、求真的治学思想更是被梁启超冠以“科学精神”。戴震的科学精神一直到今天仍对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戴震 实事求是 科学精神 梁启超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30-02

戴震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戴震于训诂学、哲学、考据学、自然科学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如此,其艺术成就也卓越斐然,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可称之为“通儒”。戴震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批判程朱理学的举动、“善疑”“求真”的科学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学人进行启蒙,也对当今年轻人无论治学还是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在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中用了很大篇幅对戴震的科学精神进行解读,并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一、作风严谨,追求真理

戴震幼年在学习《大学章句》时曾向老师发问:“次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1]51在得到老师的回答后仍不满意,仍继续追问,直到老师无以为应,只能夸赞其“此非常儿也”。这一件短短的记载戴震幼时求学经历的小事,却能够体现出戴震整个治学思想的出发点——善疑与求真。梁启超对此事曾说道:“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并称赞:“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建设之业固宜。”[1]52认为戴震幼年便具备善于质疑的能力,产生了其实事求是、善于追根溯源的治学思想萌芽,无论什么人说过的话,绝不轻易信服,必定要找到根据,知其然的同时必要知其所以然,若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根据,即使是圣父先人之辞,亦不可信。戴震曾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1]52这种单纯的为了治学而治学的态度,实为后世称道也。而其为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过程自然也是历经困苦。戴震为破除“人蔽”和“己蔽”的桎梏,弄清楚“所谓十分之见”与“未十分之見”,真正做到了“有一字不准六书,一字不通贯群经,即无稽者不信,不信必反复参证而后即安。已故胸中所得,皆破出传注重围”[1]54。虽承袭当时考据学“凡立一义,必凭证据”[1]69之学风,但其严谨的作风和对真理的追求,于今天的青年学者而言也是极具意义的。

二、辩证的思考情感与理性

抨击程朱理学是戴震思想上的一次大的突破与转变,而其思想发展与转变离不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治学风气。戴震成长于康乾盛世之际,出生于较为闭塞的徽州休宁县,程朱理学思想在当地有绝对的权威。戴震的老师江永亦是程朱理学的忠实拥护者,早年的戴震便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的许多观点都十分推崇。后来戴震由于种种原因,多次居住在扬州。与相对封闭的徽州府不同,扬州的学术风气、经济环境皆是一片繁荣景象,戴震也在此地结交了惠栋等一众志同道合且具有启蒙精神的“学友”,治学思想深受影响。而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较为繁荣的阶段,戴震亲眼见识到扬州与家乡的区别后,难免对之前的旧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些都为戴震日后推崇“经世致用”的实学,坚定地反对程朱理学,甚至“背师弃祖”奠定了基础。其晚年最得意的代表性作品《孟子字义疏证》便是对程朱理学的理论批判。书中戴震对于理与欲、情感与理性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讨论,认为“理”与“情”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相互依存,脱离了现实人情的“理”就不再是什么所谓的圣人之道,而是用来禁锢人的残酷武器,是维护统治与秩序的工具。而戴震对宋明理学并没有全盘否定,在一些著作中依旧能看到一部分宋明理学所包含的哲学理念,可以说戴震只是摒弃了宋明理学的糟粕。梁启超认为纵览《孟子》字义疏证全书,无外乎用“情感哲学”代替“理性哲学”,此观点可以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潮非常相似。程朱理学对中国人的禁锢,和当时基督教的绝对禁欲主义对欧洲人的思想束缚大体类似,而一旦遇到了解放思潮,则如雨后春笋一般呈现出勃勃生机。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便产生了这一作用,其蕴含的平等的精神,对宋明儒学的抨击虽言语含蓄却义正辞严,“随处发挥科学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1]60虽在当时的学术正统看来《孟子字义疏证》是为异说,在论清学正统派之运动时,不得不将此书除外,但在梁启超看来,正是因为抛弃了戴震的此作,“清代学派的运动”的成就才远不如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就大。直到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面世,学界才重新对戴震的学说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梁启超对戴震科学精神的认识

梁启超作为近代思想启蒙的领军人物,也是最早一批深受西方科学精神影响的“有识之士”。于是在西方科学的影响下,梁启超对戴震治学思想的解读也难免结合了西方科学精神色彩。在戴震那个还不确定是否有“科学”这一概念传入中国的年代,梁启超便将这种务实的,具有理性色彩的“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思想冠以“科学精神”加以推崇,认为这是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赋予了此种中国旧学以近代科学的灵魂,其对戴震的欣赏之情,可见一斑。任公亦认为戴震的治学精神与西方实证哲学派的思想是相通的,并且十分惋惜地表达了这种精神应不仅仅应用于博古考据,更应该应用于自然科学,可惜因为年代的限制,未能达成,实为遗憾。在《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中,梁启超再次强调戴震之研究法的重要,说:“东原本人自己研究出来的成绩品,可宝贵的虽然甚多,但他同时或后辈的人有和他一样或更优的成绩品的也不少。东原在学术史上所以能占特别重要位置者,专在研究法之发明,他所主张‘去蔽、‘求是两大主义,和近世科学精神一致。他自己和他的门生各种著述中,处处给我们这种精神的指导。这种精神,过去的学者虽然仅用在考证古典方面,依我们看,很可以应用到各种专门科学的研究,而且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应用颇著成绩。”[2]38在梁启超看来,戴震的治学精神所蕴含的科学意义对清末学界的影响,远大于其学术成就本身,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戴震的科学精神是超越了时间限制的。

四、结语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而言,戴震的科学精神中所包含的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和理性主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素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造成我们越来越麻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吸收于自身有益的经验。而作为依旧在校园里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有时会被所谓的权威扰乱自己的判断,一方面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确不足,以至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缺少质疑的勇气,有时候迫于一些所谓的主流声音的压力,担心自己孤掌难鸣,担心自己的声音不会被别人听到,诸多担心使许多青年学生变得畏首畏尾,缺少怀疑精神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的热情。敢于怀疑才能引发思考与研究,而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如若能依照戴震破除“人蔽”和“己蔽”的思想,保持观点中立,不去以个人的价值观作为标准衡量,并且所引用的任何观点都可以找到引征出处,不能为了得出所谓的研究成果捏造事实,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51,52,54,60,69.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36:38.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梁启超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